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给它 5 分钟的时间吧

每当你听到别人在讲诉自己观点的时候,思维敏捷的你是不是会马上觉得自己知道了对方想法的漏洞,然后想质疑或者抨击,社会浮躁,人们比以前更加浮躁了…或许,5分钟的耐心可以换得更多…

这是一篇很久前在 37 Signal 日志 SVN(Signal v.s. Noise )读到的文章,作者是 37 Signal 的 Jason F.。很有启发的一个故事,与大家分享。

标题是「Give it five minutes」,下面的故事,都是以 Jason 的第一人称陈述。

 

(image credit: designdroplets.com)

几年前,我曾经是个急性子(hothead)。不论任何人说任何事情,我都是不赞同。只要事情不符合我的世界观,我就极力回击。

什么事情,什么我都要是第一个提出来的。(观点也好,想法也好,发的微薄也好)就好像,第一个怎么怎么样很重要。

但事实上争做第一个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我没有足够认真的能去思考一个问题、一件事。你越快想去作出回应,你所思考的就越少。可能并没有这么绝对,但大多时候都是如此。

这事说起来很轻松,就好像你本能的觉得只有别人才这样。你其实也一样。

说道这个先让我们回到 2007 年的一天,我当时在一个「商业创新工厂」的会议上做演讲,同去的还有 Richard Saul Wurman。他在我讲完后上台,介绍了他自己,还对我的发言做了一番称赞。他真是太客气了,其实根本没必要那么做。

但你知道当时我是怎样的吗?我在他还在台上发言的时候,就对他提出的一些库存的事情提出了反对看法,我对他的观点不同意,所以一有机会我就迅速地驳斥他的想法。当时的我真的,简直就像个混球一样。

他的回应却改变了我的一生。非常简单的一段话。

他说:「老兄,给它 5 分钟的时间。(Man, give it five minutes.)」

我问他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他回答:「有不同的观点没什么,要回应也没什么。有坚定的想法和信仰是好事,但在你确定想要与我争论前,请允许我先把我的想法全部讲完,让大家明白。完全听过我的想法后,再做回应。(It’s fine to disagree, it’s fine to push back, it’s great to have strong opinions and beliefs, but give my ideas some time to set in before you’re sure you want to argue against them.)」

 

「5 分钟」代表着「思考」,而不是作出回应。

他是对的,我的做法似乎是要在讨论中去证明什么,而不是为了学习什么。

那一刻对我影响深刻。

 

Richard 花去了他大部分职业生涯思考这些问题,他用了 30 年时间。我却不愿意为这些想法给出 5 分钟的时间。

当然,他可能也是错的,我也许是对的。可是在完全坚定自己正确前还是好好再仔细琢磨琢磨。

还有「提出问题」和「作出回应」之间也有不同。去回应就是说你已经认为你自己知道。而提出问题代表你想去知道。你想要问更多的问题,了解更多。

学着先去想而不是快速去回应,是长久一生的追求。并不那么容易。我常常还是会时不时不该性急时,脑袋发热。但我还是为我在这个进步的过程中受益感到高兴。

这就像乔布斯热爱想法、点子,也热爱去做一些东西出来。他有着其少见并且敬重的态度对待着创新的过程。我觉得他比任何一个人都懂得,一个好的想法可以最终变得十分强大,但这些想法起初却十分脆弱。这些点子和想法很少可以成形,轻易就会错过,很容易就妥协,也很容易被压扁被否定。

And just as Steve loved ideas, and loved making stuff, he treated the process of creativity with a rare and a wonderful reverence. You see,I think he better than anyone understood that while ideas ultimately can be so powerful, they begin as fragile, barely formed thoughts, so easily missed, so easily compromised, so easily just squished.

这太深刻了。想法是脆弱的,起初的一个想法如此的无力(Ideas often start powerless.)。这些想法就像不存在一样,因为太容易被忽视,太容易被忽略或错过。

这个世界上有两件事情不需要你任何本事就可以做:

1. 花别人的钱

2. 对一个想法的不屑

对一个想法的不屑,是那么容易。因为它不需要你投入任何工作。你可以嘲笑它,你可以忽视它, 你甚至对它可以乱说一通。这很容易。

难得的是去保护它,对这个想法做些思考,让它在你脑子里呆一段时间,去探索发现它,获取它的精髓,然后尝试它,付诸实践。

You can scoff at it. You can ignore it. You can puff some smoke at it. That’s easy. The hard thing to do is protect it, think about it, let it marinate, explore it, riff on it, and try it.

