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作 Yosemite 安装 U 盘

Yosemite 正式发布了,已经可以通过 App Store 下载,不过在下载完5.17GB 的安装包以后不忙急着安装,可以先制作一个 Yosemite 的安装 U盘,因为安装包在更新完系统以后会完自动删除。

200

应用程序 – Yosemite 安装包

准备一个8GB 的 U盘,用「应用程序 – 实用工具 – 磁盘工具」格式化成「Mac OS X 扩展」格式,并将盘符命名为「Untitled」,盘符名称和下面的命令行是对应的,如果你使用其他盘符名称需要对应修改命令行中的盘符名称。

打开「应用程序 – 实用工具 – 终端」,复制粘贴输入以下命令:

sudo /Applications/Install\ OS\ X\ Yosemite.app/Contents/Resources/createinstallmedia --volume /Volumes/Untitled --applicationpath /Applications/Install\ OS\ X\ Yosemite.app --nointeraction

执行命令前会提示你输入账户密码,密码不会显示,输入完成后直接 return即可。

10

Yosemite U盘制作终端显示1

接下来耐心等待,直到「终端」程序界面中提示已经「Done」完成制作。

100

Yosemite U盘制作终端显示2

如果你觉得命令行的方式有点麻烦,还有一个途径就是下载专门制作安装 U盘的Diskmakerx 工具,安装后用它来制作,当然前提也是你的 Yosemite 安装包已经下载好了。

300

From:http://www.jianshu.com/p/76bc024e9989

如何区分用户需求和功能描述

做产品久了常常会犯这种错误,就是会将用户需求和功能描述混淆起来使用,或者是跳过用户需求直接描述功能需求,什么是用户需求?什么是功能描述呢?对比会更容易理解一点;
用户需求
希望可以有更丰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我想能更方便的进行购买商品;
……
功能描述
开放用户可以上传图片的方式来进行评论;
我们开发一键购买功能给用户,方便用户更快的下单
……

类似的描述可以找出很多,我们经常收到的是无论是来自用户、上级或者其他渠道的需求和意见时,往往都是功能描述需求。原因就是我们在遇到问题时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知识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来,所以我们接收到的不同的「用户需求」实际上可能是同一个,反之亦然。这也是PM和普通用户在思维方式上的最大区别:

用户:
遇到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1
比如这种:每次下单跳来跳去好麻烦,跪求个一键购买,

PM:
遇到问题(或收到用户建议)–> 分析用户需求、场景等 –>产生解决方案1,2,3 –>选择最优解

PM多了了解背景和筛选最优方案这两个过程,比如我们应该了解反馈的用户是集中在手机端还是web端?是不是我们的支付路径太长?是否可优化?是否有其他购买方式?反馈的用户有些什么特征呢?等等,即便最后也是通过一键购买解决,但值得肯定的是我们选择的是当前的最优解。

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两点:
1、用户不一定能准确描述自己的需求,或者是用户需求不等于用户的问题。
2、用户的解决方案不一定是最优的。PM就是发现背后的用户需求然后很优雅的解决它。

这就是经常听到PM要去了解用户需求和场景重要性的原因,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向团队描述需求时,一定要先描述用户的需求和场景,然后在描述解决方案,避免跳过这步直接描述功能需求。否则结果大家都懂得。

打动人的PPT文案原则

你在使用PPT时,是否想过怎样做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一些简单的法则,往往含义深刻,让人受益匪浅。

日本著名风险投资家盖川崎(Guy Kawasaki)最近提出了PPT演示的10/20/30法则:

1、演示文件不超过10页;

2、演讲时间不超过20分钟;

3、演示使用的字体不小于30点(30 point)。

(盖川崎,曾为Apple员工并创立过多家公司,现任风险投资公司Garage.com CEO,写过多本畅销商业书籍,日常接触许多创业者以及他们的商业计划书和演示。)

10页:不要用很多的内容来使你的PPT显得很充实,10页足已,太多的内容让人更无法记住重点。而如果你是写给VC(风险投资家),Guy Kawasaki建议要写出以下10个要点:问题、你的解决方案、商业模式、关键技术、市场推广计划、竞争、团队、业务预测及里程碑、现状及时间表、总结。

书写原则:

1、整体结构清晰

2、一图胜千言

3、字体高亮对比

4、重点内容突出

5、整体配色协调

6、文字简单明了

 

From:http://www.jianshu.com/p/ffebed237ea4

给产品人的阅读推荐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会是解决问题能力的重中之重。

一个人想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往往决定了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人和信息之间,有个过滤器叫做心智模式。人的心智模式是长年的经历、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形成的,很可能是顽固不化、难以改变的。每个人的心智模式就像是戴着不同颜色的太阳镜,决定了他看到的世界是什么颜色,从而形成了他的观念和行为。同一个微笑,自信的人看到了欣赏,自卑的人看到了嘲笑。男友不回复信息,不信任他的女生认为他出轨了,信任他的女生知道他在忙。但当一个人经历了很大的波折或是受到了很深的触动时,意识有可能被唤醒,开始反思自己的心智模式,并修正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我承认我阅读是有私心的,想要不断进化,修正自己的心智模式,看到更大的世界而不仅仅是看见,所以我常常在对一本书最“渴”的时候去读,比如涉猎投资之后,开始读《投资最重要的事》,怀揣着问题与困惑,读到某一句突然就豁然开朗,忍不住拍腿叫好,“原来这就是我犯错的原因啊!原来还能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如果我从未进行过任何投资交易,看到那些「看起来很对的道理」一定不会有这么大的触动。

