南山区的心选碳水美食

「不靠谱声明」


  1. 假如你想花 5 分钟了解一下我的调查决策逻辑,请继续往下看全文。

  2. 假如你很忙且很想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就是懒),请直接翻到文末,查看调查结果。


背景


作为一个在湖北和广东都生活了很长时间的人,也不知道从何开始就特别喜欢吃各种碳水,特别是各式粉面、各种面包甜点等。


而且我特别喜欢尝试不同地方特色的食物或做法,而各地美食一般都离不开大量碳水,这可能就是人类原始的饮食偏好吧。


场景诉求


由于自己近十年多都是在深圳生活,除了少有的外出觅食的机会,大部分馋虫都需要在深圳解决,于是也一直在深圳寻找符合自己口味的各式碳水食物。


随着自己探店觅食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少,加上自己近几年的主要活动区域还是在南山,所以本期主要也都会关注在泛南山区的各式碳水为主。


为了保证自己的碳水美味补充诉求,我一般都会在每一个特定地区的碳水品类选一家店作为心选,每次馋这口就去那家店来保证体验。


限定条件


  1. 个人口味和喜好为主(重视食材和清淡),仅供参考

  2. 不太会考虑店家的环境或服务

  3. 不排除小店出品不稳定的情况


调查过程


因为是碳水美食寻觅,所以整个过程没有特别多可以介绍的,这里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一般是如何去寻觅对应的店家或事物的。


主要寻店方法和上一篇内容 「陌生地区如何觅食」的方法是差不多的,不过一般是先去目标食物的发源地去体验过后,再回居住地附近寻找水准相近的食店。


托千千万万深圳奋斗者的福,不乏也会有带着家乡美食过来深圳这里落地生根做生意的人们,让我这样的外来美食爱好者也能跟着吃上。


在知道对应美食的名字之后,就可以在 DP 这类 app 中进行关键字搜索啦,然后再根据评论等信息做一下初步筛选后,才去实地探店品尝。


经验告诉我,能经历时间洗礼的老店,地道的源产地家乡话等信息,能八九不离十的把食物用你期待的表达方式处理好后送到你眼前。


下面就把我在南山区试过觉得相对有代表性的碳水食物和店铺介绍给大家,每个类型我只会选一个相对最佳,方便自己也方便你。


调查结果


  • 遵义羊肉粉:学府路,虾子羊肉粉没有虾,地道的味道,屹立不倒的老店,久不吃就会想,店名 「花记遵义虾子羊肉粉 学府路老店」。

  • 广西螺蛳粉:南山大道,公认南山最佳螺蛳粉,就是那个味,老友粉也不错哦,店名 「状乡全聚福广西米粉 海润店」。


  • 汕头牛肉面:蛇口渔二村,牛筋丸,劲道的面条,店名 「汕头老牌牛肉面」。

  • 港式鲜虾云吞面:南头古城,弹牙的面,新鲜的虾,店名 「麦奀记忠记面家」。


  • 襄阳牛杂面:蛇口商乐街,红油汤,海带豆腐,爽滑的面,店名 「陈记襄阳牛杂面 蛇口店」

  • 河南烧饼:蛇口爱榕路,咸烧饼夹一切,店名 「叶记河南烩面馆」。


  • 桂林米粉:大新地铁站,锅烧卤粉,酸笋入魂,店名 「稻香轩桂林米粉」。

  • 客家腌云吞:蛇口四海宜家大厦,酸菜牛肉汤+腌云吞,客家人真会吃,店名 「新记客家味道」。


  • 揭阳粿条汤:蛇口,猪内脏的快乐,店名 「揭阳老五粿条汤」。

  • 长沙米粉:学府路,嗦粉也是吃码子,店名 「盛和品湖南手工米粉 任意店」。


  • 热干面:招商南路,武汉的味道,豆皮要早点来,店名 「李宜恒面馆」。

  • 电白鸭粥和化州捞粉:南头街,鸭子也可以白切,店名 「电白鸭粥店 老字号粤西风味」。


  • 潮汕打冷白粥:常兴路,老店大排档吃到装修为新店,打冷眼花,白粥绵密,砂锅粥惊喜,随便点吧,店名 「潮盛白粥 潮汕菜 南山店」。

  • 首选面包烘焙店:东滨路紫竹园,淡口选海盐卷,甜口选核桃玉桂,全部都好吃,想搬过去住,店名 「Snail Baking蜗牛烘焙」。



———————–

公众号:不靠谱调查员(ID:talkbuy)

小红书:不靠谱调查员


我说的都不靠谱,但如果你更不靠谱,那就随便了解一下啰~~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你将感受到不靠谱的价值,说不定有惊喜呢~

———————–

假如你有更多信息或经验,请在评论区慷慨分享,相信会让更多人受益。(~ ̄▽ ̄)~


↓↓ 点在看,手留余香 ↓↓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不靠谱调查员

过敏性鼻炎怎么办?

「不靠谱声明」


  1. 假如你想花 5 分钟了解一下我的调查决策逻辑,请继续往下看全文。

  2. 假如你很忙且很想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就是懒),请直接翻到文末,查看调查结果。


背景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成为了一个过敏性鼻炎患者,记得小时候完全不觉得自己的鼻子有什么异常,也不知道是因为年纪还是地域原因。


在一开始的时候只知道自己特别容易打喷嚏,很敏感,也不确定是什么原因,还是某次体验顺势检测了一下自己的过敏原,才发现是尘户螨 3 级过敏。


好家伙,怪不得一灰尘大就喷嚏不停,鼻涕止不住,特别是在各种换季的时候,鼻子会更敏感,纸巾离不了手。


场景诉求


过敏性鼻炎这个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大,于是一直在想办法治疗。


是不是也会在大街小巷看到各种鼻炎治疗馆,也不比治疗脱发的店少,相信这也是那种很普遍但很难根治的情况。


那么究竟有什么好的方法去治疗或控制过敏性鼻炎呢?


限定条件


  1. 尽可能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2. 不考虑副作用等风险大的方法

  3. 不考虑各种民间偏方


调查过程


最开始并没有想到直接去医院挂号看医生,总觉得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病痛,虽然不相信偏方,还是想去尽可能的搜寻一些信息,便于自己判断。


于是就去一些垂直的信息平台,比如丁香医生、默沙东医疗手册 等相对垂直靠谱的信源查询了一些相关信息,一方面了解一下病痛原理,也利于后续的判断和治疗。


这里强烈推荐一下 「默沙东诊疗手册」大众版,有独立 app,也可以直接搜索到网页版直接查看内容,内容非常的丰富严谨,还有各种配图,而且诊疗方案更新也及时。


说得夸张一点,大多数常见小病痛的病理解答让我恍惚觉得仿佛是医生在当面和我介绍以及讲解,当然这里强烈不建议通过手册自我诊断,该看医生还是看医生。


该手册主要是从更多更新的信源角度帮助咱们更靠近循证医学(应用最佳、最新的科学证据作出对患者的诊治决策)。


经过一系列的信息了解后,我尝试过一些鼻炎的喷雾,但是效果不稳定,甚至有的时候会越用喷嚏打得越多,越难受。(那时候还不知道自己是过敏性鼻炎)


在后来听说了生理盐水洗鼻的方式,这种非药物性的治疗我会觉得更加自然,于是就很乐于尝试,买了喷雾型的洗鼻机,然后搭配从社康买的生理盐水。(清洗鼻粘膜用的那种就行)


大概隔天洗一次,最开始洗的时候挺不适应的,因为需要水从一个鼻孔进,然后从另外一个鼻孔或喉咙里流出来,完成整个鼻腔的深度清洗。


持续坚持一周后,确实鼻敏感的情况有显著好转,不会再那么频繁不适了。而且只要超过一周不洗鼻,就还是会复发,是个持久战。


后面通过体检知道自己的过敏原后,顺势就想通过正式医疗渠道解决,于是去三甲医院挂了号,结合医生提供的信息,还有默沙东医疗手册,了解到脱敏疗法。


脱敏治疗,是指过敏患者通过注射或舌下等给药途径反复接触过敏原,逐渐提高患者对该种变应原的耐受性,从而达到脱敏的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


但是脱敏治疗的疗程很长(小一年),有效性也并非100%(医生说的是一半不到),影响治疗的效果的因素有很多,而且还会有副作用的情况,考虑后还是放弃了。


于是回到了坚持定期洗鼻的方案,平时一周一次,特别敏感的季节增加到一周两次,确实是效果比较可靠的方案。


另外就是我断断续续都有跑步的习惯,结合洗鼻貌似会有更佳的状态维护效果,于是我就继续保持一周至少一次洗鼻和一次跑步结合的方式了。


于是,对于过敏性鼻炎这种事儿,除了根治,可能还有一个更可行的方法,就是找到最好的方法与鼻炎和平相处。


调查结果


  1. 主要:生理盐水洗鼻,更推荐使用有雾化装置的洗鼻器,根据鼻炎症状调整洗鼻频次。

  2. 辅助:搭配有氧运动,推荐 跑步,让呼吸更顺畅,鼻子更通顺。

  3. 预防:搞清楚自己的过敏原,然后进行预防,减少与过敏原的接触。


———————–

公众号:不靠谱调查员(ID:talkbuy)

小红书:不靠谱调查员


我说的都不靠谱,但如果你更不靠谱,那就随便了解一下啰~~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你将感受到不靠谱的价值,说不定有惊喜呢~

———————–

假如你有更多信息或经验,请在评论区慷慨分享,相信会让更多人受益。(~ ̄▽ ̄)~


↓↓ 点在看,手留余香 ↓↓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不靠谱调查员

陌生地区如何觅食

「不靠谱声明」


  1. 假如你想花 5 分钟了解一下我的调查决策逻辑,请继续往下看全文。

  2. 假如你很忙且很想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就是懒),请直接翻到文末,查看调查结果。


背景


相信大家都会有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寻找食物的时候,比如出去旅游但没有做攻略(或者懒得做),比如在某个地方去出差,没有时间提前做准备或计划。


这时候我们当然可以把一切交给老天,随便走走看看,享受意外惊喜的乐趣,但我可能还是希望惊喜能比踩雷的次数占比能更多一些。


场景诉求


毕竟不是每一次想找吃的时候,都是做好了功课找了各种攻略的,在没有熟人也没有看攻略的情况下,怎么快速的有效的利用手边的信息源快速筛选好店呢?


