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不会消逝

RSS( 简易信息聚合)是一种消息来源格式规范,用以聚合经常发布更新数据的网站,例如博客文章、新闻、音频或视频的网摘。RSS 文件(或称做摘要、网络摘要、或频更新,提供到频道)包含全文或是节录的文字,再加上发布者所订阅之网摘数据和授权的元数据。[1]

维基百科 (2019-02-28). RSS.

RSS 的第一个版本为 RDF Site Summary,在 1999 年三月由美国网景公司的 Guha 为了用在 My.Netscape.Com 门户网站而开发。这个版本开始以 RSS0.9 为名。[2] 随后,被称为互联网之子的「亚伦・斯沃茨」参与了 RSS 1.0 标准的制定。最新的版本是 2.0,于 2009 年由 RSS Advisory Board 发布。目前支持较多的也是 1.0 和 2.0 这两个版本。

RSS

题图来自: © LibGuides / Current Awareness: RSS feeds / libguides.napier.ac.uk

RSS 阅读器的变迁也是一部互联网的进步史。曾经风靡一时的 Google Reader 于 2013 年关闭。RSS 订阅在国内的先行者当属鲜果和抓虾,还有狗狗、看天下、周伯通,其中抓虾成立于 2005 年年底,2009 年被豆瓣收购,2015 年 8 月 20 日正式关闭,抓虾网最火爆的时候甚至被视为四大门户网站的颠覆者。[3] 关于 RSS 的兴衰,推荐读者阅读 The Rise and Demise of RSS.

时至今日,Feedly 和 Inoreader 等此类服务在众多 RSS 服务中脱颖而出。笔者目前使用的是 Feedly + Reeder 组合。此外,有一个叫做 RSSHub 的项目值得关注,此项目的 Slogan 是「万物皆可 RSS」。RSSHub 是一个轻量、易于扩展的 RSS 生成器,可以给任何奇奇怪怪的内容生成 RSS 订阅源。当然,喜欢折腾还可以使用 Tiny Tiny RSS自架信息源抓取服务。此外,推荐一个网站,FeedX,这里有不少订阅源。

打开一个博客或者网站,读者可能好奇是否支持 RSS 订阅。如果读者在使用 Chrome 浏览器,可以安装一个 Easy to RSS 插件。如果看到心仪的博客或者网站,点击 Easy to RSS 图标,就能快速地获取 RSS 订阅链接。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在 Reeder 输入不支持 RSS 的链接,减少重复工作。

信息流如何友好展示,这是一个一直在探索的话题。微信公众号订阅号的多次改版,也在寻找一种折中的阅读交互。笔者认为,截止目前,RSS 依然是获取互联网信息最高效的方式。注意,这里是真正的互联网。笔者每天通过 Reeder 阅读订阅信息源推送的资讯或文章,那种优雅的体验,没有使用 RSS 的读者完全没法体验。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RSS 依然非常小众。RSS 的诞生,注定了在商业上的失败,特别是广告成为互联网最大的赚钱模式。但 RSS 对于个人而言,依然是极佳的信息聚合工具。

在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信息流推荐系统,让人们丧失了选择的能力,完全是被动阅读。阅读从来都是反人性的,然而今日头条的成功是抓住了人性的弱点以及收割不值钱的时间。正如黄章晋所言:「被它捕获的,是自我塑造意识薄弱、延迟满足能力低下、很难在现实世界获得成就奖赏的人,用饭桌上的话来说就是,没错,他们的时间和生命不值钱,是我们给了他们幸福感」。

使用 RSS 很大一个好处在于,读者可以非常方便地优化自己的信息源。借用 Twitter 网友的评论:我是自己的算法。RSS 用户是一个懂得克制的群体,具有极强的自控力,他们对信息极度挑剔,也具有极强的信息审美。一部分人选择成为的信息的奴隶,另一部分选择成为信息的主人。

因为超链接的存在,让互联网不断进化;因为 RSS 的存在,让信息聚合变得自由而优雅。

是的,RSS Never Die。

参考资料

[1] 维基百科 (2019-02-28). RSS. Retrieved fro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RSS.
[2] 维基百科 (2019-02-28). RSS. Retrieved fro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RSS.
[3] Eric_hong (2017-07-06). 纪念为 RSS 而生的鲜果阅读. Retrieved from https://sspai.com/post/39919.

From 温国兵 https://dbarobin.com/2019/03/12/rss-never-die/

比特币和挖矿到底是什么,有些什么机会?

比特币的好处是,去中心化,总量可控,我认为这两点是这个货币价值的最大体现,那么在这个前提下,其价值只与流通性有关。也就是,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大。当然,另一个超级优势是,不可追踪。

比特币几次爆发,主要是第一,非法交易,利用其不可追踪特性,比如北美比特币市场曾经最大的客户群体是毒贩和其他犯罪行为。第二,转移资产套汇,针对一些外汇管制的国家和地区。第三,保值抗通胀,比如某些欧洲国家经济崩溃的时候,货币大幅度贬值,取款困难,很多人就开始换比特币。

那么,问题来了,在东南亚、中东、拉美、甚至欧洲一些经济崩溃的国家地区对应的进入产品能不能做呢?如果结合上面的比特币特点来看,确实是可以做的,只要有流量,产品做得快和好且接地气,这些地方的金融体系越不稳定之时就是这个生意的最佳发展之时。

 

下面是参考信息:

 

1、矿机到底是什么?