同时,当能读懂的时候,其实是一种幸运,这意味着我们过去的教育、经历、积累让我们能够到达这样的高度去理解作者的文字。所以有些公认的经典并不适合每个人阅读,如果一个人的知识积累只能读懂畅销书,即使被迫硬撑着翻完《失控》、《小逻辑》,也未必能理解与领悟。我和大部分阅读者有一个共识,就是从那些踮踮脚能读懂的开始,如果阅读的信息恰好都与你所知所想是一致的,没有给你更多新鲜的东西,其实不值得去读。而如果阅读的信息有一部分是让你有共鸣的,还有一部分是能带来启发的新观点、需要细细琢磨的,这是值得花时间去阅读的。

介于以上两点,一个人想读什么、能读懂什么,其实是需要自己去摸索把握的,更需要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际上,读任何一本好书,都会从里面发现更多书。就像是从一个切入点,进入一个未知的领域,逐渐取得与世界的连接。

而在我做移动互联网产品的经历里,的确有一些能深刻影响到心智模式的好书和给予我莫大启示的信息来源,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1. 系统学习

1)产品技能

另外,这两个豆列也可以参考

2)各领域入门

随着互联网向各个行业和领域的渗透,产品经理越来越需要懂行业。我曾用入门书的方式了解过几个领域,比如读《玩法变了》了解电商,读《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了解广告,读《国富论》了解货币体系,虽然阅读之后不能立即上手实践,却对这个领域里事物运转的规律有了初步的认知。

推荐这个豆列:

如果这些还不过瘾,可以使用搜索工具,找到你想要的豆列或书籍。
(豆瓣没有豆列搜索功能,可以使用google,比如如果想搜索教育学,就在Google输入: 教育学 site:book.douban.com/doulist/

2. 理解战略与企业经营

如果想了解一个行业,比起夸夸其谈的“XX已死”、“大数据时代”这类战略派标题党文章,从数据和事实层面去了解行业发展历史与趋势、掌握行业中领先企业的战略与经营情况是更有帮助的。

1)行业数据报告与分析

看行业报告首先需要了解数据来源。

一般来说公司发布的报告,数据大多来源于其用户行为,规模大的公司覆盖面相对广,在数据收集上更占优势。同时看公司报告需把其用户特性考虑在内,比如百度用户可能比Goolge用户要更加“小白”等。

咨询公司的数据一般来自财报推算、内部消息、用户调研等,可作为参考,更多的关注其相对值和趋势。

目前比较可靠的行业报告来源有几个:

2)公司财报

上市公司会每个季度发布财报、电话会议,准备上市的公司会提交招股书,这些都是比较可靠的数据来源

有这样几种方式找到:

  • 一般情况网站页脚会有investor relations这一栏,点进去就是了
  • 没有的话可以直接搜索,比如寻找google的财报和电话会议:搜索“Google investor relations”,“Goolge 2013 Q3电话会议”
  • 雪球会整理好上市公司股票的财务数据,研究分析等,比如:谷歌(GOOG)的股票股价,行情,新闻,财报,数据
  • 新浪会对知名上市公司财报的关键数据进行解读:美国上市公司财报

3. 交互设计原则

交互设计其实是变化很快的,如果去翻《Don’t make me think》、《触动人心》,会发现里面的例子已经非常陈旧了。如果想了解交互设计,我建议直接读各个平台的交互规范。

4. 发现优秀产品

我喜欢寻找优秀的产品,比起一家公司获得多少美元的投资,我更关心它的产品的新模式、新创意、新体验。如果你也有这个爱好,相信对这几个渠道并不陌生。由于大部分是媒体渠道,有不稳定的可能性。

  • App Store榜单:国内的top 200畅销榜可能受刷榜影响,也可以关注美国top 200,某个类别的国内外top 200
  • 36氪的国内外创业公司:我习惯每周用36kr的App浏览这两个频道,找到感兴趣的产品就细细把玩一番,更倾向于模式创新
  • 最美应用:网站、微信号、App都有,更倾向于设计美感
  • AppSolution:有网站和微信号,感觉更倾向于App的实用性
  • 商业不靠谱:个人偏爱的一个网站,介绍商业新模式、新趋
  • Knewone:新酷的硬件创新产品

5. 新鲜观点与知识

最后,分享几个私人收藏的信息来源,一般是碎片时间浏览。希望能对你的口味。

  • 知乎日报(App):作为媒体把问与答包装的吸引眼球,有部分是陈年答案,但至少比微博有营养多了
  • IT公论(Podcast):李如一、李楠、Rio主持的播客,经常在路上听,还挺有意思的
  • 移动观察(微信号mobileweb):这里曾诞生了《移动的帝国》这本书
  • 商业价值(微信号bvmagazine):商业评论长文
  • Teahour.fm(Podcast):更倾向于聊技术,个人兴趣
  • 一席(Podcast):类似TED的人文类演讲,和互联网的关系不大,也是个人兴趣

