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CPI不停高涨,手里的钱只会越来越不值钱。似乎进入了全民高利贷的殿堂,但是大家都借钱,最后总会有悲剧的时刻和接棒的人。于是大家最求的理财标准也不高,至少能保留住中国传统概念中的存钱,也不奢求利息了,今年存1万,明年依然能买1万的东西就好了。不过似乎现在已经很难了。。。下面转一篇实际经验的博文
题目有些误导,苦恼实际与卖房无关,只是理财很难跑赢CPI。前几天刚有位网友问,“如果现在手上有些闲钱,怎样理财可以抵御通胀?”我只有教训,没有经验。感觉较靠谱的选择也只有银行中等风险的理财产品,好的归化年利能到5%。跑不赢CPI,但比银行1年期定期高1点点,而且时间通常比较短,2周到2个月。看了这篇文章,还是没有办法。“要么投低收益产品默默忍受通胀的蚕食。要么鼓起勇气,参与全民高利贷盛宴,坚信自己不会接到最后一棒。投黄金?已新高。兑美元?人民币升值正酣。”至于有人信心爆满地要炒股,我认识的人中很少没有赔钱,更没有能跑赢CPI的散户。最惨的有位亲戚,帮亲友炒股,亏损后亲友翻脸逼债,他把房子卖了还款,60多岁的老夫妻,还要租房子住,而且还租不起好房子。至于我自己,幸好刚买入房子,手里的闲钱只是还债前短期暂时保管。尽管现在房价降声1片,我还是觉得这房子买得英明神武、鸟参鱼汤。不知1年后是否还能这样想?
好友刚卖了套房,手捏200多万元巨款后方知烦恼丛生,急急来咨询我这个资深卖房人士。
烦恼源于“保值”二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哪怕按照官方公布的数据,也是在月月新高,何况老百姓心里自有一笔账,按照好友的设想,如果这笔钱的年收益率达不到8%,那么就算保值失败,做到10%以上,才算是略有盈余。那么如何保值增值呢?
首先,做实业是绝对不考虑的。那么多实业家都在急着把手里的钱套现,没理由自己一个毫无创业激情的中年妇女再冲进去。其次,再买房短时间内也是不考虑的,否则干嘛要卖呢?这样一来,也就金融产品可以考虑了。
按照8%-10%这个标杆,好友去理财市场上兜了一圈,结局惟“失望”二字可形容。银行理财产品、债券型基金,稳则稳矣,收益率却不理想,大部分只能做到4%-5%,只比存定期好了一口气。信托产品,倒是有可以做到8%至10%的,如果资金量再大点,比如300万以上,11%也敢承诺你,但是一看产品的投向,不是做地产就是搞城建,换句话说,要么和开发商同患难,要么和地方政府共呼吸,作为一个刚卖了房子的人,这些项目都是不考虑的!
如此,稳健型的品种基本没看得上眼的。那么,就来点激进型的吧。IPO非常热,现在很多私募都瞅准了这一块,忽悠你把资金投进来“火线入股”。私募吹的时候自然是天花乱坠,什么两年后包上市啊,什么翻倍不是梦想,市道好时翻10倍也有可能啊,巴拉巴拉,不一而足。好友来咨询我,我再去咨询报社财经版专做这一块的编辑,得到的回答是:正规的IPO流程,5到7年上市是正常的,“两年以内包上市”根据中国特色,你一定要说没有吧也不敢保证,但你可以排排社会关系,看看自己到底是证监会主席他干女儿,还是公司董事长他二奶?
这条路也灭了,好友垂头丧气了一阵,前日忽然兴冲冲打了个电话给我,说有门路了。好友有个远房亲戚,原来是开工厂的,因为这几年生意难做,索性把厂子盘了,捏了几千万资金在手,本是想投进房地产的,因为不熟,就观望了一阵。正好认识的一些开发商缺资金,就向他借,月息两分、三分的都有,亲戚做了段时间,觉得钱来得又快又稳,只恨自己手头这几千万不够用,于是在亲朋好友间开始融资,开出的价码是月息1分。好友兴高采烈地说,我打算投进去,你有没余钱啊,要不要也投一点?
我听得真是叫苦不迭,严辞告诫她,万万投不得!这几年,浙江这样的故事还少吗?故事的开头都是一样的,有一个很好的地产项目,缺乏启动的资金,大家关系好,所以拉你来入个股,月息1分、两分的都有。开头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是按时付息的,于是你放心地把钱投进去,还当个好事向亲朋好友推荐。忽然有一天,资金链断了,你就再也收不回本金了。这个资金链断裂分两种,一种是一开始就存心不良,没有打算还你钱。另一种是一开始倒是打算好好做的,项目也是正儿八经在开发的,但突然遭遇政策性风险,比如限购了,比如你这块地政府要另派用场了,于是就悲剧了。
好友听我这一番话说完,怎一个沮丧了得:“想跑赢通货膨胀,就这么难?”我无奈称是。要么投低收益产品默默忍受通胀的蚕食。要么鼓起勇气,参与全民高利贷盛宴,坚信自己不会接到最后一棒。投黄金?已新高。兑美元?人民币升值正酣。只恨自己不能开银行卖石油,眼看着那么一本万利的生意,却只能让“垄断”二字占尽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