在这种时候,咱们一般最快速的选择都是打开各种点评类 app 然后就开始看排行榜或者系统推荐的内容了。


但由于点评类应用也需要收入嘛,不可避免的被大部分网红店、商家推广等信息所淹没。


那我们想找一些更真实的推荐或评价怎么办呢?找本地人?但是不认识呀。问出租车司机,不一定每次对方都知道,又或者对方和你的口味不一样呢?


限定条件


  1. 考虑到数据量级以及个人习惯,本期就用DP作为例子和参考

  2. 食物 好吃/本地特色 优先级远大于环境

  3. 不排除仍然会踩雷的情况,但希望尽可能减少踩雷概率

  4. 仅考虑中国各地区的觅食场景


调查过程


首先如果你是想尽可能的像本地人一样享受本地的食物,那么你会需要先考虑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怎么选住的地方,就好像你玩游戏要选出生地一样,很重要。


那么既然从如何更加像本地人出发一样去探索美食或乐趣,那么住的地方尽可能的选在居民区而不是大型的商业广场可能才是更好的选择,不然你大概率会被淹没在各种连锁店或网红店之中(毕竟人家的选址逻辑就是如此)。


既然凡事都从头开始,另外一个稍微值得花一些时间的方法可能就是去逛一逛菜市场,一般居民区附近不远也会有菜市场,去干什么呢,感受一下当地的时令食材、特色食材是什么,从源头抓起。


比如什么新鲜上市的本地特色蔬菜、家禽或海鲜呀,这样到你去觅食的时候也会更清晰的知道点菜该怎么点,以及也可能通过特色食材作为店名关键字去帮助你寻觅对应的食肆。


然后,在DP上,我一般都不直接避免去星级评分是 4.8 ~ 5.0 的店,理由嘛都懂的,怕什么里面就会有什么。


所以我们需要用一定的策略去使用DP,那么第一个可以考虑的策略就是在检索附近美食的时候,先把 「多年老店」选上,经历过时间考验的店才是本地人认可的店。


然后就是再通过星级评分做一个初筛,先大概过滤一下 3.7以下 或 4.3以上,因为 3.7 以下可能在环境或卫生上会有踩雷的可能性较大,4.3 以上呢还是会有各种不可抗力的存在概率。


当然这个这个分数区间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灵活的调节,但大概是这样一个思路,取 3.8~4.4 左右的分数,然后去结合一些本地特色属性强弱来做筛选。


这时候再去看看店下面的评价,如果你看到一些 「我从小就在这吃」、 「我每年回家都要先在这吃一顿再回家」这样的评价,那么就代表了本地人的认可了。


当然这类本地人认可的店,一般也主要关注小吃、小炒、大排档类型的店,以上筛选逻辑才比较正确。


然后就是可以重点看看这些店的推荐菜,如果在推荐菜中有一些比较有趣、特色的名字,或者特别的食材,可能是值得一试的。


因为在很多地方如果更重视食材,可能会用一些更加原生态的方式去处理这些食材,所谓吃食材的本味,所谓的 「不精致」,往往这些才是更值得一试的存在。


我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在陌生地方也会尝试用类似 「即刻」这样的社交 app 的 「附近」功能,然后在里面可能也会看到一些非本地人的探店分享,当然要通过内容自行筛选,我主要是用来避雷的。


保持一颗发现美好的心,细致观察,会给你带来小惊喜~~


调查结果


  1. 住哪:尽量选择居民区附近,避免商业中心。

  2. 去哪找:菜市场、本地超市都可以逛,发掘时令和特有的食材。

  3. 筛选店铺:「多年老店」、评分 3.8 ~ 4.4 之间的店铺(酌情微调)、小炒、大排档。

  4. 筛选评论:本地人评论,如「我从小就在这吃」。

  5. 筛选推荐菜:特别的食材、特别的菜名、原生态做法等。


———————–

公众号:不靠谱调查员(ID:talkbuy)

小红书:不靠谱调查员


我说的都不靠谱,但如果你更不靠谱,那就随便了解一下啰~~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你将感受到不靠谱的价值,说不定有惊喜呢~

———————–

假如你有更多信息或经验,请在评论区慷慨分享,相信会让更多人受益。(~ ̄▽ ̄)~


↓↓ 点在看,手留余香 ↓↓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不靠谱调查员

常用锅具的选择参考(南方家庭)

「不靠谱声明」


  1. 假如你想花 5 分钟了解一下我的调查决策逻辑,请继续往下看全文。

  2. 假如你很忙且很想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就是懒),请直接翻到文末,查看调查结果。


背景


有了厨房就需要有配套的各种锅具,厨房空间总是不够大不够用的,那怎么选择常用锅具才能相对用比较少的种类就覆盖绝大多数的家庭使用场景呢。


在本人尝试过各种品牌和渠道,踩了很多很多坑后(进口的、手工的、社交平台种草等等),逐步总结了一套常用锅具选购和使用逻辑,一直沿用至今。


场景诉求


南方家庭的日常做饭场景中,都需要哪些类型的工具呢?选择什么价位什么品牌比较省心?需要哪些维护或保养操作?是否通过锅具的有效使用来增加食物的好吃程度?是不是最新的技术就是最好的?


首选,如果是最小化选择,我们需要哪些锅?可煎炒不粘锅,电饭煲,压力锅,微波炉,蒸锅,烤箱?


限定条件


  1. 能用1个锅解决的就不买2个,除非有质的提升

  2. 如果加钱能买来体验和品质的提升就会加(预算范围内)

  3. 场景更加适合广东地区的日常煮食


调查过程


对于锅具,一般来说,专锅专用是比较好的选择,正所谓术业有专攻,特别是每天都要用的高频场景,就尽量不要选择各种多合一的产品了,但是还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场景来做调整。


首先,对于厨房用品这么一个历史悠久的产品,我自己秉持的还是优先考虑 老字号/大品牌 的初筛逻辑,毕竟经历了时间的磨练和证明,至少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接受挑战的。


但本着信息最大化收集的调查习惯,我还是去各大社区/论坛(知乎、什么值得买等)翻了一大堆帖子,用的关键字就是我需要去选购的锅的种类,比如中式炒锅,不锈钢炒锅。


这里介绍一下如何从各大社区/论坛的内容中尽可能的筛选出明显恰饭或不够可靠的推荐:


  1. 注意看是否有明显的带货链接,不是说恰饭不对,但还是综合参考。

  2. 稍微浏览一下发帖人的历史内容,看看是否是一个相对靠谱的推荐人,比如如果这个人本来就一直在尝试和研究炒锅,发过很多类似内容,那就比较可信了。

  3. 有很多人会在评论中推荐另外一个牌子或产品,比如什么便宜又大碗的平替之类,这时候需要警惕识别,莫要轻信。


同样来到购买渠道的选择这一块,我还是会默认采用如下购买优先级:「JD 自营」 >  「天猫自营」 >  「PDD 百亿补贴」 >  「淘宝旗舰店」。


价格差距不大的情况优先考虑 JD 自营来保障售后,差别较大则价格优先。

回来说说在具体锅具的挑选和尝试过程中的一些尝试和考虑。


先说说炒锅,对于一个中国家庭,炒锅是必不可少的,大家小时候家里一般肯定都有一个大铁锅,但是随着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变化,以及为了方便,不粘锅进入了千家万户。


所以最开始我也一直是尝试使用有不沾涂层的中式炒锅,而且尝试过各种品牌、价位的锅,但是最后都会发现,只要你在日常使用,明明自己已经很注意了,比如不能空烧,不能用铁铲,不能用坚硬的锅刷等等。


基本上 2 年左右,越用越粘,这个锅就变成了 「中式粘锅」。


经过一番折腾尝试,最终我选择了 「纯铁炒锅」+ 「平底不粘锅」的解决方案,选择比较大的铁锅来做日常爆炒等场景,当然还是需要适当的养锅(喂油)。一些煎鱼煎蛋或偷懒等场景就直接用平底不粘锅解决了。


这个纯铁炒锅基本上是传统那种越用越好用的类型,而平底不粘锅就直接选择百元级别国产大品牌的入门款,每年涂层不好用后直接换新的,保证使用体验。


在来到电饭煲和压力锅环节,在经历过了 「日本进口电饭煲」和各种电压力锅的调查和研究后,结合我自己的实际场景需要,最后我选择了直接用 「压力电饭煲」同时解决煮饭和煲汤这两个场景的诉求。


因为完全可以做到先煲汤,完成后把汤倒出来后,再煮饭即可,不需要用2个煲,而且还节省了存放空间。


再就是现代家庭必不可少的微波炉了,这里不多说,在方便程度上微波炉绝对是必不可少的,我知道你也会想到烤箱,但大部分很忙碌的现代家庭烤箱使用率还是太低了,所以我这选择的是一款带有简单烘烤功能的大功率微波炉。


对于微波炉,就再多说2点,微波炉辐射没有多大(考虑到使用时长可能手机更大),微波炉加热没有不健康(如果怕水分流失或汁液飞溅也可以用可微波的保鲜膜盖住开孔加热)


如果确实想要一个烤箱来做一些料理,那么可以还是可以考虑蒸烤箱的,同时可以解决烤箱和蒸箱的场景,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使用率了。


另外就是蒸锅和汤锅了,这里建议直接上复合多层蒸锅,可以同时解决蒸煮的需求,毕竟对于很多地方来说,蒸还是更健康的烹调方式呀。


这厨房小家电我也都会去关注小米生态链的对应产品,比如微波炉、电磁炉、烤箱等等,预算范围在数百元级别,如果小米米家有推出对应的产品,那么大概率都是不错的性价比选择(结合自己的试用经验以及对小米家电产品的出品逻辑的理解)。


调查结果


  1. 纯铁炒锅:COOK-PAL 吉川无涂层纯铁炒锅 33cm,升温快、抗生锈处理、有导流口 。


  2. 电饭煲/压力锅:松下 5L 家用 IH 智能变频备长炭厚斧压力电饭煲 SR-PE501-S,变频加热、煮饭好吃、煲汤快。

    1. Q弹模式煮饭超棒,快速加压煲汤,更快软烂,拆洗方便,整体质感也很棒。


  3. 微波炉/烤箱:米家 小米智能微烤一体机 23L,微波烧烤双模式、分类解冻。


  4. 平底不粘锅:苏泊尔 平底不粘锅红点聚油底 28cm EJ28HAP11,红点控温,聚油防凸底。

    1. 锅铲:知吾煮 硅胶锅铲

    2. 不粘涂层使用1~2年就不行是正常情况,年抛吧~


  5. 蒸锅:双喜 32cm 蒸锅家用三层加厚复合底 304 不锈钢

    1. 大小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即可,32cm 可是超大的,可蒸很大条的鱼。


———————–

公众号:不靠谱调查员(ID:talkbuy)