如果读到了这里,不必对这份长长的清单感到压力,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去读,自然会发现与世界的连接点。

 

From:http://www.jianshu.com/p/736504c40fd3

初创团队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一个创业团队的配置和协作中使用的工具供大家参考

6053-717c2396d6345859

条件

  • 初创团队:3-5人(或远程)。
  • 工作效率:
    • 问题1:和大公司不同,没有成熟的架构、流程,一个人往往要承担多人的工作。
    • 问题2:时间窗问题,如果效率不高,短时间内做不到一定的质和量,就要被竞争对手搞死啦~
    • 所以:工作效率对于早期初创团队至关重要。
  • 本质:专注核心业务。以最短的资金和时间投入,完成非核心、但是必须要完成的事情。

要素

  • 要素1:不要重新发明轮子。
  • 要素2:以最低的成本(包含资金和学习成本),发现和使用最高效的工具。

个人时间管理

日历
  • Google:国内速度极慢,不间断被屏蔽。
  • Calendar(Apple):苹果设备间同步。
  • 重点:个人时间管理。我没有用Any.do、WunderList等。暂时用不同颜色,来区分:1、公司项目,2、兴趣项目,3、个人安排。技巧:每周末需要花足够多的时间,安排下周的工作,确定重点。
硬件配置
  • 多屏幕切换:扩展屏幕。浏览器、Evernote等放在大屏幕。聊天窗、邮件回复等放在小屏幕。
  • 键盘、鼠标:对于每天和电脑打交道的人来说,一个机械键盘真的能提高打击的愉悦感和效率。
  • Mac/iPad/iPhone:Mac处理工作。iPad回复邮件。iPhone回复微信。
  • 重点:很多人以为是装逼,其实真的是,也不全是。多屏幕解决的第1个问题是:同步处理多件小事情。举例:日历、微信、QQ、换歌同步处理。多屏幕解决的第2个问题是:平行的思考一件大事情的几个部分。举例:浏览器查资料、Evernote记录内容、回邮件。
思考内容沉淀
  • 简书:把重要的内容沉淀下来,避免重新思考一样的事情,方便把问题的核心复制、传递~
翻墙
  • 云梯:不解释…云梯的一个好处是,可以自由选择台湾、日本、美国、香港等不同线路,选择其中速度最快的一条。

公司内部管理

项目管理
  • Fengche:前一个月免费,后续收费。
  • TeamBition:对于互联网、设计、广告、传媒行业有流程优化。
  • Pivotal Tracker:程序员专用利器。
  • 重点:任务的布置最好由Team Leader来做。这是一个思考项目整体的机会,以及静下来思考每个任务如何落地操作、难以程度、安排多少时间、几个人、任务顺序、优先级、性价比的最好的机会。即是Team Leader静下心来反思整体项目最好的机会。
文件共享工具
  • 百度云盘:酷盘自从被收购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
  • Dropbox:对于小团队来说Dropbox基本够用了,功能也够全(或者Box)。
  • Google Drive:需翻墙,你懂得…
  • 重点:合理地利用文件共享工具,能够避免很多邮件传来传去的时间。另外,高阶的文件协同编辑的功能也可以考虑~
实施会议
  • Fuze:远程团队沟通非常适用。
  • iPhone:如果只是通话,苹果自带的多人通话已经非常好用。
微信群
  • 微信:多人工作交流不二之选。
  • 重点:合理设置群名称、针对性挑选置顶群是一门学问。
Evernote
  • 项目知识树链条:TeamBition、Evernote、简书。Evernote在整条知识树链条中处于中间环节。上游由TeamBition来梳理项目的整体和每个任务。下游由简书来沉淀思考、进行分享。Evernote在中游承担零星知识点的积累、梳理、归档的功能。Evernote同时也可以部分承担CRM管理、项目管理的职责。
  • 重点:技巧1:合理地设置笔记本组、笔记本、笔记的三层关系。技巧2:充分适用Evernote提供的小功能,比如:演示、分享等。
企业邮箱
  • QQ企业邮箱:免费、设置方便、速度快、超大附件上传。
客户关系管理
  • MikeCRM:HighRise在国内的速度实在太慢。
  • 重点:MikeCRM的几项功能:XLS导入联系人、联系人分组、邮件群发、在线问卷调查/回收。
其它
  • 财务管理:挖财
  • 易耗品管理:R2

项目运营

活动发布平台(做活动)
视频制作(做视频)
  • Powtoon:傻瓜式视频制作工具,整个视频制作过程和PPT制作类似。长于1分钟的视频,收费15美金/月。
  • 重点:对于质量要求比高的视频,字幕和背景音乐是个难点。
海报(做海报)
  • 简图:iOS APP,简洁的排版、文字少、速度快。微信转发适用~
  • Phoster:iOS APP,模板多。
  • 海报工场:iOS APP,模板多(美图秀秀出品)。
  • Canvas:适合对设计要求较高的人群。

核心:学会”Say No”

  • 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是:争取更多的时间段,在状态最好的时间窗内,集中处理最重要的事情~
  • 最核心的技巧是:学会”Say No”。不要让不重要的人和事打断你。如果不确定,要有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然后坚定地”Say No”。

From:http://jianshu.io/p/e61e458dbfe0

优秀且免费的照片库

这篇文章实在是太棒了,必须介绍给大家。推荐的图片库里的照片都非常棒,更重要的,他们是完全免费的!我爱互联网!