比特币这样的网络币,以及莱特币等等,核心是去中心化,没有央行,没有发行中心,那么货币的发行是怎么实现的呢?是每个运营比特币的终端,基于一定的计算规则,并在总数可控的情况下,自动生成比特币。也就是,每个比特币的使用者,他的终端,都有一定几率,生成新的比特币。

那么,这里并没有说,一定需要特殊的机器或设备,每一步具有计算能力的电脑,手机,服务器,理论上都可以成为比特币终端,并生成新的比特币,于是就有人开始思考这里的价值,如果能够低成本获得大量计算力,就可以获得超过其计算成本的收益,这就被成为比特币挖矿。也就是积累计算力,实现比特币产出。

2、成本与平衡性。

成本是什么呢?一是一次性硬件成本,所谓矿机;二是每次产出的能源开销,也就是电费。

收益是比特币,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比特币每年的发行总量,是可控的,是这个系统自己控制的,也就是说,如果系统中存在巨大的计算量,那么,平均计算量的比特币产出就会变得非常小,这就形成一个动态平衡,如果你的计算成本超过收益,肯定就没人增加计算量,挖矿行为就会被遏制;如果你的计算成本低于收益,就会有新玩家入局,挖矿行为就会增加。

现在问题来了,如何降低成本。如果你的成本比其他玩家成本低,你就拥有竞争优势,并在其他玩家没有收益甚至负收益的情况下,保持赚钱。

3、降低成本的策略

第一条,黑招,通过木马,黑产去挖矿。

不开玩笑,我遇到过这样的实例,一个朋友公司技术很强,做超算平台的监控安防,有一次就发现有木马入侵到超算中心(中国top几的大型科研计算平台),入侵后的行为就是上面跑了一个比特币挖矿程序。

这种利用其它人的成本去挖矿,其实蛮多的。

好像之前有人爆料,一个流行的使用频率蛮高的客户端软件,捆绑了一个挖矿程序,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趁空闲偷偷挖矿。

第二条,电费和用电成本。

之前有说一个超级大的比特币挖矿基地,是在芬兰还是冰岛来着,是因为那里电费很低,而且因为气候寒冷,机房降温空调成本基本为0。这样就拥有了极大的比价优势。

第三条,节省计算能耗。

这就是为什么要定制芯片的原因,彻底基于比特币挖矿的算法,定制专有芯片,达到挖矿效率的最大化,和能耗的最小化。

所谓升级到第九代矿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这种芯片,除了挖矿,其他什么都干不了。

顺便,因为某些政策原因,淘宝上已经不能搜索矿机,比特币等词汇;在之前,淘宝上卖矿机还是很火的,当时我记得还是一堆显卡和风扇插一起的那种,真的是上古记忆了。所以在比特币领域,GPU确实已经不存在任何使用价值了。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MjA1Mjg2Ng==&mid=2649867111&idx=1&sn=580dda4f48e122606183ea581b4da9a7

忘掉思维导图,用Workflowy来更好地整理你的思维

你应该做过这样的事情:

在纸上写下一份提纲,分成1、2、3点,逐一阐述。就像下面这张图。

 

0
当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事实上已经在结构化自己的思路。

为此你也可能寻找了不少工具,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一个。

但是思维导图在整理你的思路上,并不是那么好用。

 

下图是一张常见的思维导图

1

 

它存在两个问题:

1.结构乱

思维导图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帮助你按照一定的结构排列信息,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它的排列方式是发散的,对于观看者而言,视线需要不停地在各个层级之间穿梭,乱的感觉也就随之产生。

2.功能多

常用的思维导图软件提供了很多的功能。更改字体类型、颜色、大小,更改框的类型、颜色大小……功能越多,越显得繁琐。在进行内容书写的时候,总是需要不停考虑格式的问题:这个颜色好不好看,大小合不合适……很多时候,往往会有“编辑格式比写内容时间长”的情况发生。

为了更好地解决结构化输出的问题,我会给你推荐一个新的工具Workflowy(我们可以叫它“沃克”)。它长这个样子:

2

 

Workflowy是一款在线工具,网址是www.workflowy.com。

正如其口号——Organize Your Brain 宣称的那样,它可以非常有效地组织你的思维。

 

写在最前面

 

Workflowy的核心特点在于其结构化的信息排列方式。这种方式类似于思维导图,它迫使你去分层次的考虑问题和计划任务。因为再庞杂的信息,都可以不断地按照层级进行拆解和排列,而通过Workflowy,你可以清晰简单地将这一切有效组织起来。用的越多,你的思路就会越有逻辑性和结构化。

因此在使用Workflowy之前,你需要建立结构化的思维习惯。若你已经习惯于使用思维导图,相信你可以更快地上手使用。

事实上,我们所接触、处理的大量信息,都是结构化的。法律服务过程中的信息尤其如此。以张健律师经常做的指引为例:

3

这份指引中,事实上就已经按照层级把所有的信息进行了排列。把信息按照层级进行排列,就是信息的结构化。

 

Workflowy的优势

 

与思维导图相比,Workflowy更加极致——它纯粹为结构化思维而生。

1.多平台
WorkFlowy支持多平台同步(PC端-手机端),随时随地查看无压力。

2.结构清晰
WorkFlowy按照层级建立条目,整理信息的过程,就像建立书籍的目录一样。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被理顺并清楚的展示出来。

3.功能极致
使用Workflowy时你会发现,它只有一张纸。与此同时,它无法修改字体大小,无法修改颜色……但很快你就会发现去掉了复杂的格式编辑的好处——你可以更加专注在内容的编辑上。

 

Workflowy应用实例

1.撰写各种内容的提纲
注:这是我为本文撰写的第一版提纲

4

2.工作日程管理

5

 

3.案件流程管理

6

 

4.证据体系搭建

7

5.模拟攻防

8

 

以上示例均可点击以下链接查看:https://workflowy.com/s/hqNZzjpxC4

使用指南

 

【基础功能】

1.实用热键(仅限PC端)

WorkFlowy对于基本功能都设定了相应快捷键。

· 缩进/降低层级:tab
· 减少缩进/提高层级:shift+tab
· 编辑条目note:shift+enter,note和条目不一样,是对条目的说明,右侧没有条目符号
· 完成条目标记:ctrl+enter,是的,Workflowy还可以当to do list用

2.快速编辑/浏览层级结构。
WorkFlowy支持对每个条目展开或者合起,以及随意拖动条目重组层级结构

 

【进阶功能】

1.标签
WorkFlowy支持通过#和@来自定义标签,官方Blog推荐使用#来定义类似优先级(priority)等描述事物属性的条目,使用@来定义与人有关的条目,比如任务分配。

方法非常简单,就在@或#后面直接打标签名称即可。点击标签,所有被标记的条目都会被检索出来。

 

2.条目分享(目前仅限PC端)
WorkFlowy支持将任意条目通过网页超链接分享。利用这个功能可以非常方便实现多人协同文档。

 