小红书:不靠谱调查员


我说的都不靠谱,但如果你更不靠谱,那就随便了解一下啰~~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你将感受到不靠谱的价值,说不定有惊喜呢~

———————–

假如你有更多信息或经验,请在评论区慷慨分享,相信会让更多人受益。(~ ̄▽ ̄)~


↓↓ 点在看,手留余香 ↓↓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不靠谱调查员

如何选购略好一丢丢的日常水果

「不靠谱声明」


  • 假如你想花 5 分钟了解一下我的调查决策逻辑,请继续往下看全文。

  • 假如你很忙且很想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就是懒),请直接翻到文末,查看调查结果。


背景


作为一个大部分时间在工作的深圳打工人,平时比较多吃水果的时间还是晚上回到家或周末,所以一般都是通过网购或水果店的方式进行选购。


在尝试过很多种不同的渠道和选购方式,踩了很多很多的坑后(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上各式种草无处不在,总能触达到),开始尝试使用一些让自己更加省事儿省时间的方式来挑选和购买水果,毕竟吃还是要吃的。


场景诉求


居家的日常水果采购,怎么样可以买到品种产地质量好一点的水果?价格也不至于太夸张?水果耗损不要太大?可以基本解决一整年不同时节的水果需要?还要有一定的新品尝试的可能?


限定条件


  1. 尽可能少一点的额外质量判断,接近于无脑跟,少一点耗损

  2. 我是柑橘类水果爱好者,可能会有倾向性

  3. 由于在广东待了比较长的时间,我倾向于 「不时不食」


调查过程


对于水果来说,品种和产地基本是最重要的,决定了一个水果好吃与否。


按照个人习惯,还是去稍微翻查了一下 「知乎」、「什么值得买」甚至是 「即刻」上的相关内容,最大的一个发现就是一个名为 「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信息查询系统 http://www.anluyun.com/」的网站。


主要逻辑就是由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为你背书,可以在其中搜索任何你喜欢的水果种类,然后网站会告诉你分别有哪些产品和品种是得到了农业部认可的。


恭喜你,现在你拥有了国家级的水果品种和产地发现工具。


现在水果品种和产地信息有了,下一步是购买。


由于我自己是 JD 的 Plus 会员,所以默认尝试了 JD 自营的水果采购来源,简述一下,价格略高,但质量一般都比较有保障。


且收货后所有的质量问题都可以立即在线申诉退款(基本可以做到和百果园类似的服务),但我不确定非会员的服务是否一致。


但 JD 也会受批次或仓储影响质量,特别是在对应水果上市的末期,特别是大力促销的时候质量问题会偏多。


所以我又尝试里线下百果园直接购买,同样简述一下,价格很高,但质量有保障,所见即所得,回家吃了不满意也能退钱,但品种相对有限,线下购买也比较麻烦(选择外卖的话质量更不可控一些),性价比还是差了点。


如果你生活半径有盒马,恭喜你,这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价格适中,质量不错,所见即所得,外卖品控也还不错,最重要的是盒马的水果选品的品味还挺在线,适合无脑跟。


这里也顺便说一下PDD,其实如果你已经有比较心仪的水果品种和产地,并且清楚的了解对应水果的上市时间,那么去PDD找一个有百亿补贴或者出货量还不错的店下单购买,可能也是一个性价比不错的选择。


另外,也介绍一个叫 「网上农博」的 app,貌似是由浙江省农业厅和淘宝合作助农的平台,上面会根据浙江省的不同地方的特产来推荐各种农产品,值得发现和尝试。


调查结果


「买什么:听农业部的,去 「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信息查询系统」找找看。


「什么时间吃什么:关注 「时令」标签,如果想知道一整年的时间表,可在 「知乎」搜索 「2022年应季水果购买推荐」看看 「全国优质产区水果时间表」。


「从哪买:盒马(搜索 「时令」) > JD水果自营 > 百果园 > PDD > 各种社区团购


「个人常购水果推荐:蒲江春见粑粑柑(12月~2月),蒲江不知火丑柑(2月下旬~5月下旬),湖北秭归伦晚脐橙(4月~5月),梅县金柚,庆元甜橘柚,福建平和三红柚(9月~11月),盒马秘鲁青提,爱媛果冻橙38号,爱媛28号象山红。


———————–

公众号:不靠谱调查员(ID:talkbuy)

小红书:不靠谱调查员

我说的都不靠谱,但如果你更不靠谱,那就随便了解一下啰~~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你将感受到不靠谱的价值,说不定有惊喜呢~

———————–

假如你有更多信息或经验,请在评论区慷慨分享,相信会让更多人受益。(~ ̄▽ ̄)~


 ↓↓点在看,手留余香 ↓↓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不靠谱调查员

不靠谱调查员的由来

为什么会重新开始写,未来主要会写的内容是什么呢?

大家好久不见,公众号荒废已久,近来觉得自己还是应该输出些什么,主要是因为最近很长一段时间,除了工作本身仍然在大量输出外,其它地方的输出基本停滞了,这不是一个好的事情,既然如此,那就从写点什么开始吧,既然要写就还是希望可以写点有价值的东西,而且尽可能泛一些,不仅仅是工作。


想到自己平时为了保证可以在工作之外尽可能的少花时间,所以在生活运动上的很多工具物品选择上用一些方法倒逼自己快速做出相对最佳选择,拒绝纠结(因为纠结会浪费大量时间),那么就干脆从这些角度出发,把自己过去做过的各种购买决策调查,选择决策调查的过程、思路,当然最主要的是我的选择结果分享出来,希望能给同样没有时间,或者不想花时间的大家省省事儿。


为什么改名「不靠谱调查员」

既然是基于有限时间内的有限调查,而且信息源和调查方式也是根据个人喜好和习惯,那么肯定就不是什么全网最佳,或者什么特别好的结果,如果大家自己多花时间和精力,肯定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所以我这只是一个不靠谱的选择或结果,仅供参考。


另外近期以来一直在追的一个动漫番是 「进击的巨人」,个人非常喜欢里面的 「调查兵团」,这是我看到的各种动漫中第一个把 「调查」二字重新定义的团体,印象非常深刻。我不想讨论结论,就让我停留在团长还在的过去吧( ̄ω ̄=)。


于是,那就是简单称之为 「不靠谱调查员」好了,也希望未来不靠谱调查的范围可以越来越大,也会有更多的人可以加入。


今天是第一篇,那么就直接来个简单直接、直达主题的不靠谱调查开个头:


本期不靠谱调查 – 网球运动怎么进行?装备买什么?


「不靠谱声明」

  1. 假如你想花 5 分钟了解一下我的调查决策逻辑,请往下看全文。

  2. 假如你很忙且很想促进社会发展(懒),请直接翻到文末,查看给出的调查结果。


背景:近来在读一些书、听一些播客的时候,不知怎么的就种草了网球,加上最近一直想给自己新增一些可持续又多一点趣味性的运动项目,希望可以对自我健康管理有一些促进作用,于是就是决定开始投入网球活动。

场景诉求:新手网球装备怎么选?什么是必不可少的呢?怎么让自己可以坚持投入?

限定条件

  1. 尽可能少,只挑必要的

  2. 尽可能用的时间长一些,不要学习进阶后又要换


调查过程概述

按照个人习惯,还是去稍微翻查了一下 「知乎」和 「什么值得买」的相关内容,看了一堆牌子、参数、描述,差不多20分钟后,开始主动拉回主线,快速确定了关键点和选择逻辑,强迫自己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取舍,逐一确定的对应的选择。


自己随便玩玩,还是找一个专业教练,在考虑了自己童年自己乱玩乒乓球的经历以及参考一些种草信息来源,让我觉得哪怕只是为了增加运动投入可持续性,找专业教练都是最好的选择。怎么找呢,先点评或地图上搜寻工作地点附近的网球场,然后去现场找到教练(这样是为了确保可以亲眼看到教练,获得更多的信息来帮助挑选,同时也可以参考前往场地的通勤耗时等)。


网球装备取舍逻辑,网球拍看起来是一个需要有稳定手感的关键部分,而且值得投入;网球鞋原本我是没打算投入的,但场地的摩擦和实际运动中对鞋子的磨损直接把我的普通运动鞋带走了(鞋底直接磨掉了),这让我不得不去物色网球鞋了。


调查结果

  1. 找一个网球教练:想要真的开始并且坚持,一定要找专业的人来教,保证可持续并减少弯路,这里最重要的是务必离你的工作或生活地足够近!足够近!足够近。

  2. 网球拍:BABOLAT(百宝力)PURE DRIVE 101334/5 300g,李娜同款,业界经典不出错(可以满足从初学者打到高阶的需要)。

  3. 网球鞋:迪卡侬 ARTENGO 休闲网球鞋 IVE1,满足网球初中期需要,还能适应轻度跑步、日常穿着搭配所需,价格适中。

  4. 网球袜:注意厚底耐磨,避免脚底起泡。


假如你有不同的信息或经验,请在评论区慷慨分享~相信会帮助到更多人。(~ ̄▽ ̄)~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不靠谱调查员

9012 年,该如何重装 Windows 系统

大多数人第一次接触到的计算机都是 Windows 系统的,而早年电脑遇到中病毒、系统问题、无法启动等问题时,由于重装系统简单粗暴,无论懂不懂的人都会说上一句「是不是要重装系统了?」似乎这是拯救电脑的一剂灵药。

少数派

在 Windows 上重装系统一直以来都是实用性极强的一个技能,但重装系统意味着清空电脑(实际上是 C 盘),对小白而言,他们为了避免数据丢失,往往会向身边的高手或是电脑店求救。我们作为「小白身边的高手」自然也应当学会重装系统这个基础技能。

U 盘安装、PE 安装、GHOST……这么多种重装方法,其实只要掌握一到两种就足够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方法已经有一部分失效了。比如 Windows 镜像已经超过了 4 个 GB,最适合安装 PE 的 FAT32 U 盘已经放不下这么大的镜像文件了,曾经非常方便的 GHOST 还原已经无法在 Win 10 上使用。那么,2019 年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重装系统呢?