找优秀的照片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儿。你经常会找到那些低像素的、初学者拍的照片和各种自拍照,要么就是这照片要花钱而你却没有预算。下面是一个不断增加的列表(所以请收藏本网页,常回来看看),罗列的都是我常去的最好的免费照片库。

 

更新N个无版权或少版权限制的大图特供网站

 

 

From:http://jianshu.io/p/5b7b09b93875

2014让人印象深刻的7种Mobile UI设计语言

来自elya的分享,关注2014移动产品设计的流行设计语言

在这篇文章里,我想分享一些日益显性的设计语言,让人一眼就记住它的风格,有一些已经随着优秀设计师的摸索,融入到国内移动产品设计里了,而有一些,确实是刚刚在萌芽阶段,需要更进一步的摸索和尝试。


一、唯一主色调 | Simple color schemes

为什么我们要定义一个界面多种颜色?仅仅用一个主色调,是不是就能够很好的表达界面层次、重要信息,并且能展现良好的视觉效果?事实上也正是如此,随着iOS7的发布,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唯一主色调风格的设计,会采用简单的色阶,配套灰阶来展现信息层次,但是绝不采用更多的颜色。

d1511183ae50a99b16f47e4237f63e09_b

卡塔尔航空公司

卡塔尔公司航空就是这样的设计案例,整个界面采用粉色的主色调,从标题栏到标签页,从操作按钮到提示信息,除了黑白灰之外,全部采用粉色设计,这种简介的的配色风格,反倒起到了很好的信息传达效果,也具有良好的视觉表现力,设计师在内容排版上的技巧实在是加分。

a3d178c3d991dc97db235b0cd00410cc_b

Readability采用红色主色调设计,连提示信息背景色、线性按钮和图标都采用红色主色调,界面和LOGO也完全是一个色系的。而Vivino采用蓝色主色调设计,信息用深蓝、浅蓝加以区隔。Eidetic采用橙色主色调设计,其中的关键操作按钮甚至整个用橙色提亮,信息图标也用深橙色、浅橙色来表达程度。

可以说唯一主色调设计手法,是真的做到了移动端APP的最小化(Minimal)设计,减少冗余信息的干扰,使用户专注于主要信息的获取。


二、多彩色 | Hypercolour

而与唯一主色调形成对照关系的,就是Metro引领的多彩色风格,为什么我一定要给我自己的产品定义一种主色调,多彩色就不能是主色调吗?于是出现了不同页面、不同信息组块采用撞色多彩色的方式来设计的风格,甚至同一个界面的局部都可以采用多彩撞色,也产生了不少优秀的设计。

5fe8dac8f1c63ae4a458c1c3136e917f_b

优衣库出品的RECIPE,是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案例,多彩色的设计风格融入到整个APP中,不论是切换标签页,还是在内容组块中滚动,都会变更不同的主题色。色彩切换的时候,还会有淡入淡出的效果,让切换变得自然而然,完全不生硬。RECIPE的番茄钟计时器模块,会一边计时一边播放优美的美食背景音乐,同时切换不同的主体颜色,随着主体颜色的变更,所有的前景文案、图片也会变更为该色系,加上清晰度极高的美食图片,真的是视觉+听觉的双重享受。RECIPE真的是2013年难得一见的优秀设计。

8372422bebdf23758136e7aa80e1c442_b

而Peek Calendar、EveryWeather和Harmony这三个APP,是列表多彩色的设计案例,这种列表多彩色,不知道是不是从Clear开始再度流行起立的,用鲜亮的多彩色来区分信息,确实能起到突出的效果,视觉上极其醒目。

b058fbfb7bd5ca414d6e965958b78683_b

可是对于一些内容型的APP,也许并不适用,比如GoogleKeep的多彩卡片,确实是在内容阅读上会起到反效果。百度云记事本第一版设计也是多彩色的,但是后来考虑到文字记事比较多,为提供良好的文字阅读体验,还是把多彩色改成灰白色微质感的设计。


三、数据可视化 | Data Visualization

至于对信息的呈现,越来越多的APP开始尝试数据可视化、信息图表化,让界面上不仅仅是列表,还有更多直观的饼图、扇形图、折线型、柱状图等等丰富的表达方式。表面上看起来也不是很难的事情,但是若真想实现,背后的复杂程度也不容小窥。

87c70cf485b0dfd8dc93a4c8ce44ef78_b

Nice Weather用曲线图来表达温度的变化,Jawbone UP用柱状图来表达每天的完成情况,PICOOC用折线图来表达每天体重、体脂的变化。移动APP利用数据可视化,可以在更小的屏幕空间内,更立体化的展示内容。