这段让我想到了苹果的那则广告:「Think Different.」

所以下次你听到什么东西,或者有别人谈论一个想法,抛出一个想法,提出一个想法,请给它 5 分钟的时间。哪怕就稍微对这个想法思考那么一点,再作出回应,再去说实现它有多难,需要花费多少工作。

或许真的很难,真的需要太多精力,但或许它真的值得你去做。

FROM http://www.nooidea.com/2012/04/give-it-five-minutes.html

怎样写电子邮件更有效

不管哪个公司,仿佛电子邮件都是必不可少以及最正式的沟通方式了吧,如果有效的使用电子邮件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不管是汇报工作还是与同事们沟通。

有效的会议并不能解决大部分的沟通问题,相反,电子邮件才是那低调但是着实影响着推动和沟通效率的罪魁祸首。但是,电子邮件却往往不可或缺,即使我们有大量的会议,面对面工作,人手一部电话,电子邮件依然非常重要。

这是因为,电子邮件能够将事情书面化,沉淀声音,落实决策,能够不受人在不在场影响,能够更加广泛知会信息、征询建议。

所以,发送有效的电子邮件,能够:

  1. 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让邮件更加有效得到反应,让事情更加有效得到推动;
  2. 增强我们的影响力与专业性——邮件的覆盖面更加广泛,一封简介利落重点突出的邮件会让你的合作伙伴对你的印象更加好。

一起来学习让邮件发送得更加有效吧!今天,就一位同事的Email做出了部分的建议,也分享出来,供各位拍砖。其实,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总结出这些显而易见的道理,只是:“知道容易做到难”。记录在此,也算自我备忘。

几个重要的假设前提:

  1. 很少有人愿意阅读长邮件——除非你告诉他不读会怎么样,赋予他责任。
  2. 很少有人愿意无理由主动做什么事情——特别可做可不做时,除非价值观特别好,喜欢多管闲事。
  3. 很少有人会仔细阅读你的邮件——千万不要发一封面向很多人的邮件,然后指望大家都在里面仔细阅读找出你期待他做什么事情。

不好的邮件特征:

  1. 写成散文,长而枯燥,又期待人去阅读——这是不现实的。
  2. 重点不突出,反而依赖收件人去提取关键信息:时间、行动、目标。
  3. 群发,导致邮件无针对性——《影响力》一书的观点时,如此会导致责任感被稀释和分散,发送的人越多,真正有价值的回应会越少。

与此对应,好的电子邮件应该让收件人一眼就扫到重点:是什么,作为收件人,我需要在什么时间做什么。

 

办公室邮件的作用,大概有以下几种(私人邮件不在其列):

  1. 通知事情发生——如项目发布通知与预发布通知,决定我们已经做了,写邮件只是通知你们,你们是否回应一点都不重要,但是只要没说没收到就好。
  2. 征询意见——决定未正式做,或者只是有个想法,希望大家给出意见和建议,你们的回应与否,尤其是回应的质量对于事情的推动进度非常重要。
  3. 纯粹分享——FYI型邮件(For your information),我觉得有趣或者有用的东西,发给各位参考,通常我会期待一个“谢谢”,但是没有也没关系。即使这种邮件不重要,也确保不要让大家读完才发现原来是FYI类型邮件,而是在一开始就说明白:分享某某某。
  4. 要求确认和拍板——重要!一定要得到收件人,尤其是里面的关键人物的明确意见,否则事情无法开展,可能会造成延时和其他后果。
  5. 邀约——一般是会议和讨论的邀约,会被收件人登记到备忘录里,建议此类邮件在标注清楚时间、地点、主题、内容的同时,使用OutLook的会议邀请系统发送。

【说明】一般在工作里,“征询意见”和“要求确认拍板”的邮件会占多数。这两种邮件都需要针对性的技巧。在工作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容易把“要求确认和拍板”的邮件误发送成为“征询意见”的邮件。明明期限都到了,事情无法落实,一看原来是确认邮件无人响应,收件人不理解事情的重要程度,看似纷纷程观望状态,发送人又不给力去进行催促。所以到了点,发现决策无法达成。

如果你要发送的邮件属于“要求确认和拍板”类型的,请先检查事情是否已经经过了几轮的公开讨论,确实已经到了确认阶段,其次,请在邮件里标明下一步的行动,若你们不确认,事情将会如何如何做等等。给出你希望得到最终答复的时间点。如有必要,请将你期望得到答复的人名附上,并强化指出。

发送之前,你需要做什么:

  • 知道你的目标——知道你的邮件类型是什么,在什么时间、方式、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你必须得知道这封邮件你是期望得到如何的结果,如果不得到,会对你的工作造成什么影响
  • 筛选收件人——在收件人的名单里,有哪些人是你需要得到明确态度的(发邮件后立即跟踪他!),有哪些人是你希望得到建议的(发邮件后立即征询他!),有哪些人是无关紧要的参考者,有哪些人反而不发表意见比较好(否则你的群回邮件得到了来自无关紧要的人的反对意见,反而会让你束手无措,因为一旦有反对意见提出,你必须给予响应,因此事情无法推动!)