注:Workflowy免费版使用时有条目限制(每一个点即是一个条目),除了直接购买之外,您也可以邀请更多的朋友使用这款软件,邀请成功,就会增加更多的条目。

 

希望你用得愉快。

 

FROM: http://victory.itslaw.cn/victory/api/v1/articles/article/dd8d6213-9824-4580-88c5-36cc6e24edd9

Lost in ternet

来自一位前豆瓣产品经理的改编歌词:

How many roads must a PM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PM
How many PRD must a PM done
Before he sleeps in the bed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requirements be changed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原歌曲来自 Blowing In The Wind – Bob Dylan

技术管理者的创业工具箱

目标人群是技术团队在10人到几十人的初创企业,人太少没必要,人太多可能会有更好的选择。

IT平台

 

建议把整个IT平台放在amazon上,或者阿里云,表面上看上去要比在本地建立各种服务多花不少钱,但间接的好处不容忽视。这个不多说。

身份管理

 

一个公司的IT系统,最基本的是身份管理(Identity Management)系统,它能识别进入这个王国(realm)的用户是否是一个授权的用户。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协议(LDAP,Kerberos,RADIUS等)和软件,一个个装配起来很麻烦。可以使用freeipa,它是一组开源软件的集合,能帮你解决涉及到身份管理的几乎所有问题。

部署好freeipa后,公司内部的大部分系统都可以与之集成,员工可以一套密码,到处使用。

邮箱

 

国内公司不用想了,QQ企业邮箱吧。

聊天/交流

 

电脑上hipchat是首选,托管免费,自己部署要买license。优先考虑托管。

如果想自己部署,但又舍不得花钱,可以看看开源的kandan。

神马,为什么不用QQ?给跪了。用用hipchat,你就知道为啥工作上的交流不该使用QQ。。。

手机上自然是微信了。

代码托管

 

代码托管可以放在github上,按月交租子就好。github解决了代码托管,知识管理(wiki),问题追踪(bug tracking),代码走读(code review)等基本需求,而且它倡导fork/branching/pull request/review/merge这样的best practice,是第一选择。

如果你对代码这样的「核心资产」托管在别人家里不太放心的话,但又非常习惯于github上的工作流程,可以尝试Atlassian的系列系统:stash/confluence/jira。这些都是需要花钱买license的,如果你不选github,这些可以优先考虑,而且10人以下的企业license基本算是白给($10),业界良心。

不想花钱,那就gitlab + redmine,没那么好,也够用。

自己做代码托管要想清楚,因为日常备份和灾难恢复会占用开发人员(或者devops)的宝贵时间。建议备份往S3上备,无他,安全,便宜(阿里云有无类似服务我不知道)。

CI

 

jenkins是第一选择,其次是travis,这两个都没得说。QuickCheck CI没用过,感兴趣的可以也试试。

SSL VPN

 

如果你把各个系统部署到了amazon,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安全性。内部系统不该有公有IP,这样,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安全性。然而,没有公有IP,员工怎么访问?

我们需要部署OpenVPN,这样每个员工就可以登录到内网(比如说内部的IT系统,建立在10.0.0.0/24的网段)。OpenVPN是个开源软件,自带各个平台的客户端,员工可以安装相应的客户端。mac用户可以上tunnelblick。客户端配合google authenticator,可以实现高大上的密码+动态token级别的保护,创业公司一下子有了大公司的逼格。

出差时想远程访问公司内部系统?在家办公?OpenVPN全帮你搞定。

域名管理

 

貌似现在的选择也就是dnspod,还有其他么?

服务集成

 

hashicorp在github上open source了一个叫consul的系统,golang写的。它用DNS的方式来进行服务发现,很有意思。可以把它部署成一个中间层,屏蔽各个服务的细节,由它来进行中转(通过DNS解析)。consul不光可以对内部IT系统做服务发现,还可以对你公司的产品内部的服务部署和发现提供支持。有空的话我会讲讲consul,它是个非常有意思的服务。

开发/测试环境

 

建议公司统一有dotfiles(可以clone我的 tyrchen/dotfiles),把vim/bash/osx等的基础设置统一。编辑环境可以用osx,运行/测试环境可以放在vagrant上。公司可以提供一个配置妥当的内部的vagrant box,也可以使用标准的box,然后用ansible做provisioning。建议后者,因为反正也要做测试环境和生产环境的部署脚本,ansible的脚本可以做好几套,vagrant/testing/production,而且可以随着代码的变化(比如加了新的dependency)而不断更新。

差不多就这些。一个新员工到来后,admin给创建邮件账户,VPN账户,域账户就OK。为方便计,员工最好一水的mbp,磁盘做加密。devops最好提供给用户一套脚本,可以给新电脑同步dotfiles,安装必备软件(如homebrew,vagrant等),然后provision 最新的 vagrant box。生成完vagrant box后,新员工就可以运行所有的unit testing,TA会欣喜地看到,所有case都跑过 —— 在这个基础上,TA的生产力就可以迅速爆发出来,在新手训练营阶段,就可以hack-test-hack-test。

有什么遗漏么?或者,你有不同的practice?说来听听。:)

PS: 本文所涉概念和软件很多,就不一一提供链接。所有的名词你应该都可以google到,直接google不到,可以 google xxx github 或者 xxx opensource。至于怎么上google(科学上网),我想,这不仅是技术管理者需要掌握的,每个技术从业人员都需要知道,你说呢?