本文的重点是对几种常见的装系统方式进行评价,淘汰过时的方法,并筛选出最适合普通用户的重装方法。我会介绍微软提供的方案、传统的镜像安装法、使用 PE 安装的两种方法、不再适用的 GHOST。也会对 PE 选择、镜像下载、驱动准备等方面做一些介绍。

重装系统的具体步骤大同小异,在网络上可以搜索到大量教程,本文仅做步骤提要。

▍微软官方推荐:系统重装流程

其实开头提到的那么多重装系统方法都是在 Windows 2000、Windows XP 时代就在用的,而 2000、XP 这些系统本身的还原功能并不完善,只能依靠 GHOST 之类的工具进行完整备份。

到了 2019 年,Windows 7 都已经停止支持了,Windows 10 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微软在 Windows 10 中提供了很多还原系统的方法,你可以把微软官网的 Windows 10 中的恢复选项这篇文章收藏下来,如果将来出现了问题,可以按照这张表查询,根据文中详细的解决方法来处理。

系统恢复建议 / 来源 Microsoft.com

微软给的建议非常实用。这里来讲讲我觉得最实用的 3 个操作:系统还原点还原、重置电脑、使用安装介质重新安装

▍系统还原点:简单修复

推荐指数:★★★★☆

特点:简单修复软件引发的问题,手动创建还原点以备不时之需。

「系统还原点」是目前最方便的 Windows 系统还原方式。我习惯在安装完系统和常用软件后创建一次还原点。将来出现不可挽回的问题时可以直接还原到最干净的状态。同时适合用来还原一些软件安装带来的错误。

系统还原点会在安装软件后自动创建,所以多数情况下无需手动操作。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手动创建系统还原点。

手动创建系统还原点的操作如下:

  1. 打开控制面板(按下 Win + R,输入 control)。
  2. 在控制面板搜索「恢复」。
  3. 进入「恢复 – 配置系统还原」,进入「系统属性」界面。
  4. 点击「创建」,输入还原点名称,稍等片刻就创建完毕了。

系统还原点操作

当系统出现问题时,你可以重复 1-3 步骤,在「系统属性」界面选择「系统还原」,它会建议你还原到安装软件之前的状态。或者「选择另一还原点」来手动选择你之前手动备份的还原点。

系统还原

系统还原点可以解决部分由于安装不适合的软件出现的问题。如果电脑蓝屏且重启失败多次,Windows 会在重启过程中尝试读取还原点,试图恢复到安装这个软件之前的状态,如果能够进入系统则不会有任何提示,只是启动时间稍长一些。所以这是一个相当省心的功能,能在用户不知不觉中修复由软件引起的问题。

但系统默认留给还原点的空间非常小(C 盘空间的 2%),所以一般只能记录安装 1-2 个软件安装的还原点,如果一次安装太多软件就没有办法恢复了。你可以在「系统属性」中进行「配置」,适当调大一些保留空间。

如果电脑出现了更严重的问题,无法靠还原点来解决,就需要用到「重置电脑」操作了。

▍重置电脑:初始化系统

推荐指数:★★★☆☆

特点:修复系统问题,还原大部分错误操作,没有 U 盘时可用,操作最简单方便。

Windows 自带的「重置电脑」功能几乎等同于重装系统,而且它能够让用户选择是否保留文件。很适合我们推荐给小白用户使用。

需要用到重置电脑的情况有两种——能进系统、不能进系统。

  1. 如果能够正常进入系统,你可以在「设置 – 安全和更新 – 恢复」中找到「重置此电脑」,点击「开始」即可重置电脑。

重置此电脑

  1. 如果不能正常进入系统,只要在启动时连续按下 F8,就可以进入 WinRE 界面。在 Win RE 界面中「选择其他选项 – 疑难解答 – 重置此电脑」,也可以进入重置页面。

系统启动时的重置页面

在重置前,系统会提示你是否保留文件,无论选择是和否,这里的「文件」只是 C 盘 Users 目录下的文件,而不影响其他盘中的文件。但是驱动、设置、软件都将被全部删除

所以当有人向你求助时,告诉他这些简单的步骤,就可以让他完成重装系统了。在重装后还有一个常见的问题,桌面上的文件不见了。没关系,只要选了「保留文件」,桌面上的文件都会保留在 C:\Users\用户名\Desktop 目录中,重新找到它们即可。

不过要说明的是,重置并不能 100% 解决所有问题,重置可以把用户安装的软件清空,但无法解决系统方面的问题。

▍介质重装:官方工具重装

推荐指数:★★☆☆☆

特点:适合远程辅助其他用户重装系统,不需要太多电脑知识也能实现。但下载速度太慢实用性较低。

由于 Windows 自带的「恢复驱动器」使用率很低,很多人也并没有备份系统的意识。所以这里只讲最极端的情况,对应的是表格中的「你的电脑无法启动,恢复驱动器尚未创建,并且重置电脑不起作用」。

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就需要使用更彻底的 U 盘安装法了,这相当于全新安装一个 Windows 系统。U 盘安装法会清空 C 盘,无法保留 Users 目录下的文件。但不会影响其他盘中的文件。

注:微软为了完整概括所有安装方式(包括 DVD 光盘、U 盘、移动硬盘等),所以翻译为「安装介质」,实际上我们用的最多的就是 U 盘安装。

你需要准备另一台可以正常使用的 PC 和一个 8 GB 以上的空白 U 盘。需要先制作一个系统安装 U 盘。

  1. 首先在另一台 PC 上插入这个 U 盘。
  2. 进入Windows 10 官方下载页面,下载介质创建工具,运行。
  3. 依次选择「为另一台电脑创建安装介质 – 语言 – 系统版本 – 体系结构(64 位或 32 位)」。
  4. 选择完成,等待系统安装 U 盘制作完毕。

关注少数派,在后台回复「重装」即可获得下载链接。

U 盘制作完毕后,把 U 盘插到出问题的电脑上,启动电脑,进入安装系统界面。不同品牌的电脑可能需要在第一步之前按下 F2 或 F12 进入 BIOS,调整启动项顺序,使其进入系统安装界面。之后只要按照正常的系统安装流程即可完成安装。

这个方法步骤并不复杂,但有个明显的缺点是「速度慢」,按微软官方工具的下载速度可能要下载一天一夜。所以如果遇到了需要完整重装的情况,我更推荐在其他地方直接下载完整的系统镜像,然后自己做一个系统安装 U 盘。

▍传统方法:完整镜像重装法

Windows 7 流行时,常见的装系统方法是利用 UltraISO(软碟通)将系统镜像包括启动项一起写入 U 盘,它做的事情其实和官方安装工具是类似的,也是让 U 盘成为一个启动盘,然后通过 U 盘直接安装系统。这套流程同样可以套用在 Windows 10 上。

▍下载系统原版镜像

小知识:「纯净版」系统镜像并不纯净

由于微软不直接提供 Windows 的镜像给大众用户下载,即便是开发者也需要 加入 MSDN 订阅 才能下载到这些镜像。

关注少数派,在后台回复「重装」即可获得下载链接。

国内早年曾流行很多所谓的「纯净版」「深度优化版」的 Windows 镜像,它们往往会在系统中预装一些软件。部分居心不良者会在镜像中顺便捆绑一些流氓软件,甚至是埋下难以检测的系统级病毒,让电脑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肉鸡。好在这些情况在近些年逐渐减少,只有一些电脑店还在使用这种不安全的一键还原镜像。

建议在 MSDN I tell you 和 TechBench 下载到干净的 Windows 10 原版镜像。避免在所谓的下载站中下载「纯净版」之类的系统镜像。

目前 Windows 10 分为消费者版(Consumer Editions)和企业版(Business Editions),两者的区别其实不大。都包含有「专业版」和「教育版」,前者多了一个「家庭版」,后者多了一个「企业版」。建议选择安装专业版,所以任选其一即可。

下载完镜像后,建议在 CMD 中输入这条命令,校验一次镜像的 SHA1 码,确认镜像下载完整了,这一步相当重要。

Get-FileHash 文件路径 -Algorithm SHA1| Format-List

例如检查 D:\System-iso\Windows10_1703.iso 文件,可以输入 Get-FileHash D:\System-iso\Windows10_1703.iso -Algorithm SHA1| Format-List,如果 SHA1 码和网站提供的一致,说明这个镜像的完整性没有问题。

有了原版系统的完整镜像,接下来要讨论的就是如何安装这个镜像了。

▍镜像重装:利用 U 盘 + UltraISO 重装

推荐指数:★★★★☆

特点:传统方法,通用性强,适合手边常备空 U 盘、偶尔需要重装系统的用户使用。

你可以通过 UltraISO 将下载到的系统镜像写入 U 盘,再通过 U 盘安装。这个操作在许多地方有详细教程,这里简单提一下。

  1. 首先下载 UltraISO 并安装。
  2. 在 UltraISO 中选择「文件 – 打开」之前下载好的 ISO 镜像。
  3. 在 UltraISO 中选择「启动 – 写入硬盘映像」。
  4. 在弹出的界面中选择 U 盘,「格式化」后点击「写入」,等待 U 盘写完即可。

UltraISO 写入镜像

制作完 U 盘后,和上面官方工具重装部分一样。重启电脑后从 U 盘中启动,自动跳转到 Windows 的安装界面进行安装。

▍最佳推荐:U 盘 PE 安装法

Windows PE 是一个小型的操作系统,可以用来安装、部署和修复桌面版系统。目前安装系统最方便的方法是在 U 盘中安装一个 PE 系统,再通过 PE 安装系统镜像。 这样你不仅可以安装各种版本的 Windows 镜像,避免了反复写入 U 盘的麻烦,还可以通过可视化的工具和界面对系统进行分区、优化等操作。

目前最常见的用法是将 PE 装在 U 盘中,这样相当于随身携带了一个工具箱,可以及时把电脑中的文件备份出来。当然你也可以把 PE 装进电脑,这样维护系统时就不需要使用 U 盘了。

▍首先选择一个 PE 系统

题外话:国产 PE 系统现状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 PE 系统可选,但做 PE 系统通常是公益行为,在付出劳动之余很难获得收益。