四、卡片化 | Cards

卡片也是一种采用较多的设计语言形式,无法考究这种卡片的设计,是从Metro的tiles流行起来的,还是从Pinterest的瀑布流流行起来的。总之我们可以发现,Google的移动端产品设计已经全面卡片化了,甚至Web端也沿用了这种统一的设计语言,据说是Google搜索的体验负责人引领的设计语言统一升级。

5392c79cb5385e7d49970d5b67271b38_b

luvocracy的卡片流突出信息本身,用大图和标题文字吸引用户,强化了无尽浏览的体验,吸引用户一直滚动下去。Google Now的卡片则更加的定制化、个性化。有的卡片是用来做用户教育的,有的卡片是用来告知天气的,有的卡片是呈现联系人列表的,有点卡片是显示待办事项的。不同的卡片都遵循在一个统一宽度和样式的卡片内,进行发挥和设计。既保证了卡片和卡片之间的独立性,又保证了服务和服务的统一化设计。Shazam则用一种趣味的卡片样式,呈现专辑和歌曲。


五、内容为王 | Content First

APP产品的发展,最终的路径势必会跟web产品一样,突出内容,内容为王,当繁华褪尽,纤尘不染,再重新去看APP存在的意义,不外乎是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与内容相比,所有的设计和包装,都不外乎是一种表现手法,而真正具有价值的APP,一定是内容取胜的。Facebook用190亿美金收购了Whatsapp,这个全是用统控件搭建的APP,并不是因为他的设计多出众,而是因为他的服务足够有价值。

95f925917d6322929a35e7ca5dec8f98_b

Artsy的图片瀑布流,完全没有用到线和面来区分信息组块,而就是用内容本身做排版,用户可以更加集中注意力于图片内容上。Prismatic利用字体排版,尽可能的内容前置,弱化图标和操作,让用户更集中注意力于内容阅读上。而MR Porter则利用商品图片、名称和价格直接做设计,让用户聚焦于商品本身。


六、圆形的运用 | Circle Design

原形是最容易让人觉得舒服的形状,尤其是在充满各种方框的手机屏幕内,增加一些圆润的形状点缀,立刻就会增加活泼的气息,徒增好感。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iPhone的拨号数字键盘,一开始都是矩形设计,迭代到iOS7,均变成了圆形,可以说是对传统电话的致敬,也可以说是增强了界面的柔和感。当然相应的,也要处理圆形的实际点触区域,不要因为设计成圆形点击区域也变小了,导致点击准确率下降了,美观度提升易用性受到了影响。

ed6309518a0fdf8f49414693b8c92c36_b

Beats Music把选择喜欢的标签设计成了圆形,这就比普通的列表、矩形tag的感觉要好很多,更加趣味更具探索性。Movse每天走的步数、消耗的卡路里均用圆形承载,是数据可视化、关键信息显性化的最好案例。Tumblr则把要创建的内容的类型选择,用蒙层+圆形选项按钮来设计,让选择变得专注而明确,又不那么死板。


七、大视野背景图 | Bigger Vision image background

用通栏的图片作为背景,也成为今年的一个流行趋势,或者是作为整个APP的背景,或者是作为内容区块的背景,既提升了视觉表现力度,又丰富了APP情感化元素。一些信息或操作,浮动在图片上。这种设计方法,对字体和排版设计要求更高,难度也更多,但极容易渲染出氛围。

c0162d73e795f3f328c8a3ed530eb85b_ba3d178c3d991dc97db235b0cd00410cc_b0

大视野背景图风格也分为两种,一种像Secret、The Whole Pantry这样的,内容区块中采用大视野背景图,好处是可以利用图片做区块分割,难度是图片拼接后的效果不一定好看,所以可能还需要配合描边、留白等设计手段优化拼接。另外一种就是想Vsco、Flink、Mindie、Soundwave这样的,全屏背景图甚至打通状态栏,前景做内容排版、导航、操作。好处是设计非常具有生命了,所有有朋友把这种风格也叫有计划设计,说的就是回归大自然的设计手法。但风险也是很明显的,就是前景的信息排布设计其实是有很大挑战的,必经花花绿绿的背景太过于干扰注意力,导致前景的文字内容可读性会变弱。所以需要把重要操作用明确的按钮区隔出来,阅读型文字跟背景图要用明显的反色,还是不行的话就把文字浮在半透明蒙层上,解决可读性问题。

最后总结来说,2014年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7种设计语言,唯一主色调、多彩色、数据可视化、卡片化、内容为王、圆形的运用和大视野背景图。其实设计风格很难有全新的,也是不断轮回的过程,为凸现内容APP都在往轻薄化方向设计,不过保不准哪天,又颠覆回最开始的重质感拟物话设计呢。

From: http://elya.cc/2014/03/24/mui/

Mac OS X 鲜为人知的细节设计 TOP 10

随着老罗把「情怀」二字引入到了中国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产品设计开始关注这个「情怀」了,更不要说作为开山鼻祖的Apple公司了,这里我们就先来看看在这个历史悠久的MAC操作系统中是如何带给我们「情怀」的。