 

From:http://zhuanlan.zhihu.com/prattle/19974568

用户体验自检清单

当设计完成的时候,你一定特别希望立刻就找到一些用户来参与用户体验测试,不过别着急,你可以看看下面的这些可用性要点是不是都已经被遵守了。我们相信这会节约你不少时间,所以认真看看吧。

用户体验

个性化的功能,货币、语言、具体国家的税收、还有快递选项是基于用户位置的。未经用户授权,不能启用基于IP的地理位置。
让用户觉得注册使用产品有价值,『免费试用』的按钮要比『注册』按钮更吸引用户。并且,如果能够不注册就允许用户使用,那么就不要加入注册流程,这会让更多人愿意试用你的产品。
透明的价格,价格需要被清晰地显示出来,不要隐藏在条款里隐藏价格或者相关信息。
页面不自动刷新,如果页面突然有新的内容加载,用户会感到困惑。比如在浏览新闻网站时候。
演示内容,比如,在一个表单旁边加上一个该表单内容的示例。
证明网站真实可信,真实可靠的参考资料、凭证(备案)、联系方式,地点以及在网站上显示真实的人像。此外,网站需要经过专业的设计和保证及时的更新。
整洁的产品和服务信息,信息是可以被扫描的,图片可以被放大或缩小以保证不同尺寸下的可见。

首页

明确的操作步骤,让用户知道下一步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让用户明白网站的价值和目的。
第一印象,首页能够给用户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并且支持跳转。
显示已登录的用户名,比如显示『你好,Charles 』 而不是『您好,先生』。
在主页上进行发布一些重要变化的通知。如策略的变更或网站停机等。
能够很轻松的从主页上获取到公司的地点和联系方式。
隐私策略,如果网站获取了用户的信息,应该要保护用户的隐私。
图片、视频必须是与主题相关的或有意义的,不要有不相关的照片,要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的截图、视频或者照片等。未经用户允许,音频或者视频不要自动播放。
URL重定向,网站有无www均可以访问。比如 “www.userium.com “ 和 “userium.com”。

可访问性

给非文本元素加上Alt属性,如图像和地图,然后给音频和视频加上字幕和说明。
单色不足以传达信息。
内容在没有css样式下都可以顺利阅读。
链接,复选框,按钮容易被点击,例如用户可以通过点击文本达到选择复选框的目的。

导航

重要的链接不要去使用动画特效,比如转盘或者轮播效果。
不要只是用按字母排序,如果有更好的排序方式(如分类、等 )尽量不要使用按字母排序方式。
让用户能够明确的知道所处位置,比如Wordpress里的breadcrumbs效果,还有大型网站的站点地图。
导航在每一个页面上都是一致的。
链接都是具有描述性的,不要出现「点击这里」的链接。
在网页的标题要有一个简洁的描述,这样的话在书签中很容易被识别和理解。
网址如果能令人记忆深刻就最好了。

搜索

在数据比较多的网站上,需要有一个全局搜索。
在每一个页面都能找到搜索框,而不仅仅是在首页。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开始搜索,而不是需要点击链接才能搜索。

链接

重要的操作都应该使用按钮,比如「购买」「支付」都应该是按钮,而不是链接。
链接很容易辨识,他门应该是看起来可点击的。不是链接的文字不要做成可点击状态。
访问过的链接颜色要不同于未访问过的。
不要有不能访问的链接。

布局

重要的内容优先显示。
响应式设计 ,网站的内容要能适应不同尺寸的屏幕。不要出现横向的滚动条。
相关的信息作为一个组合放在一起。这样看起来清晰易读。
尽量少使用弹出框。
页面保证整洁,保证足够的留白。

流程

问题跟踪。有一个专门的地方处理可用性和用户体验问题。
用户测试。在开发的不同阶段都需要进行可用性测试。参与测试的应该是非项目开发和设计成员。
优先级。根据功能重要程度、目的、紧迫程度、预算和其它限制因素等确定功能的优先级 。
改版的影响分析。如果变化会影响到产品的其他部分,其他人或者整个流程,改版可能会变得费时费力的。所以在做任何改变的时候做影响分析是很重要的。
网站改版前后的投入产出比评估。

表单

简洁。表单里只出现必要的项目。
避免出现很长的下拉列表。可以采用通过文字进行筛选的方式,长的下拉菜单在鼠标滚动的时候容易出错。
出错提示出现在输入框旁边,而不要出现在页面顶部。

内容

对比。文字和背景之间要有明确的对比度 。
内容是可以被扫描的,尽量使用简洁的段落,描述性的标题,列表和图片。适当地使用一些视觉元素,而不是大片的文字。
内容采用用户可以理解的通用语言。
联系方式和公司信息能够被清楚地显示出来,点击联系的链接不要自动打开邮件应用程序。
内容是有用的并且经常保持更新,常用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不要出现很长的介绍或者「欢迎使用我们网站」之类的文字。
不要在文本中滥用大写,大写仅限于在具体格式中使用。

From: Click here

 

Apple Pay 究竟改变了什么

看到一篇真正将 Apple Pay 解释得清楚的文章,希望可以给大家的思路带来一些火花。

我们熟知的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颠覆传统行业的往往都是比较激进的破环、替换原有的连接,用互联网作为新的媒介来创造更高效的连接。Apple Pay却和我们熟知的做法不同,给了支付行业新的启发。读完这篇文章,你也会惊叹Apple这样伟大的企业是如此的克制,如此的了解自己的优势,如此的专注。Stay focused的结果,就是保证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致,从而一直保持领先。

缘起:Apple Pay 发布后,我一直关注相关的文章,期间读了媒体的很多报道和知乎上的分析,感觉云里雾里,大多是泛泛而谈,像我这种对平时对支付没有太多关注的人理解起来难度很大。于是我决定自己搞清楚 Apple Pay 究竟是什么。

对于Apple Pay ,我有几个疑问:

  1. 线下支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流程,当中涉及到银行,银联,商户和用户多方的利益,苹果的方案如何解决复杂的支付问题?
  2. 它和现在的刷卡支付有什么不同?对比现在大家熟知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它有什么优势?
  3. 在中国,苹果支付能否普及?
  4. 苹果的支付方案对手机厂商,商户,用户意味着什么?
  5. Apple Pay 能给其他手机厂商带来哪些启示?