所以一些国内 PE 会选择修改系统主页,甚至预装某些安装软件。比如大白菜、老毛桃、电脑店等几个 PE 系统均被发现有修改主页、安装 360 等行为。尽管一部分注明了「赞助」等字样,开发人员做这些工作也确实不易。但作为普通用户,使用它们安装系统实在无法让人放心。

在一众 PE 系统中,我比较推荐的是 微 PE 工具箱,他们在官网明确承诺「不会做出任何强制设置主页、强制捆绑安装软件的行为」,盈利模式则通过销售 Windows 维护盘、macOS 维护盘、数码维修工具包等。而且在国内的口碑非常好,令人放心。

关注少数派,在后台回复「重装」即可获得下载链接。

多数 PE 系统都有一个简单快捷的安装器,只要插上 U 盘,打开安装器进行安装即可。以微 PE 为例,打开安装器后选择安装在 U 盘的图标,就可以一键安装进 U 盘了。

这里有一步需要注意,建议选择 U 盘格式为 exFAT。因为 Windows 10 自带了对 exFAT 格式的支持,而且 Windows 10 的镜像已经超过了 4GB,无法放入 FAT32 格式的 U 盘中。

但如果需要考虑为老机器装机,则选择 FAT32 格式,避免老设备在安装完系统后无法读取 U 盘内容(Win 7、XP 均需要安装 exFAT 驱动)。

如果你信不过别人做好的 PE,你还可以用 AOMEI PE Builder 来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 PE 系统。最终实现的效果是类似的。

接下来介绍 PE 中两种的系统安装方法,方法一仅适合 Windows 8.1 和 10 使用,方法二更通用。

▍PE 重装:直接安装原版系统

推荐指数:★★★★★

特点:安装 Windows 8.1 以上系统时最方便,只需要镜像和 PE 即可一键安装,不需要记住复杂的步骤。

Windows 10 和 Windows 7 在镜像方面有一个主要区别。Windows 7 必须通过 UltraISO 之类的工具才能安装,而 Windows 10 的 ISO 镜像则可以直接打开运行。

在 PE 中,你可以通过直接运行 ISO 文件的方式安装系统。

  1. 在 PE 系统中,右键 ISO 文件,选择挂载。
  2. 在新出现的驱动器中,找到 setup.exe,直接运行。
  3. 选择「现在安装」,然后就是正常的系统安装流程了。

这个操作相当省心,实现的效果和上面费老半天劲用 UltralISO 做启动 U 盘的效果是一样的,这也是目前最推荐的安装 Windows 10 的方法。

直接运行安装程序

注: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图文介绍,微 PE 良心地提供了一份完整的重装系统教程供所有人查看,你可以在 微 PE 官网说明书 查看。

▍CGI 重装:安装任意系统

推荐指数:★★★★★

特点:安装系统最灵活的方式,不仅支持新老系统版本的 ISO、WIM,还能支持较老的 GHO 文件。

第二种方法是借助 PE 中的 CGI 备份还原工具。

  1. 首先用上面的方法下载原版系统的 ISO 镜像,把镜像放进 U 盘。
  2. 进入 PE 系统,打开 CGI 备份还原工具。
  3. 选择「还原分区」。
  4. 设置「目标分区」,也就是你需要装系统的盘,这里的盘符可能和原先系统中有不同,需要注意识别。
  5. 选择 ISO 镜像文件,此时会让你选择镜像版本,比如「Windows 10 专业版」,点击「执行」。
  6. 最后确认即可。

这套操作非常简单,你只需要保证 PE 中内置了 CGI 工具、镜像本身没有问题,就能够正常安装系统。

关于 CGI 更多的具体操作,你可以在 这个链接 看到更详细的图文介绍。

这两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如今 Windows 10 系统镜像超过 4 GB,无法将镜像完整放进 FAT32 格式的 U 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可以打开 ISO 镜像,把其中 sources 目录下的 install.wim 文件单独复制到 U 盘中,接下来的操作流程是一样的,在第 5 步中选择 WIM 文件即可。当然最好的方式还是制作 exFAT 格式的 PE 维护盘。

▍准备驱动:SDI Snappy 一键式管理驱动

我发现许多教程中没有提到驱动问题,因为 Windows 10 内置了网卡驱动等基础驱动,保证在安装完系统的第一时间能够连接网络下载其他驱动。但 Windows 7 和它之前的系统是没有驱动的,这就意味着你需要至少准备一个网卡驱动,避免出现装完系统却无法上网的尴尬场面。

而国内的驱动安装工具鱼龙混杂,甚至找不出一款省心好用的。尤其是驱动人生、驱动精灵,不仅附赠全家桶,还有几率安装不兼容的驱动导致电脑蓝屏、无限重启等问题,不推荐任何人使用。

这里推荐一款驱动自动检测安装工具 SDI Snappy,SDI Snappy 可以自动检测电脑中缺少的驱动,然后自动下载,并给出合理的建议告知用户,让用户选择是否安装,整个流程都是可控的。

它提供了两种绿色驱动包:SDI Full 和 SDI Lite。前者 SDI Full 包含了 14.6 GB 的驱动,几乎无所不包,一些连官网都已经消失了的硬件驱动都能在这个驱动包中找到。后者 SDI Lite 是仅有 5MB 的基础款,推荐下载 SDI Lite 版本。当然你也可以下一份 SDI Full 以备不时之需,Windows 10 也能使用。

初次使用 SDI Lite 版时,它会让你选择「下载全部驱动、仅下载网卡驱动、仅下载目录」。你可以用它预先下载所有的网卡驱动(556 MB),然后将整个文件夹放进 U 盘备用。

▍GHOST:不再适用的老方法

推荐指数:★☆☆☆☆

特点:不适用于最新的系统,较老的系统也不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安装。

相信有很多人见过这个蓝灰色调的界面,这是一款称得上「古老」的系统备份还原工具:GHOST。

GHOST 曾经活跃在各大网站、论坛、电脑维修店中,它可以对系统进行完整备份和还原。只要有人分享了一份 GHO 文件,每个人都能下载这份文件并安装到自己的机器上。几乎每个电脑维修店都会准备几个带有装机软件的 GHO 光盘。

但在 Windows 8 之后,GHOST 在备份和还原期间频频出现问题,图中这款最经典的 GHOST v11 甚至不支持目前流行的 GPT 磁盘。到了 Windows 10 时代,GHOST 的兼容性更是断崖式下跌,即使能够还原成功,系统仍然会很不稳定。

对 Windows 10 而言,GHOST 已经老了。即便赛门铁克(Symantec)推出了新的诺顿 GHOST 15 ,界面也完全不同,几乎是另一款软件了,而且同样不支持 Windows 10。如果你仍然在用 Windows 7 或更老的版本,GHOST 的 GHO 文件也早已停止更新了,无法保证是原版系统,并不推荐。

2019 年,是时候和 GHOST 说再见了。

▍总结

本文给出了 7 种重装 Windows 系统的相关方法以及对它们的评价,我整理了一份表格,让大家更直观地对比这些方法的优劣,最推荐的两个方法无疑是通过 PE 和 CGI 来实现重装系统。

当然,还有其他安装系统的方法本文没有提及。比如 PE 中还有 NT6、Windows 安装器等安装方法,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其实这些方法大同小异,只是操作、步骤略有不同,已经把重装系统这个操作简化到动动鼠标就能完成的程度了。

可以发现,重装系统的方式多种多样,它们往往有着不同的特点,网上有很多重装系统的教程确实做到了手把手教学,恨不得把重装过程中的每一张图都贴出来。而这些安装方法是否有效、适合哪种情况、有哪些优劣却并没有讲的很明白。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大家对安装 Windows 的方法能有更全面的认识,能够做到对症下药。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MVoPm–ehV3bN9DT6oTiSw

RSS 不会消逝

RSS( 简易信息聚合)是一种消息来源格式规范,用以聚合经常发布更新数据的网站,例如博客文章、新闻、音频或视频的网摘。RSS 文件(或称做摘要、网络摘要、或频更新,提供到频道)包含全文或是节录的文字,再加上发布者所订阅之网摘数据和授权的元数据。[1]

维基百科 (2019-02-28). RSS.

RSS 的第一个版本为 RDF Site Summary,在 1999 年三月由美国网景公司的 Guha 为了用在 My.Netscape.Com 门户网站而开发。这个版本开始以 RSS0.9 为名。[2] 随后,被称为互联网之子的「亚伦・斯沃茨」参与了 RSS 1.0 标准的制定。最新的版本是 2.0,于 2009 年由 RSS Advisory Board 发布。目前支持较多的也是 1.0 和 2.0 这两个版本。

RSS

题图来自: © LibGuides / Current Awareness: RSS feeds / libguides.napier.ac.uk

RSS 阅读器的变迁也是一部互联网的进步史。曾经风靡一时的 Google Reader 于 2013 年关闭。RSS 订阅在国内的先行者当属鲜果和抓虾,还有狗狗、看天下、周伯通,其中抓虾成立于 2005 年年底,2009 年被豆瓣收购,2015 年 8 月 20 日正式关闭,抓虾网最火爆的时候甚至被视为四大门户网站的颠覆者。[3] 关于 RSS 的兴衰,推荐读者阅读 The Rise and Demise of RSS.