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有关 OS X Mountain Lion 的十大细节设计,不过在开篇前先说个题外话。

59451-6c37b56a508a6f7b

1997 年,德国大众启动了一项名为 D1 的项目,目的是打造一台可以与奔驰 S-Class 和宝马 7 Series 相抗衡的高端豪华轿车。众所周知,这辆车就是 Phaeton「辉腾」。鉴于它是一辆挂着 VW 标却最高可以买到 250+ 万的车,所以关于它的段子从来都不缺素材。

某日,一辉腾车主去洗车,旁边一位捷达车主慢悠悠的踱了过来,绕着辉腾看了两圈,然后对辉腾车主说:老兄,你这辆帕萨特是不是才下线的?辉腾车主一脸无奈,点头说了一个「嗯」字。捷达车主又说:样子还凑合,大概要 30 万吧?辉腾车主再次无奈,再次回答「嗯…」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奇怪为什么要在一篇 OS X 的文章中讲一辆八杆子打不着的汽车。别急,之所以提到 Phaeton,是因为在我看来它和 OS X 有着一个共同的设计理念,那就是「力求完美,细节制胜」,所以容我再多说几句。

Phaeton 在设计初期,时任大众总裁的皮耶希给他的工程师们在技术参数上提出了十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要求。据说由于太过苛刻,还导致了部分工程师的离职。而传说中的这十项要求也因商业机密的限制而未过多被外界得知,就连 Top Gear 在试驾其 W12 车型的时候也只是拿到了其中的一条,即这款车在环境温度 50°C 的条件下,要具备 300km/h 的全天候巡航能力,并始终保持车内 22°C 的恒定温度。

在这种近乎挑战工程技术极限的高要求下,Phaeton 在细节上的追求也达到了令人惊愕的地步。比如其独特的「无直吹风四区域空调」,不仅在气流的走向上可以让车内人员感觉更自然,而且每个座位间的独立温度调节可以达到 4 度的温差效果。再比如「交替式大灯清洗器」,可以在行车途中对车前灯进行交替式的清洗,即清洗完一边,再清洗另一边。原因是考虑到在光线不好的路段清洗车灯时依然可以保证一定的照明效果,确保行车安全。Phaeton 全车共注册了 100 多项专利,在德累斯顿玻璃工厂通过半机械半手工的方式进行打造。虽然总被人拿帕萨特打趣,但其雷打不动的低调外形和近乎偏执的高水准工艺,使得在豪华车领域始终保持着一种特立独行的高贵品质。

说回到 OS X,其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其精致却不张扬的 UI 下所蕴藏的是无数对于细节的追求。这些细节下的设计总会在不经意间让你体会到水果对于完美的定义和对用户体验的追求。所以我在 OS X 中选出了自认为「少数派」的十项细节设计。或许这些对于资深老鸟来说可能早就土星了,但我相信对于大部分的 Mac 初学者来说还是有很多是不知道的。当然,我所知有限,如果你有更好的,欢迎补充。

TOP 10

59451-8f0301dfeff12d98

要获取 MacBook / iMac 产品序列号,通常的做法是点击屏幕左上角的苹果图标,然后依次进入「About This Mac」–「More Info…」,但还有一种更便捷的方法,只不过它像彩蛋一样被巧妙的藏了起来。同样是点击左上角的苹果图标,然后选择「About This Mac」,在这个界面中会看到一行浅灰色的系统版本号,把鼠标指针移上去点一下,你会发现它可以在三种不同的信息间进行切换,而其中一项就是当前产品的序列号。

TOP 9

59451-9d590276f236e131

提到 OS X 的「System Prefernces」相信用过 Mac 的人都不陌生,不过要说到其右上角的搜索功能恐怕就不一定了,毕竟设置项都一字排开摆在那里,熟悉之后用到搜索的几率还是很低的。我也是很偶然的一次机会用到了这个搜索,没曾想这个搜索的展示方式被设计的如此巧妙。它采用了类似舞台聚光灯式的效果将搜索结果一一标识出来,并且光圈的亮度与关键词和结果的匹配度成正比,即匹配度越高则越亮,反之亦然。视觉效果很棒,手里有 Mac 的可以试试看。

TOP 8

59451-84438fe79b39d7f3

无论是什么系统,「帮助」都是必须有的一项「重要」功能。之所以给「重要」打上引号,是因为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去看,无论简单还是复杂,一本说明书总还是要有的;但是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去看,「帮助」最好是一个不需要有的东西,即便有,也该像搜索引擎那样做到精准快速的让用户找到所需的东西,然后离开。由于 OS X 将所有应用的菜单都集中在了屏幕顶部进行统一管理,所以在其「帮助」功能中,有一项非常特殊的设计。当你突然忘记或想知道某个功能在菜单中位置的时候,只要在应用的「帮助」中搜索该功能的关键词,然后将鼠标指针移到对应的搜索结果上,这时相关的菜单会自动展开,并将目标结果的位置准确的标识出来。