查阅了Wikipedia,了解Credit Card历史后,结合整理到的Apple Pay信息,对支付体系终于有概念了。遂有此文,希望给更多想要了解 Apple Pay 的人一个通俗易懂的介绍。

要理解Apple Pay究竟是怎样的方案,我们首先要回到传统的信用卡支付系统中去,看看前辈们是如何解决线下支付这个问题的。

传统信用卡支付是如何工作的

在没有信用卡之前,利益相关者很简单,只有2个:

  1. 商户(Merchants)
  2. 顾客(Consumers)

顾客到商户的商店中用现金来交换商品。顾客随身持有现金,商户需要准备零钱来找零。这个购买流程非常传统。20世纪50年代,有个哥们到餐厅吃饭,结账时候发现自己没带钱,餐厅老板跟他急了,最后他不得不让他太太大老远跑过来结账。事后,他大呼怎么人和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了?能不能基于信任建立一套赊账体系呢?于是这哥们创办了一个名叫食客俱乐部(Diners Club)的组织。凡是俱乐部会员到餐厅吃饭,亮出金光闪闪的VIP会员卡就能赊账消费。这个哥们名叫 Frank McNamara,美国曼哈顿信贷专家。食客俱乐部会员卡就是信用卡的前身。

食客俱乐部的成功让很多金融公司看到了机会,觉得有利可图(刷卡手续费),开始认真干起了信用卡生意。这里就要引进一个“信用卡组织”的概念。我们现在熟知的卡组织(Card associations)有Visa, MasterCard, American Express,还有,中国银联。

卡组织并不是银行,他们的角色任务是制定交易条款,保证赊账可以顺利进行。后来卡组织越来越多,他们之间也开始竞争,信用卡积分,飞行里程兑换等等就是卡组织差异化竞争的产物,这里就不做展开。

理论上来说,整个模式的运转是可以不牵涉银行的,顾客到店亮出卡片,商户记一下这笔赊账,让顾客签字,然后定期找卡组织要钱,卡组织又向顾客要钱。如果都是现金周转很费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用户体验差。要做到顾客欠的钱直接从银行卡里扣,商户也能直接把钱收到自己的银行帐户中,这事才有可能成。

于是卡组织就必然的要和各个银行搞在一起,各个银行一看这东西很喜欢。银行和卡组织联合发卡,一是能有效吸收现金;二是可以收利息呀,搞分期;三是可以收过路费(手续费),当然乐意搞起来。这就形成了现在的版图:

  1. 商户(Merchants)
  2. 收单方(Acquiring bank) – 替商户收钱的金融机构,商户在他们这开户
  3. 信用卡组织(Card associations)- 制定规则
  4. 发卡方(Issuing bank) – 或者叫开户行,给顾客发信用卡的金融机构
  5. 顾客(Consumers)

CreditCard-Transaction-Steps

5方参与者通过一张长85.60毫米、宽53.98毫米、厚1毫米的塑料卡片为媒介,建立起了一种新的信用卡生意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各方利益者均获得了一部分好处,也相应的承担了各自的职责。顾客可以不带现金结账,发卡方能吸收现金和收过路费,卡组织赚过路费,收单方可以吸纳商户现金,商户接纳信用卡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冲动消费,解决了收现金的各种麻烦。

信用卡消费的手续费对不同的商家不同,从1%到0.05%都有。公益类,例如学校,公立医院手续费会低至0%。当然最终这部分费用都转嫁给了消费者,在国内,手续费的收入分配就是大家熟知的“721分配”,7为发卡方,2为收单方,1为银联。关于信用卡的模式就不展开了,大家可以找到很多资料。

垂涎已久的大蛋糕,两派竞赛开始

支付到了这个历史时间点要被革命,只怪这蛋糕太大,太诱人。什么科技人文的十字路口都是扯淡,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对利益的不断追求,才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用罗辑思维节目的罗胖话说,“每个人都为自己考虑,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虽然听上去自私残酷,但真理或许就是残酷的。

目前看,垂涎已久的狼分为两派,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网络支付派,Apple Pay 开启了新的一派。听我细细道来。

支付宝为代表的网络支付派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代表的网络支付派,前几年就叫嚣说传统银行和金融公司不要数钱数得太爽,我们这些科技移动互联网公司总有一天要革你们的命。他们为什么有底气说这样的话?这要看他们是怎么发家的,下面以支付宝为例讲解。

支付宝的模式就是线上支付,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但如果你对比上面的信用卡的版图看,就很微妙。在支付宝开户的过程中,是用户在支付宝平台上输入自己的银行卡、身份信息和银行预留手机号完成银行卡绑卡的,在支付宝上的商户也是一样的流程。这意味着商户和用户都通过支付宝连接,支付宝和各个银行直接打交道。

Alipay-Transaction-Steps

没错,这里面没有银联和收单方啥事,支付宝取代了银联,对商户来说支付宝就是收单方。(严格的说,支付宝并没有完全取代银联,支付宝来不及直连的银行还是通过接入银联来提高自己银行覆盖率的。)

随着支付宝的用户增多,用户接受度越来越高,用户就产生了用支付宝来做线下支付的诉求。支付宝也就开始琢磨怎么把线下支付这个更大的蛋糕抢到手。支付宝的优势很明显:

  1. 庞大的网购绑卡用户
  2. 和银行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
  3. 回到线下支付的本质,它只要做到连接商户和顾客就可以,踢开其他角色,这样就可以把费率做到很低

也就说,支付宝作为平台,通过互联网直接连接了商户和顾客,踢开了「收单方」和「银联」,从而可以降低费率,顾客的钱放到支付宝余额里,可以干很多事,做到0费率,甚至补贴给线下商户。对于银行来说反正都是被薅羊毛,被谁薅羊毛都差不多,支持支付宝,还可以让支付宝和银联相互牵制。

等一下,刚才前面介绍的是信用卡的体系,是可以赊账的,支付宝不行呀?其实这不重要,信用卡做的事简单来说就是小额贷款,这是银行的老本行,支付宝也完全可以推出小额赊账服务。信用卡积分现在也是越来越水,支付宝也完全可以做会员积分体系,秒杀了信用卡的积分只是时间问题。

说完了优势,我们来看看问题。支付宝为首的网络支付派系,最核心,最关键的挑战就线下推广问题,本质上是线下支付体验问题。如何让遍布在各个角落的商户和顾客群体愿意使用支付宝?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它们的一些策略,关键点是:

  1. 培养网络支付习惯(打车软件大战背后的真正推手其实是财大气粗的支付)
  2. 线下商户地面推广,比如给店家低手续费,甚至倒贴钱,帮店家培训店员
  3. 对顾客推广,例如用支付宝正在弄的支付立减15元,做会员积分
  4. 支付体验创新,例如二维码支付等

顺便说一句,支付宝主要业务在中国,所以它可以和中国的银行搞暧昧;如果要做国际业务,就要和国外银行搞,全球扩张起来速度比较慢,这是支付宝模式固有的缺点。

Apple蓄谋已久,破冰来袭

Apple没有世界第一的电商平台支撑用户绑卡,没有支付平台,也没和银行搞暧昧,这怎么革命,难度好大,看不到未来呀!但Apple手上握着庞大的终端设备呀,或许真的有机会呢?