时至今日,Feedly 和 Inoreader 等此类服务在众多 RSS 服务中脱颖而出。笔者目前使用的是 Feedly + Reeder 组合。此外,有一个叫做 RSSHub 的项目值得关注,此项目的 Slogan 是「万物皆可 RSS」。RSSHub 是一个轻量、易于扩展的 RSS 生成器,可以给任何奇奇怪怪的内容生成 RSS 订阅源。当然,喜欢折腾还可以使用 Tiny Tiny RSS自架信息源抓取服务。此外,推荐一个网站,FeedX,这里有不少订阅源。

打开一个博客或者网站,读者可能好奇是否支持 RSS 订阅。如果读者在使用 Chrome 浏览器,可以安装一个 Easy to RSS 插件。如果看到心仪的博客或者网站,点击 Easy to RSS 图标,就能快速地获取 RSS 订阅链接。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在 Reeder 输入不支持 RSS 的链接,减少重复工作。

信息流如何友好展示,这是一个一直在探索的话题。微信公众号订阅号的多次改版,也在寻找一种折中的阅读交互。笔者认为,截止目前,RSS 依然是获取互联网信息最高效的方式。注意,这里是真正的互联网。笔者每天通过 Reeder 阅读订阅信息源推送的资讯或文章,那种优雅的体验,没有使用 RSS 的读者完全没法体验。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RSS 依然非常小众。RSS 的诞生,注定了在商业上的失败,特别是广告成为互联网最大的赚钱模式。但 RSS 对于个人而言,依然是极佳的信息聚合工具。

在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信息流推荐系统,让人们丧失了选择的能力,完全是被动阅读。阅读从来都是反人性的,然而今日头条的成功是抓住了人性的弱点以及收割不值钱的时间。正如黄章晋所言:「被它捕获的,是自我塑造意识薄弱、延迟满足能力低下、很难在现实世界获得成就奖赏的人,用饭桌上的话来说就是,没错,他们的时间和生命不值钱,是我们给了他们幸福感」。

使用 RSS 很大一个好处在于,读者可以非常方便地优化自己的信息源。借用 Twitter 网友的评论:我是自己的算法。RSS 用户是一个懂得克制的群体,具有极强的自控力,他们对信息极度挑剔,也具有极强的信息审美。一部分人选择成为的信息的奴隶,另一部分选择成为信息的主人。

因为超链接的存在,让互联网不断进化;因为 RSS 的存在,让信息聚合变得自由而优雅。

是的,RSS Never Die。

参考资料

[1] 维基百科 (2019-02-28). RSS. Retrieved fro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RSS.
[2] 维基百科 (2019-02-28). RSS. Retrieved fro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RSS.
[3] Eric_hong (2017-07-06). 纪念为 RSS 而生的鲜果阅读. Retrieved from https://sspai.com/post/39919.

From 温国兵 https://dbarobin.com/2019/03/12/rss-never-die/

如何看病

如何看病(-):该看不该看

  1. 我不想讨论医疗制度如何如何,只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帮助需要医疗救助的人,使人们看病的效率更高。
  2. 请质疑任何从网络上获取的医学知识,包括本blog
  3. 欢迎传播

问题1: 该看不该看

人的身体是有自我修复能力的。而且这种能力很强,显然比电脑和汽车厉害。有些疾病并不需要治疗,有些疾病是有“自限性”的——也就是时间到了自己就好了。 不过,能够发生在人身上的疾病,也是伴随人类进化了同样长的时间,也不是等闲之辈。

如果自己身体不适,是扛着,还是去医院就诊。这是个问题。

  1. 如果器官的功能受损,需要立即就诊: 眼睛的功能是用来看东西的,突然看不见了,应该马上看医生。同理,突然听不见了,四肢运动突然出现障碍。。。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有许多器官是双份的,比如眼睛、耳朵。。有些人一只眼睛的视力突然下降,另一只却完好,有可能忽略了坏眼的问题。
  2. 不能忍受的疼痛。 疼痛是身体发出的火警,不要去挑战疼痛。如果遇到不能忍受的疼痛,应该尽快就诊。比如腹痛、胸痛、眼痛。需要提示的是,即使你到了医院,通常医生也不会立即给你止痛。疼痛是火警,是了解身体状况的重要信号,没有人会在消灭火灾之前,先把附近的电话线都砍了。
  3. 反复发作的不适 老毛病了,忍忍就过去了——大部分的癌症就是这样度过了无人骚扰的童年期。对于反复出现的不适,应该认真注意诱发的原因、缓解的方式。 对了,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年龄,>50岁的,最好去看看,免除后患。
  4. 已经处于某个疾病进程中,但是感觉突然发生了变化。 大夫可能已经告诉你这个病没什么,过几天自己就能好,开始的时候,感觉也是一天比一天好,可是今天突然恶化了,那么最好再去复查一下。
  5. 别人看出来的疾病 通常不用着急,人类的身体有发达的自我检测系统,如果自己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多半没有太大的问题。(注意:医生经过身体检查发现的除外,比如身体上的包块之类的) 典型的是结膜下出血。一般是“白眼珠”上有鲜红的血迹,自己毫无感觉,不疼不痒视力不降,通常是照镜子或者是被其他人发现,这种不是“眼底出血”,这种是“白眼珠”上的细小血管破了,跟磕青了没什么区别。咳嗽、便秘、揉眼睛。。。都可能引起。

定期体检是必要的。 自己的身体只有自己保护,兄弟靠不住、组织靠不住。

如何看病(二):急诊还是门诊?

一般医院都有急诊和门诊。 急诊是给紧急需要救治的病人准备的。 门诊则是给不那么紧急的病人准备的。

急诊的设置是为了使病人在短时间内脱离危险,因此配备的药品都是应急的、速效的,配备的检查手段也是基本的,能够快速做出判断的。

所以,如果你得的是不那么紧急的病,甚至是慢性病,其实在急诊,并没有针对你的病的疗效好副作用小的药品,而且化验检查并不是很全,辅助检查的设备也不是都能做的。

不要仅仅因为白天上班,不好请假,而在晚上去看急诊。你得不到最好的药物,不能完成最好的化验检查和辅助检查。身体是自己的,工作是国家或者资本家的。仅仅为了不请假而在晚上看急诊,你为了节省一天的工资而放弃给自己最佳的诊断和治疗,又侵占了分配给急症患者的医疗资源,是损人不利己。。

需要去急诊看的病:

  1. 刚刚发生的疾病。 一个病已经得了三天了,还跑到急诊去看,我会态度很好的在心里痛骂。
  2. 这个疾病可能在8小时内使器官的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严格一点,需要急诊处理的眼病只有: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需要在10分钟内救治)、眼球破裂伤、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补充下,还有化学伤、烧伤等等。) 突然发作的腹痛、胸痛、眼痛、头痛,还是应该到急诊看看先。

如何看病(三):看门诊的时间

我国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很小的可能性,乘以13亿,都是无比巨大的数字。 任何你觉得合适的时间,一定是门诊人多的时间。

  1. 一定要避开三个的时间: 星期一上午,星期一上午,星期一上午 只能用人海茫茫来形容。 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不要在星期一上午看病 请转告您周围的人,“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不要在星期一上午看病”,并请他们也转告周围的人。
  2. 通常来说上午看病的人多,下午少,周一多,周五少。到了周五的下午,基本看病的人就很少了。看来辛勤的工作有益于身体健康。
  3. 季节性 放假了去配个眼镜吧——老老实实排队吧 等天凉快了再做这个手术吧——老老实实排队吧 等放假休息有时间了再去看这个病吧——老老实实排队吧
  4. 恶劣的天气 刮风下雨是看病的最佳时机,雨越大,人越少。其实,天气对许多人的出行,并没有太大影响,如果工作很忙,需要在短时间内看个病,然后赶紧回去上班,最好是在下雨的天气去看病。

如何看病(四):看病前的准备

相信您已经选择好了看病的日期,下面介绍一下看病前的准备。

回顾历史:

  • 请在看病之前,回顾一下您的病史,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病?发病的时候自己有什么感觉?如果有时间,请用本子和笔写下来。
  • 回想一下是否对药物过敏。药物过敏史对于医生非常重要。如果您在以前用某种药物出现过严重的不良反应,请记录下来,在看病的时候向您的医生咨询是否属于药物过敏,如果是的,请医生在您最常用的病历封面上写下过敏的药物名称。
  • 回忆一下曾经接受过的治疗,以及正在使用的药物,和它们的商品名称。如果您还能找到药物的说明书或者空的药瓶或者剩余的药物,请带上它们。
  • 带齐以前的病历记录,曾经做过的检查结果。每次看过病后,也请收好所有的检查结果和病历,有些检查结果是由热敏打印,时间久了容易褪色,请复印一份保存。

准备行政用品:

  • 带上信用卡和足够的现金,有些医院不支持刷卡,而取款机前面排队的人可能很多。注意看管好自己的随身财物。如果您是小偷,盗亦有道,请勿在医院行窃。
  • 带好身份证、社保卡、医疗蓝本、退休证、离休证、医院的就诊卡等等一切跟医保可能有关系的东西。平时除了身份证,这些东西最好专门使用一个透明塑料文件袋放在一起。

安排好病假当天的事务:

  • 请好病假,安排好当日的工作。工作是国家的或者资本家的,身体是自己的,只要不给同事添麻烦,离开工作岗位是没有问题的。
  • 如果是去看急诊或者自觉比较严重的器官功能问题,比如严重的心前区疼痛、视力突然丧失等,带上手机和充电器,您有可能会需要住院或者留院观察。
  • 最好能够找个比您更健康的伙伴陪同您去看病。
  • 预计前往的时间,不要在上午11点以后,或者下午4点以后才去医院挂号。因为,恐怕没有号了,或者虽然看了医生,但是到需要做检查的时候,已经过了下班时间,其他的科室已经没人了。
  • 估计一下交通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最好不要自己开车或者骑车,请打车前往医院。一是医院附近很难停车,停车费高昂,二是您接受的某些治疗可能再不适合开车或者骑车。
  • 查询一下当日的天气。天气越恶劣,看病的人越少。

选择合适的医院:

  • 如果您已经具有相当的医学知识,您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来选择医院。
  • 一般社区医院和二级医院都非常的清净,去看病取药会很舒适。建议您首先去社区医院或者临近的二级医院就诊,至少可以获得相应的医学建议和转诊建议。如果您对这些医院的医疗质量不放心,也可以事先咨询一下有医学背景的朋友,去哪里看比较好。
  • 当您选择了三级甲等医院看病,也就意味着选择挂号难、看病难。

挂号

  • 没什么好说的,太难了,甚至对于医生自己看病也很困难。如果是外地病人到另一个城市看病,而且要看某个特定的专家,试试提前在网上预约之类的方法,免得到了以后挂不上号,要等几天甚至一周,在北京最低的生活费也是100元/天,一旦等起来消费惊人。

调整心情

  • 得病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是人总是会生病的,迟早也是要病死的。所以疾病降临到自己身上,也没什么好抱怨的。
  • 去医院看病,并不能一定能够治好。实际上,给您看病的医生,最后一定看不好他自己的病,100%是病死的。
  • 与您的医生合作,共同对抗您的疾病。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一是狂妄、骄横、不讲道理的人;二是只重视钱财而不重视养生的人;三是对服饰、饮食、药物等过于挑剔、不能适应的人;四是体内气血错乱、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人;五是身体极度羸弱、不能服药或不能承受药力的人;六是只相信鬼神、不信任医学的人。对于属于上述六种情况之一的人,他们的疾病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很难治好。