TOP 7

59451-31bdacdbb36e55c9

用过 Windows 的朋友都知道,当多窗口运行时,用户正在操作的窗口通常被称为「当前窗口」,它会较其它「非当前窗口」以高亮的形式展现,并且层叠的位置也在最上。当用户需要对某个「非当前窗口」进行操作时,则必须进行窗口状态的切换才行。而在 OS X 中,「当前窗口」和「非当前窗口」的概念依然存在,不过在对「非当前窗口」的操作中,是可以不进行窗口切换即可完成的。只要将鼠标焦点移至「非当前窗口」即可对其进行滚动操作,如若按住 Command 键,这时鼠标就具有了穿透功能,不管屏幕上叠了几层窗口,只要可以看到就可以操作,点击、滚动,甚至拖动窗口也都不是问题。

TOP 6

59451-007c57654ccfffb0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在 Windows 还是 OS X 中,对窗口尺寸进行调节的时,鼠标指针的状态会变为指示相应方向的箭头。但如果你仔细观察过,会发现 OS X 的指针状态在某个时候会与 Windows 有所不同。现在你试着将某窗口贴紧屏幕边缘,然后将鼠标移至靠近屏幕边缘方向的边框,你会发现即便该边框已经无法向屏幕边缘的方向进行拉伸,但在 Windows 中鼠标指针依然显示的是一个双向箭头,而在 OS X 中却显示的只是一个指向可调节方向的单向箭头。

TOP 5

59451-baf145193b450c73

Finder 在「List」视图模式中可以显示更多的文件属性,其中有关「日期」的属性共有四种,分别是「Date Modified」「Date Created」「Date Last Opened」和「Dete Added」。当你改变其中任何一项的属性栏宽度时,会发现显示在其中的日期会随着宽度的变化而改变格式。比如属性栏最窄时只会以短格式显示日期,而属性栏最宽时则日期就会变为文字格式。

TOP 4

59451-63a906d5440726ac

Dock 栏作为 OS X 的标志性设计兼具了 WIndows 中 Start Mene 和 Taskbar 两者的功能。它除了显示常驻在此的应用图标,也会显示当前正在运行中的应用图标。如果你需要将某个应用常驻 Dock 栏,通常的做法是手动将其拖拽至此,或者是在其运行状态下勾选右键菜单中的「Keep in Dock」。不过水果在这里做了一个贴心的小设计,如果某个没有常驻 Dock 栏的应用在运行状态下被手动调整了顺序,那么水果会认为用户有意识将其常驻在 Dock 栏中,所以这种情况下便会「自作主张」的为你勾选「Keep in Dock」选项。

TOP 3

59451-64d00bef38a0edaa

我相信但凡用过 Mac 的人都不会对这句「用过 MacBook 触摸板后发现其它的触摸板都是战五渣」产生丝毫异议。事实上在水果软硬件一手抓的政策下,确实将触摸板和系统的结合在大多数场景下做到了视鼠标如无物的境界。所以在 OS X 的设计中,窗口滚动条在默认状态下都是隐藏的,只有在触摸板上做出滚动手势时才会显示出来。但如果系统检测到有外接鼠标「非水果自家的 Magic Mouse 或 Magic Trackpad」插入时,则会自动将滚动条的状态改为始终显示。

TOP 2

59451-a7ac5b99013bcae1

在对文件进行「重命名」的时候,为防止误修改「扩展名」而导致的文件不可用,Windows 和 OS X 默认都只会自动选中「文件名」的部分。但在 OS X 中水果做得更为极致,在目标文件是已知类型的情况下只会默认选中「文件名」部分,而当目标文件是未知类型时,则会默认同时选中「文件名」和「扩展名」。

TOP 1

59451-3b6789d315bf1535

把它列为 TOP 1 是因为这是一个隐蔽性极高的设计,从中你可以看出水果对细节追求的某种偏执性。而且我相信这个设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甚至是资深老鸟,也不一定有过发现。一来是因为这项功能所使用的频率本就不高,二来是如果使用环境不是足够安静的话很容易被忽视掉。

当你在 OS X 中使用 Dictation & Speech 进行语音输入的时候,其识别率的准确度势必会受到环境音源的影响,即便是在相对安静的室内环境中,笔记本散热风扇的呼呼声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干扰,尤其是 MacBook 的金属机身和对 Flash 的痛恨使其在夏天的表现让用过的人都刻骨铭心。但要说这个影响会有多大,还真不好说,毕竟是人都会提高音量来应对这种情况,所以没多少人会去在意这个,可水果不这么想。

现在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放一段 Flash 视频把风扇的转速提起来,然后去偏好设置中开启 Dictation & Speech,在可以输入的地方连按两下 Fn 键以开启监听功能。你发现了什么?没错,风扇 TMD 停转了!!!当监听功能关闭后,风扇又立即恢复到之前的转速。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感觉,反正当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From:http://jianshu.io/p/f1a50f59a4f4

社交恐惧症患者?

技术迭代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信息传播和社交的成本越来越小,人们却越来越觉得孤独,你也是那个不停的在社交却又没有社交的人么?