在9月的发布会之前,就有传言说苹果将推出自己的支付解决方案。传言有两种,一是说,苹果将利用 iBeacon 和 TouchID 把线下支付放到线上进行;另一种则认为会是 NFC 与 TouchID 的组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是苹果选择的是后者。

可在Apple Pay发布之前,没几个人能想得清楚怎么做才能让这事成。Apple再一次以颠覆式的创新,证明了自己的牛逼!

有小朋友坐不住了,说你别吹牛逼了,不就是「NFC + 指纹」嘛,Google 为首的安卓阵营早就布局了 NFC 技术,Apple 不就是多了指纹验证,iPhone 5S 发布指纹识别的时候,早想到了。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太小看Apple了。我上面一千多字的铺垫绝不是废话哦。

让我们回到传统信用卡支付的版图中来看,「NFC + 指纹」是挺高科技的,但支付的核心是资金交换,其中涉及多个参与者,钱究竟如何从顾客的 iPhone 上倒腾到商户的银行帐户里的呢?

好,我们分析一下Apple的能力:

  1. Apple学支付宝,去和银行直连? – Apple一直都没有和银行合作经历,再说全球银行太多了,一家一家银行搞太慢。这是第一个死胡同,用户的卡没法绑到iPhone上。
  2. Apple推出Apple POS机,成为收单方? – 凭借一个公司的力量要说服全球的商户使用他们的POS机收款没可能。这是第二个死胡同,没办法让商户接受新收款设备。
  3. Apple做卡组织,发布 iCreditCard? – 听上去都怪怪的,Apple从没做过信用卡生意,没办法去做一个规则的制定者,这也不是 Apple 所擅长的。

完蛋,这事根本没法做呀,从银行到商户,什么都搞不定。没错,「NFC + 指纹」只是对用户层面的支付体验,整个线下支付是一个庞大的设计难题,并非只做好体验就行。

目标很清晰,Apple要设计一套完整的支付方案,而且这套方案要在全球范围内都适用。现在想想看,你还觉得很简单吗?

Apple发现自己最擅长的其实是在支付环节的用户体验,它有iPhone,有指纹识别。在支付的体验上可以秒杀所有对手(Apple Pay的支付体验确实已经是目前最好的)。Apple下定决心,那就只做我最擅长的东西,其他部分就交给传统支付体系中的角色来做吧。

iPhone上的「NFC + 指纹」提供了无人能及的支付体验。目前只有苹果可以做到。NFC技术来代替原来信用卡的磁条,指纹来做授权验证,代替信用卡支付中的签名。简单来说,iPhone代替了信用卡塑料卡片,并且省去了签名。iPhone要代替信用卡,只需要和发行信用卡的卡组织合作就可以啦,全世界没几个卡组织,问题变得简单多了。

于是Apple和几家卡组织搞暧昧去了,卡组织一看,妈呀,Apple简直就是救星呀,我们被网络支付要搞死了。可以想象,谈判很顺利。只有安全问题需要解决,卡组织不能让用户把信用卡信息放iPhone里,用户丢了手机就等于丢了信用卡,这风险太高,安全问题一定需要解决。技术问题都好说,Apple Pay方案如下:iPhone上不直接存储信用卡信息,而是一个由卡组织发放加密的一个token,存放在iPhone的独立安全芯片中(叫SE芯片),用它代替磁条上的信息,你可以理解为token和信用卡上的磁条等价。只有指纹认证通过的时候,iPhone才允许你利用NFC读取token出来。假设token泄漏,也无法逆向还原出信用卡信息。

Apple-Pay-vs-CreditCard

Apple Pay的绑卡是在线的,你需要首先在iPhone输入信用卡信息,Apple Pay把你的信用卡信息拿到卡组织处验证,卡组织验证通过后,将token发送到Apple Pay,存放在iPhone的安全芯片中。

token的格式其实是一个16位字符串,它与传统POS机协议里的格式是兼容的!这意味着Apple Pay兼容整个传统信用卡支付网络,无论你是刷信用卡,还是用Apple Pay,在整个传统支付体系中是透明的。

Apple Pay的支付过程是离线的,你可以把iPhone简单理解为一张信用卡。Apple Pay只做了苹果最擅长的事情,整个支付网络和传统信用卡线下支付没有任何区别,见下图:

Apple-Pay-Transaction-Steps

理解到Apple Pay的牛逼了吗?有同学可能已经怒了,我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同学,稍安勿躁,我给你分析一下,你也一定会细思极恐。

既然Apple Pay只是代替了塑料信用卡,那整个交易,钱的流向还是原来的方式对吧?

  1. 商户还是和它的收单方打交道,结算到了自己的帐户,而不是支付宝帐户,而且iPhone用户群之广,不支持就没法服务好顾客;
  2. 收单方还是负责帮商户收单,没有被踢出游戏,定会积极更新自己的设备支持NFC;
  3. 卡组织马上抱紧Apple大腿,恨不得认干爹;
  4. 发卡方依旧还是按照老模式玩,发更多的信用卡,吸纳更多的现金,不用担心养大了“支付宝”,用户钱都不存它这了;
  5. 顾客,依旧有他的信用卡积分,还是兑换他的里程,该怎么还款怎么还款,Apple Pay体验太好了,顾客使用它绝不是问题。

Apple Pay没有消灭传统信用卡支付体系中任何一方,但给了这个世界最便捷的支付体验。我个人预测Apple Pay模式有极大的可能性成功,关键因素在于它并没有激进地破坏原有的支付生态系统,而是充分尊重了现有支付体系。