穿着打扮

  • 不要化妆。也许您会有面色苍白、黑眼圈。这些都没关系,这些恰恰是医生需要看到的。即便是去看那个很帅或者很漂亮的医生。
  • 尽量穿容易穿脱的衣物,比如上衣建议是开襟的衣服,而不是套头的衣服。
  • 袖子要比较容易的挽起来或者脱下。比如冬天,最好穿厚实的大衣,而里面穿相对薄一些的衣服。
  • 口罩。如果有的话戴上,医院是疾病最集中的地方。本来您就处于比较虚弱的疾病状态,不要再感染了其他的疾病。口罩从医院回来以后要清洗,手也要好好洗。

检查确认上面的各种准备事项,带齐所有的东西,出发。如果能战胜疾病,就借助医生的力量一起战胜它,如果不能战胜疾病,那么从医生那里学会如何与自己的疾病共存。

如何看病(五) 怎样与医生交流

您与门诊医生接触的时间

如前所述,当您选择了就诊于三级甲等医院的时候,您也就选择了挂号难和看病难。同时也意味着其他的病人也同样面临挂号难和看病难的问题。为了尽可能的缓解这些问题,一位医生会在出诊时间内看尽可能多的病人,特别是专家,有可能今天额定的挂号量是看20位病人,但是通常会因为外地病人、可怜的病人、重症的病人、有权有势惹不起的病人而加号到30甚至40个。如果上午的门诊是30人,从早上8点看到12点,共4小时,中间没有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那么平均接待每位病人的时间是4*60/30=8分钟。不错,这就是您凌晨爬起来,裹着军大衣在医院挂号室门外在寒风中等了三个小时以后挂上号,又从上班起等了3小时以后换来的就诊时间,8分钟,平均值。

还不够准确,这8分钟并不是您坐在诊室内和医生交流的时间,在形成初步诊断以后,医生会给您安排一些检查,大多数是当天就能够完成的,所以您拿着化验单检查单做完检查以后回到医生那里,还要再给他看结果。想必您已经注意到了,在您等候过程中,总有些人没拿着挂号条就冲进了医生的诊室,其实那些很可能是做完检查给医生看结果的病人。

也许您会非常好心地帮助医生维持就诊的秩序,坚决制止那些加塞儿的人。我建议尽可能在诊室外进行,也许您一把拽出来的是那个刚刚跑了几层楼憋了半天尿才做完B超想拿给医生看结果的病人,他也只有平均8分钟的时间与医生交流。

与医生说话

不论您是看中医还是看西医,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西医讲究问病史和查体。医生都需要和您交谈才能够知道您的疾病是怎样的。我们的身体里布满了各种自检的信号线,它们会将身体的损伤通过它们自己的语言向您的大脑做汇报,比如疼痛、酸胀、无力、烧灼感、异物感。请向医生报告这些感觉,他才能帮助您。

中医不是仅仅切脉就可以摸出您是什么病,西医也不是仅仅靠CT、B超、化验单就可以知道您是什么病。诊断疾病就像是CSI做调查,全面的证据才能指认真凶。 虽然很少,但是确实有一些病人到医生面前一句话不说,手一伸或者脸一挺,医生要先猜出他的主要症状和不舒服,说对了以后,他才继续看病。从前我出门诊,在相对闲适心情也不错的时候会陪着他们玩一会,答对的话他们 会很心服口服的。

另一种人很多,他们会不断的陈述。比如,”我从20年前就开始胸闷了,那正是小平同志南巡的那一年啊,改革开放以来……”有时候这种倾诉是不自觉的,尤其是老年人。老年人必须依靠事件来回忆时间顺序,所以我在《看病前的准备》里写需要事先回忆一下病史,并且记录下来。当倾诉与疾病无关的时候,医生会打断您,或者是您的长辈,这不是不尊重或者态度不好,而是您只有8分钟。

区分事实和判断

请尽可能学会区分陈述事实和判断,区分这两点是需要极高的知识和智力的,而且稍微不小心即使具有极高知识和智力的人也可能混淆。

  • 如下是事实陈述:“我眼睛红”,“我发烧最高到39度”,“我嗓子疼”
  • 如下是判断陈述:“我眼睛发炎了”,“我发烧很高”,“我上火了”

除非是在精神科或者心理门诊,否则请您尽可能陈述事实。

对于您的感受,请按照不舒服发生的感觉或者表现,以及它们发生的时间来描述,比如“尿尿尿不出来3天”是非常好的描述,而“尿不出来很久了”则仍然没有给医生提供足够的信息。我的建议是

  • 慢性病请精确到年或者月,比如“运动后胸闷5年”,
  • 近1-2年发病的,请精确到月,比如“双眼视力下降6个月”
  • 近1个月内发病的,请精确到日,比如 “尿尿尿不出来3天”
  • 急性病请精确到小时,比如“左眼前发黑看不见东西1小时”。

如果您有数字能够描述您的病情,请尽可能告诉医生数字。比如,“这个星期我的血糖最高到过13”,但如果您仅仅说“这个星期我的血糖很高”,那得看您跟谁比了。对于医生的提问,特别是有“多少”这样的关键词的提问,请尽量以数字回答。不过很遗憾,通常当我问起“您得高血压多少年了?” 80%以上的回答是“很久了”。

疼痛与痛苦

看病,哪怕是急诊,医生不会马上给您解除痛苦。

疼痛,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礼物,虽然那是无人想要的礼物。疼痛是身体发出的火警,是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进展的重要信号,是您生病的身体部分直接向医生的报告。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医生是不能够帮病人止痛的,就好像没有查明报告火警的位置,我们不可能把火警的电话轻易挂掉。也许您或者您的家人在检查床上疼得死去活来,医生还是会冷漠的用手摸这摸那,甚至使劲压一下问您是否更疼,此时也请告诉医生您的感受。

另外,值得说明的一点,也需要向低年医生强调的一点是,那种显示出痛苦,大声叫嚷的病人,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另一类苍白的悄无声息的病人,却更有可能有生命危险。所以当您在急诊看到医生不顾您大声叫嚷的同伴,而去看另一个悄无声息的病人时,不要去阻挡医生。

态度

如果您收入不高,生活不充裕,请直接跟医生说,相信很多医生会和我一样给您选择相对便宜的药品和治疗。不过同时相对便宜的药物也意味着疗效,特别是副作用的不同。

如果您在路上堵车,找不到停车位,在挂号室门前受冻,坐在门诊等候一上午无所事事,请尽量不要将怨气宣泄在那个为您看病的医生身上,他在上班路上一样堵车,一样找不到停车位,您在挂号室门前受冻的时候,他在病房检查住院的病人,您在门诊等候的时候,他在诊室里奋力看病。

很多时候医生的态度是由科室决定的,越是紧急和危急生命的科室,医生的态度越冷漠甚至恶劣,在急诊室不可能有医生和颜悦色地跟家属说话,有且只有厉声命令家属去做什么。医生不会也不应该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事实上很多医生不敢给自己的亲人做手术,因为感情因素可能会影响判断。

希望您能明白,医生的态度与医学水平没有直接的关系。

期望

相当多的疾病是不能够消除病因的,比如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青光眼、类风湿……现在的医学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医生能够提供的是尽可能控制疾病进展的方法,使疾病无害化,血压降低到正常值,意味着您几十年以后死于脑出血的可能性要减小;眼压降低到目标眼压,意味着您丢失视野的速度能够减慢,甚至停止。您能够在医生这里找到的不一定是战胜疾病的方法,而往往是学会如何与疾病共存,共同生活。

新闻或者报纸上出现的某个疾病的治疗“希望”,并不等于真正在医院就可以给您用上。医学是非常保守的学科,一种治疗方法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研究才能确定下来,一种新药上市至少要经过十年的实验和审批才能够进入医院的药房。

即使是经过那么多年的研究确定下来的治疗方案,仍然不可能100%的保证治好您的疾病,绝对不可能。治病和修车不一样,不是您交了钱,就一定可以拿到一辆修好的车。

请您一定记住:花了钱,绝对不可能得到保证治愈,绝对不可能保证没有风险。 万一你得到了医生这样的保证,说明: a)医生在安慰你; b)跟你说话的压根就不是个医生。

知情同意

如前所述,您绝对不可能得到保证治愈,绝对不可能保证没有风险。在侵入性的操作治疗或者手术之前,医生会给您看一个知情同意书。这个知情同意书就像是您在购买股票、基金时听到的“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一样,是要告诉您可能发生的危险的。 1. 知情同意书上写的每一种风险,都是真实发生过的,至少有一个真实的病人,真真切切地经受过这样的痛苦。 2. 知情同意书上写的出现的风险,一旦发生,医生也会继续全力地帮助您。

不证自明的公理

  1. 人都是要生病的。
  2. 人都是要病死的。

也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常人和病人,甚至癌症病人之间的区别,只是5年生存率有所不同而已,而且都小于100%。


2017年补充

如何看病.番外篇.面对恶性疾病

疾病都不是什么好事,有些疾病更加不好,比如严重的外伤、癌症之类。危及一个器官的功能,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不久前我一个好友就得了这样的疾病。两家是世交,她与我年龄相仿。她家也是在医院工作,所以治疗上的事情,不用我给太多建议。

前去探望病人前,我当时给了亲友们三个建议:

  • 得病不问原因
  • 得病不必担心未来
  • 治病只关心当下最佳

得病不问原因

病因的探究更多的是由医生对着大批量的病人做出的统计学分析。种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心理状态都可能对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比如医生认为吸烟是肺癌的危险因素,每日吸烟量*吸烟年>=400,医生在问诊和检查时就要谨慎了。但统计学的分析到每个个体身上却不一定应验。正如网上流传的各种段子所言:不抽烟不喝酒,63岁,林彪同志;只喝酒不抽烟,73岁,恩来同志;只抽烟不喝酒,83岁,主席同志;既抽烟又喝酒,93岁,小平同志;

对于个人而言,疾病的原因可能无法确切的知道,而且对于恶性疾病,病因也不一定需要知道。

人们在讨论个人疾病的病因时,更多的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某年某月装修啦,当时家具的气味很大啦;某年某月某日着凉啦;某年某月没有遵守古训啦;某年某月拍过X光片啦;某年某月遇到一位算命先生啦⋯⋯这些是常见的大众对于病因的探讨。这种探究是没有意义的,既无助于治疗,又无助于未来的预防。只是大家谈论的一个话题而已。而且这样的话题在探望恶性疾病的患者时,是很容易被提起的。