不知道从何时起,我就不喜欢热闹。同学活动,朋友聚会,同事聚餐,亲戚往来,都是我不胜其烦的,就算勉强签了到,我也特别没精神,感觉度秒如年,那种百无聊赖、枯坐无味的感受,真是折磨身心。这也许是社交障碍,属于“心理疾病”吧,我想我是没治了。我其实不是讨厌我的亲戚朋友,我就是特别反感一帮人坐在那没话找话,装得相谈甚欢的样子,或者卖弄口舌或者逢场作戏或者推杯换盏,看着就心累。由讨厌社交,到讨厌交谈, 女朋友说,你年轻时可以这样独来独往,人家会说你很酷,但是你想要一辈子这样一个朋友都没有吗?我笑得很无奈。

大多数同事或同学其实我跟他们不在一个圈子,无论是性格上还是趣味上,所以我不参加,参加了也谈不到一块,你在聊历史人物他在聊今年股市而她在聊明年结婚,有意思吗?都互联网社会了,找几个志同道合臭味相投的朋友不难,何必把社交圈子限制得这么死,跟那些仅仅因为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同事朋友大喷唾沫呢?别勉强。在饭局上笑得花枝乱颤,在包厢里吼得声嘶力竭,这同你跟朋友的感情交流其实没多大促进,更达不到深交的层次,它就像一个很肤浅的娱乐方式。

能和一两个朋友小酌,这是我最喜欢的。我会偶尔邀个朋友,一起喝酒聊天,酒喝到微醺,我可以倾听,也可以倾诉。可是一群人聚会是什么玩意儿?谁要听你娓娓道来,谁又跟你捉膝谈心,大家尽是说些隔靴搔痒的客气话,腥荤全上的各色段子,把场子暖着,把杯子满着,high就行。我至今能记得,某一个晚上小聚时朋友在我面前说的字字句句,我一直受用在心,可是那些十来人饭局上的无聊烂梗,对不起,一笑了之。明明是平时跟你聊的来的朋友,一到了聚会上,也可能忽然变得废话连篇,大家都被传染了似的,就不能好好聚个会么。联络感情一定要吃饭,饭局上一定要喝酒,吃完饭一定要唱歌,KTV里一定要起哄,从下午疯到半夜,不然就不够high,不然就给面儿,被人情牵绊,这时候就感觉特别无奈。

我们生在高度开放的社会,我们这一代人比上一辈要幸运的多,在一个制度不健全的社会,也许经营人脉维护关系是生存下去的无奈之举,但是如果还把老祖宗的这种陈规陋习奉为圭臬,那就未免惜其不智了。在今天这个社会,人应该有点独立自由的追求,靠实力说话,别老想着抱团、靠山、后门。至于那些单纯同事朋友间的聚会,就更不必瞎凑热闹了,有一次我同事聚了一次会,吃了饭去唱歌,一群人喝酒喝高了,喝high了,打起来了,可能平时工作上互相有点抵牾不快,这次借着酒精发作,打得头破血流。这什么聚会, 一帮人都没几个谈过心的,你跟他high,high你妹啊!你不过是怕不去了以后人家在办公室里孤立你,说到底还是在担心生存。

我是一个不近情理的人。我不善于拒绝别人,有时候被人情绑架,我会暂时妥协,但是我会慢慢远离这种人,远到他们不可能再来烦我。我可能一次两次违背自己的心意,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但事后我会狠狠地骂自己,我会尽快调整自己,避开雷区。我性情孤僻,纵意恣肆,被人白眼,背后中伤,这我知道,但这就是我的天性,我天性就是冷血的毒蛇,我嫌整天聒噪的蛤蟆吵。

From http://jianshu.io/p/bd6d35cd1ff3

产品的反思

来自理财猫团队 对 产品工作的反思,相信很多不同的产品在生命周期中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引以为鉴。

1、希望靠功能吸引用户,而忽略功能是否满足核心需求(做核心需求)

产品有核心需求以及产品目标的,依据这个需求和目标去做拆借做出来得功能才能连贯或者功能虽多但是用户也不觉得杂乱,但是由于理财猫的用户一直没有爆发式的增长,自己也会想很多东西,加入很多功能而且很多可能并不是从核心需求和产品目标出发的,导致功能多乱而且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是我后面开发要修复的地方,会弱化一些非核心功能,专注核心功能。

2、没有专注核心功能(团队专注精力)

其实之前的文章提到过了,重点在于推荐和评测,以及后续要做的销售上,但是却在推荐评测上面花的时间太少导致推荐出来的东西没有到位,很多时间在新功能的开发上了。

3、除开功能从需求出发,交互也是从需求出发的(交互也是一种需求,来自用户)

其实现阶段的推荐和评测对用户是不友好的交互,我虽然加了这个功能,但是他并不是很好地让用户能够看到或者出现更多的数据吸引到用户,同时推荐和评测的关联上也做得不够,不过现在已经有新版交互了,这个会对需求以及相关功能的支持更加的友好。

4、用户运营需要坚持(自然用户的运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和我写这个文章一样,当你有第一批用户的时候这几百人或者几千人,一定要扎实的运营他们。积极的互动和获取他们得反馈,一来是留住用户,二来才能获得更好的改进建议。

From: http://jianshu.io/p/874b06570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