OK,Apple如何赚钱呢?根据现有的报告,Apple Pay最终是向银行和发卡方处分到了交易手续费。目前这个协议并没有对外公开(也没有必要公开),The Financial Times 的消息是,通过 Apple Pay 的每100美元交易,苹果将从银行拿到15美分,也就是0.15%的收入(美国每天信用卡的交易额大约是120亿美元。)。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已经感受到了Apple这家公司的牛逼战略眼光。还记得Apple之前是如何颠覆音乐唱片业的吗?所有的歌曲单首销售,统一定价,这当中说白了没什么科技创新。这种战略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在2014年Apple又搞了一回。线下支付的战火已经打响,留给其他支付相关公司的时间已经不多,我们即将目睹一次移动支付的革命。

到这里说一些自己的感悟,从连接角度聊聊。我身边大多都是互联网人士,大家所熟知的,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一般是破坏式、颠覆式的创新。确实,互联网进入传统行业,往往都是比较激进的破环、替换原有的传统连接,用互联网作为新的连接来提高效率,从而创造价值。而破环并建立新的连接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尤其是涉及那些必须在线下完成的经济活动(我们熟知的O2O)。Apple Pay给了我们新的启示——不去破环,而是更好的利用原有的连接,在连接中将自己作为新的角色参与到整个活动中,用自己所长给整套体系创造更大的价值,也是一种非常聪明和高效的模式。

Apple Pay是Apple这几年做的最棒的一件事。全球如此多的手机厂商,为什么每一次移动的创新都来自Apple?我认为,这是Apple的DNA中一个重要的特质:Stay focused(专注)。Apple到现在为止的所有产品可以在一张桌子上放下,做加法谁都会,但没有几家公司能静下心来,专注地把几件重要的事情做专做透做好。

引用一段Tim Cook的话: It’s so easy to add. It’s hard to edit. It’s hard to stay focused. We know we only do our best work, if we stay focused. The hardest decisions we made are all the things not work on.

这段话来自 Apple CEO Tim Cook on Charlie Rose FULL Interview Part 1 (2014),推荐大家都看看。

还记得文章开始的哪几个疑问吗?还有最后一个问题:「Apple Pay 能给其他手机厂商带来哪些启示?」,是不是手机厂商照抄Apple就没问题呢?肯定不是的。这个问题就留给大家自己去思考,就当是课外作业吧。 🙂

最后,是Apple Pay对比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总结:

Apple-Pay-vs-alipay-and-wechat-payment-1

Update: 最近以沃尔玛为首的几个零售业巨头公开申明拒绝Apple Pay,其实读完本文你应该理解为什么了吧?零售业本来毛利率就不高,他们期望一个低手续费的方案,他们对信用卡长久以来都是hate-hate relationship,这次Apple也没能解救他们,于是决定自己搞一套支付体系。并不是“传统势力”在对抗“新型科技”,他们和科技没仇,说白了还是利益两个字呀。:)

Update: 大家都关心中国银联什么时候支持,其实今年年初(甚至更早)银联就已经开始和Apple秘密合作了,大概今年年底吧,不会很久的。

Update: 在发布会上介绍Apple Pay时提到了安全问题,说Apple不知道你买了什么,在哪里买的,什么时候买的,花了多少钱。其实这是因为Apple Pay的模式决定的,iPhone在线下消费就只是信用卡的替身,他们是无法获得这些信息的。支付宝不同,由于支付宝是平台,是要负责结算的,因此他们必须知道所有你的消费细节。在隐私方面,Apple Pay胜出,不过也是Apple的代价,用户消费数据对公司是非常有价值的。

 

FROM:http://ksmx.me/apple-pay/

如何区分用户需求和功能描述

做产品久了常常会犯这种错误,就是会将用户需求和功能描述混淆起来使用,或者是跳过用户需求直接描述功能需求,什么是用户需求?什么是功能描述呢?对比会更容易理解一点;
用户需求
希望可以有更丰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我想能更方便的进行购买商品;
……
功能描述
开放用户可以上传图片的方式来进行评论;
我们开发一键购买功能给用户,方便用户更快的下单
……

类似的描述可以找出很多,我们经常收到的是无论是来自用户、上级或者其他渠道的需求和意见时,往往都是功能描述需求。原因就是我们在遇到问题时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知识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来,所以我们接收到的不同的「用户需求」实际上可能是同一个,反之亦然。这也是PM和普通用户在思维方式上的最大区别:

用户:
遇到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1
比如这种:每次下单跳来跳去好麻烦,跪求个一键购买,

PM:
遇到问题(或收到用户建议)–> 分析用户需求、场景等 –>产生解决方案1,2,3 –>选择最优解

PM多了了解背景和筛选最优方案这两个过程,比如我们应该了解反馈的用户是集中在手机端还是web端?是不是我们的支付路径太长?是否可优化?是否有其他购买方式?反馈的用户有些什么特征呢?等等,即便最后也是通过一键购买解决,但值得肯定的是我们选择的是当前的最优解。

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两点:
1、用户不一定能准确描述自己的需求,或者是用户需求不等于用户的问题。
2、用户的解决方案不一定是最优的。PM就是发现背后的用户需求然后很优雅的解决它。

这就是经常听到PM要去了解用户需求和场景重要性的原因,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向团队描述需求时,一定要先描述用户的需求和场景,然后在描述解决方案,避免跳过这步直接描述功能需求。否则结果大家都懂得。

打动人的PPT文案原则

你在使用PPT时,是否想过怎样做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一些简单的法则,往往含义深刻,让人受益匪浅。

日本著名风险投资家盖川崎(Guy Kawasaki)最近提出了PPT演示的10/20/30法则:

1、演示文件不超过10页;

2、演讲时间不超过20分钟;

3、演示使用的字体不小于30点(30 point)。

(盖川崎,曾为Apple员工并创立过多家公司,现任风险投资公司Garage.com CEO,写过多本畅销商业书籍,日常接触许多创业者以及他们的商业计划书和演示。)

10页:不要用很多的内容来使你的PPT显得很充实,10页足已,太多的内容让人更无法记住重点。而如果你是写给VC(风险投资家),Guy Kawasaki建议要写出以下10个要点:问题、你的解决方案、商业模式、关键技术、市场推广计划、竞争、团队、业务预测及里程碑、现状及时间表、总结。

书写原则:

1、整体结构清晰

2、一图胜千言

3、字体高亮对比

4、重点内容突出

5、整体配色协调

6、文字简单明了

 