探究病因对于病人和家属不但没有意义,还可能有害。一个人得病以后,特别患上恶性疾病以后,患者和家人第一个心理状态就是“否认”,表现为“这不可能”‘,“这一定是搞错了”。否认的第二个阶段就是“这不是我的错”,“这是由于他人的原因造成的”。探究病因的最终结果常常是得出“这是由于他人的原因所造成”这样的结论。于是这样的结论就会导出下一个结果:疾病既然是他人的原因造成的,就必须由“他人”来负责。这是一个“解铃还需系铃人”的朴素推理过程。不过真正的疾病,并不像武侠小说里那么简单,下毒的人必定掌握解药。真正的疾病可能即使诱发的原因知道了,治疗仍然是需要由专业的医生施行。

得病并不是一种错误或者惩罚。病了就是病了。一个好人并不会由于得病而降低他的德行,一个坏人也并不会因为得病而受到宽恕。

得病不必担心未来

医生是很关注病人的“预后”的。所谓预后,就是医生对治疗后未来结果的估计。

但我认为,病人、家属和去探望病人的亲友,不要太多讨论得病以后的未来。这个提法有些古怪。我所在的眼科,恶性肿瘤的疾病比较少,但眼外伤却能够遇见很多。眼球的破裂伤可能破镜难圆,造成患者视力永久的损失。有些病人在眼球受伤以后会非常的紧张,为自己的未来无比的担忧,给自己非常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虽然不见得对治疗有什么太大的阻碍作用,但也没什么帮助。

对未来的担忧,会像传染病一样,从一个家属或者一个探望病人的亲友之中播散开来,传播给病人,也传播给病人周围的人。

普通人不是医生,见过的疾病很少,见过的病人也很少,并没有有足够的经验来判断自己的未来状态,容易错误的估计。悲观绝望之下,做出的选择并不见得正确。

治病都会花费不菲,过多的担忧未来,也可能反而延误现在的治疗时机。

对于恶性疾病,常见的评估预后的参数是“五年生存率”,也就是五年以后这个病人仍然生存的概率。在病人面前讨论这个问题,相当于不断在提示死亡。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清晰的意识到死亡是存在的。对于每个健康的人来说,每时每刻也面临着种种生存威胁的可能性。可以说,健康人也有“五年生存率”。而且显而易见的是,健康人的五年生存率也不是100%的。越早意识到这一点,越早明白许多道理。

治病只关心当下最佳

过去通过现在作用于未来。当下才是最为重要的。治病的时候,需要冷静的分析,与医生合作、探讨,寻求最好的治疗方法。对于恶性疾病,通常治疗会比较复杂。每个医院每个科室会因为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不同,而各有侧重。医生之间、科室之间、乃至医院之间是有转诊制度的。当某个病人的病情已经超出了这个医生、科室甚至医院的处理能力,一个好医生会指点病人去寻求更好的治疗。

——————-补充推荐————————

《默沙东诊疗手册》 https://www.msdmanuals.cn
「本手册致力于到 2020 年向各大洲高达 30 亿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和病人提供当前最佳的医学信息。我们坚信,取得健康信息是人人都应享受的权利,并且人人都有权获得准确和易得的医学信息。 我们有责任保护、保存并分享当前最佳的医学信息,促成明智的决定,增进病人和专业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改善全世界医疗保健成果。」

 

From https://goldengrape.github.io/posts/ophthalmology/How-to-see-a-doctor/

区块链装逼指南 – 概念普及

能通过文章把这些概念搞明白一些,在饭局里,在咖啡厅里,可以冒充一下区块链专家,忽悠个小姑娘啥的,当然,你要心理有数,这其实连入门都不算,要想真的吃透了,需要看更多的论文,算法,代码,以及参与核心技术社群的讨论,这就不是我的水平所能覆盖的了。

1、隔离见证,也就是比特币扩容方案,常见的缩写单词segwit的由来。

其实顾名思义,这个是最容易解释的,传统区块链里存储的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交易信息细节,和交易见证信息。这些统统放在区块链里。

但这样就带来几个问题,第一,区块链有点臃肿,导致交易结算验证的周期越来越长。第二,安全性存在风险,未实现验证的信息有被篡改的风险,而这是发生过案例的。

区块链交易的逻辑我简单说一下,发起一个交易之后,需要足够多的区块链终端加入记录,并给与证明,这个交易才算完成,如果没有足够多的证明,这个交易本身是不成立的,因为存在被篡改的风险。

现在虽然矿机足够多,矿场足够多,但比特币的交易频次,规模,交易场景也在不断攀升,而我之前提过,比特币是可以无限切分的,所以虽然比特币总数可控,但交易单位是增速巨快的,所以之前的区块链容量确实难堪重负,导致交易周期越来越长。如果交易发起方不愿意付出一定的交易成本,(矿机的价值所在),那么交易结算的时间可能会延续很长很长。因为矿机会优先选择高交易费率的交易来结算证明。(所谓矿机挖矿,其实就是交易结算证明,通过交易结算获得收益)

交易结算过程中,由于证明并未彻底完成,理论上,交易发起方可以篡改交易,当然具体原理我也一知半解,有兴趣的可以再去研究相关背景知识。

而隔离见证就是,将交易信息和见证信息分开存储,分开确认。我见证了这笔交易,但未必代表我需要去存储交易细节。这样的好处是,第一,交易本身的安全性提高,被篡改的风险降低。因为见证方并不需要存储交易细节,既然不存储,如何篡改。而见证信息本身虽然不存储交易细节,但与交易细节理论上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也就是如果你修改了源记录,见证信息则自动失效。第二,减少存储占用,反过来说也就等效于区块链的扩容,提高了结算交易效率。

这就是隔离见证策略的意义和价值。目前,比特币已经完成了一轮扩容,按照我的理解,隔离见证体系已经上线,绝大部分矿场和算力均已支持这种策略。如果我说错了,烦请指正。

2、零知识证明

这个源自80年代的一个数学理论,目前成为信息安全领域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但说实话,我看了好几篇相关的文章,越看越糊涂。

说个核心点,就是,一种不透露任何细节信息而证明拥有信息的方法。

其实想想场景还很多的。

比如,一个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存在这样一个证明体系,公开证明核心员工与企业有股权或期权协议。但这个证明,并不透露任何细节信息,而且,也不能被篡改。如果最终出现纠纷,双方把各自原文件拿出来,法官把证明文件一对比,这个是真的,那个是假的。

比如,满清的皇帝立下太子诏书,有一个证明体系是公开的,能够证明这个诏书是真实的,但不需要透露诏书的具体内容,直到皇帝驾崩,军机大臣从正大光明匾后面拿出诏书宣读,底下大臣们用诏书内容拿算盘啪啦啪啦一算,算出来的结果和证明文件一比对,嗯,这个诏书是真的,接旨。这就不会有什么传位于四皇子的纠纷了。

我说的这些场景好像实现并不难,但我也不确定零知识证明是不是指的这些。

商业合同管理,招投标管理,人力劳务合同管理,都可以有这样的一些机制在里面。公开见证,但证明文件不存在任何具体细节,只有当事人拥有完整的细节内容。

所以零知识证明的目的是,既可以保障交易和约定的隐私,同时也保障其安全性和不可篡改的特性。

但具体实现方式和定义,实话说我还是有点晕乎,不是特别能理解。还是用功不够,欠缺的知识点太多。

3、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

先说智能合约,所谓智能合约,是指这个合约本身不是纯粹的静态文本或数据,而是可编程的,可计算的,以代码形式存在的。

那么图灵完备是什么呢,就是说不考虑现实物理资源的前提下,这个代码架构是可以完整模拟图灵机的,或者用更通俗的说法,是可以完整的实现所有计算机的计算和编程特性的。

那么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结合起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玩意因为存在无限制编程的空间,所以理论上具有无限制的扩展性。

最近有个特别火的东西,是在以太坊的平台上养电子宠物猫,这个产品现在火到什么程度呢?已经成为以太坊计算力消耗最大的应用,并且导致了以太坊的结算拥堵。(以太坊是一个开源区块链技术平台) 我的理解,这就是一个智能合约的范例。

我昨天还想给我们新加坡员工讲讲区块链,普及一下最新科技常识,意外发现人家比我其实行动力强多了,我们新加坡本地员工个人已经养了八只以太坊上的加密猫了,根本不用我来分享。

最近已经有游戏圈的朋友咨询我关于区块链游戏的发展机会,这个,其实我真的才刚知道有这么个场景,我又能懂啥。

以上是目前常见的几个关于区块链的技术概念和目标,我必须承认,我的理解可能是存在偏差的,也可能会产生误导,但抛砖引玉吧,被人打脸不也是一种成长么。

掌握这些名词和概念呢,在饭局里,在咖啡厅里,在地铁上,在校园里,你就可以侃侃而谈,成为业内行家,但切记,这些只是科普,连入门都不算。

——————

关于区块链,有两种观点是要不得的。

第一是妖魔化,说这个东西就是泡沫,就是骗局。

区块链的思想本身解决的是交易信用和交易成本的问题,这也是很多金融机构特别看重的地方。

比特币是区块链的一种典型应用范例,其核心价值来自于共识,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新特征,从政体,权力机构的信用,到算法信用,我们需要理解和拥抱这样的一个变化,当然,这不代表比特币本身就一定是未来,因为还是会存在信用坍塌的可能性。但脱离于政府和实体存在的财富共识,必须正视这个现象,所以我从来不喊空比特币,虽然我也从来没买过。

第二是神话,凡是打上区块链标签的就都是未来,就都会很值钱,这就是神话。

ICO时代已经神话过一次,值钱的是你的项目资产,区块链只是为你项目资产的股权分配做出一个可信的约定,而不能对你的项目有任何的增值,但被那些骗子们用来薅钱,好像搭上区块链的快车,烂项目就能变成好项目一样。

硬分叉是第二次神话,前文解读过,不再赘述,李笑来的SBTC是否值得投资,我告诉你们,这取决于他个人的共识基础,与比特币的共识其实没有任何关系。

我既不劝人投资区块链产品,也不劝人做空区块链产品。我之前说过不要天天钻在里面,是说不要频繁交易,大量频繁短线买卖各种币,什么ico都研究,什么分叉都研究,我觉得这是浪费时间的。如果你非要投资建议,我只有一条,仅供参考,远离分支产品,只碰头部产品。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Q43yBTFvBykN9gyLPQQ6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