From:http://www.jianshu.com/p/ffebed237ea4

给产品人的阅读推荐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会是解决问题能力的重中之重。

一个人想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往往决定了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人和信息之间,有个过滤器叫做心智模式。人的心智模式是长年的经历、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形成的,很可能是顽固不化、难以改变的。每个人的心智模式就像是戴着不同颜色的太阳镜,决定了他看到的世界是什么颜色,从而形成了他的观念和行为。同一个微笑,自信的人看到了欣赏,自卑的人看到了嘲笑。男友不回复信息,不信任他的女生认为他出轨了,信任他的女生知道他在忙。但当一个人经历了很大的波折或是受到了很深的触动时,意识有可能被唤醒,开始反思自己的心智模式,并修正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我承认我阅读是有私心的,想要不断进化,修正自己的心智模式,看到更大的世界而不仅仅是看见,所以我常常在对一本书最“渴”的时候去读,比如涉猎投资之后,开始读《投资最重要的事》,怀揣着问题与困惑,读到某一句突然就豁然开朗,忍不住拍腿叫好,“原来这就是我犯错的原因啊!原来还能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如果我从未进行过任何投资交易,看到那些「看起来很对的道理」一定不会有这么大的触动。

同时,当能读懂的时候,其实是一种幸运,这意味着我们过去的教育、经历、积累让我们能够到达这样的高度去理解作者的文字。所以有些公认的经典并不适合每个人阅读,如果一个人的知识积累只能读懂畅销书,即使被迫硬撑着翻完《失控》、《小逻辑》,也未必能理解与领悟。我和大部分阅读者有一个共识,就是从那些踮踮脚能读懂的开始,如果阅读的信息恰好都与你所知所想是一致的,没有给你更多新鲜的东西,其实不值得去读。而如果阅读的信息有一部分是让你有共鸣的,还有一部分是能带来启发的新观点、需要细细琢磨的,这是值得花时间去阅读的。

介于以上两点,一个人想读什么、能读懂什么,其实是需要自己去摸索把握的,更需要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际上,读任何一本好书,都会从里面发现更多书。就像是从一个切入点,进入一个未知的领域,逐渐取得与世界的连接。

而在我做移动互联网产品的经历里,的确有一些能深刻影响到心智模式的好书和给予我莫大启示的信息来源,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1. 系统学习

1)产品技能

另外,这两个豆列也可以参考

2)各领域入门

随着互联网向各个行业和领域的渗透,产品经理越来越需要懂行业。我曾用入门书的方式了解过几个领域,比如读《玩法变了》了解电商,读《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了解广告,读《国富论》了解货币体系,虽然阅读之后不能立即上手实践,却对这个领域里事物运转的规律有了初步的认知。

推荐这个豆列:

如果这些还不过瘾,可以使用搜索工具,找到你想要的豆列或书籍。
(豆瓣没有豆列搜索功能,可以使用google,比如如果想搜索教育学,就在Google输入: 教育学 site:book.douban.com/doulist/

2. 理解战略与企业经营

如果想了解一个行业,比起夸夸其谈的“XX已死”、“大数据时代”这类战略派标题党文章,从数据和事实层面去了解行业发展历史与趋势、掌握行业中领先企业的战略与经营情况是更有帮助的。

1)行业数据报告与分析

看行业报告首先需要了解数据来源。

一般来说公司发布的报告,数据大多来源于其用户行为,规模大的公司覆盖面相对广,在数据收集上更占优势。同时看公司报告需把其用户特性考虑在内,比如百度用户可能比Goolge用户要更加“小白”等。

咨询公司的数据一般来自财报推算、内部消息、用户调研等,可作为参考,更多的关注其相对值和趋势。

目前比较可靠的行业报告来源有几个:

2)公司财报

上市公司会每个季度发布财报、电话会议,准备上市的公司会提交招股书,这些都是比较可靠的数据来源

有这样几种方式找到:

  • 一般情况网站页脚会有investor relations这一栏,点进去就是了
  • 没有的话可以直接搜索,比如寻找google的财报和电话会议:搜索“Google investor relations”,“Goolge 2013 Q3电话会议”
  • 雪球会整理好上市公司股票的财务数据,研究分析等,比如:谷歌(GOOG)的股票股价,行情,新闻,财报,数据
  • 新浪会对知名上市公司财报的关键数据进行解读:美国上市公司财报

3. 交互设计原则

交互设计其实是变化很快的,如果去翻《Don’t make me think》、《触动人心》,会发现里面的例子已经非常陈旧了。如果想了解交互设计,我建议直接读各个平台的交互规范。

4. 发现优秀产品

我喜欢寻找优秀的产品,比起一家公司获得多少美元的投资,我更关心它的产品的新模式、新创意、新体验。如果你也有这个爱好,相信对这几个渠道并不陌生。由于大部分是媒体渠道,有不稳定的可能性。

  • App Store榜单:国内的top 200畅销榜可能受刷榜影响,也可以关注美国top 200,某个类别的国内外top 200
  • 36氪的国内外创业公司:我习惯每周用36kr的App浏览这两个频道,找到感兴趣的产品就细细把玩一番,更倾向于模式创新
  • 最美应用:网站、微信号、App都有,更倾向于设计美感
  • AppSolution:有网站和微信号,感觉更倾向于App的实用性
  • 商业不靠谱:个人偏爱的一个网站,介绍商业新模式、新趋
  • Knewone:新酷的硬件创新产品

5. 新鲜观点与知识

最后,分享几个私人收藏的信息来源,一般是碎片时间浏览。希望能对你的口味。

  • 知乎日报(App):作为媒体把问与答包装的吸引眼球,有部分是陈年答案,但至少比微博有营养多了
  • IT公论(Podcast):李如一、李楠、Rio主持的播客,经常在路上听,还挺有意思的
  • 移动观察(微信号mobileweb):这里曾诞生了《移动的帝国》这本书
  • 商业价值(微信号bvmagazine):商业评论长文
  • Teahour.fm(Podcast):更倾向于聊技术,个人兴趣
  • 一席(Podcast):类似TED的人文类演讲,和互联网的关系不大,也是个人兴趣

如果读到了这里,不必对这份长长的清单感到压力,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去读,自然会发现与世界的连接点。

 

From:http://www.jianshu.com/p/736504c40f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