【原则】精简名单,只发给关键人物,即那些会左右事情进程或能够给出有价值的建议的人。当然,在项目前期讨论阶段,你可以发给更多的人,前提是:你必须有足够的意见管理能力,不至于被各种意见左右。

  • 写清楚——没有人愿意读长邮件,除非是让人爱看不看的FYI型邮件。清楚不是指字体要放大,而是以下几点信息的快速传递:
    • A. 这是什么事情?(What)
    • B. 计划在什么时间做?以及原因。(Why and Plan)
    • C. 作为接收方,我要做什么?(Action)
    • D. 我要在什么时间做?(Deadline)
    • E. 我如何不做会如何?我如果做了会有什么价值?

更多技巧:

  • 避免在周一和周五发送重要邮件:否则你的邮件会被淹没在垃圾邮件里,有可能被忽视。
  • 邮件和口头、电话是好朋友:即使发送了邮件,也别忘记了口头或者电话方式告知重要人物,这会提升他对于邮件的响应速度。邮件其实作为正式文本和备忘信息。

 

FROM http://www.mifengtd.cn/articles/how-to-write-effective-email.html

为什么我们的经济增长这么快,但是我们却越来越苦呢?

可能我们每天都会在新闻上看到,我们的经济增长多么多么的快,我们的环境多么多么的好,可是为什么我们(P民)会觉得越来越苦呢,可能我们隐隐约约也知道原因和现象,可是我们不知道如何表述,现在借一个很有见解的总结概述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来自 阮一峰

去年,何毓琦教授推荐了《纽约时报杂志》的一篇长文《中国会变成消费大国吗?》(中译)。

那篇文章非常长,足足有十几页,我一直拖着没看,直到上周末才读完。

它的作者是普利策奖得主David Leonhard,他以自己在中国各地的采访经历,详尽分析了中国经济的现状和走向。看完以后,我一声长叹,为什么想要了解中国,只有去看外国报纸?

中国正在致力于从生产大国转变为消费大国。

David Leonhardt认为,经济增长是中国政府压倒一切的政策目标。因为经济增长可以解决就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保证政治统治。所以,为了维持经济增长,政府动用了各种手段。

他举了一些例子,我认为非常具有洞察力:

(1)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压低煤炭、石油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价格。这实质上是让中西部省份补贴沿海省份,因为当时沿海省份经济增长最快。

(2)压低储蓄利率。这样做减少了居民收益,但是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成本,为企业提供了便宜的资金,等同于居民补贴企业。

(3)压低工资。企业的利润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职工的工资增长速度。这保证企业—-尤其是那些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企业(它们对经济增长和就业贡献最大)—-获得便宜的劳动力。

(4)不允许自行组织工会。由于工人没有统一的组织,这使企业可以方便地解雇工人,同时也有助保持低工资。

(5)维持严密的户口制度。这一方面阻止劳动力向工资高的地方迁移、另一方面由于户口与福利制度挂钩,没有户口就享受不到当地的福利,这就降低了政府的福利支出,使得政府有更多的钱用于投资。

(6)社会福利严重不足。教育、失业、医疗、住房等支出,全部或大多数要由个人承担,这大大减轻政府和企业的负担。

(7)长期低估人民币汇率。低汇率使得出口商品变得更便宜,同时也压低了人民币的购买力,这相当于让外国人买得更多,让本国居民买得更少。实质上,就是本国居民补贴本国的出口企业。

===================================

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中国的出口取得了奇迹般的增长。1978-2008年,中国出口年均增长18%;2001-2008年,更是达到了年均增长25%,每三年翻一倍。出口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推动力。

但是,这些增长背后的代价是什么?它是用什么换来的?

……我们的政府、媒体、经济学家保持沉默,装作没有看见,甚至否认代价的存在。

好在未来的人们不会忘记这一切。当历史学家回顾我们这个年代,他们首先会看到底层人民忍受的苦难,然后久久地沉思,以此换来的经济增长是否值得。

另一方面,这样的增长模式再也走不下去了。以低劳动力成本为主要优势的出口经济,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中国商品要想继续畅销世界,不能再靠便宜的价格(因为已经不便宜了),而必须依靠更好的产品,依靠创新。但是,一个无法自由地思考、表达、集社的社会,真的会有创新吗?真的会有持续的经济增长吗?

产品之路

学所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哦。。由于实在对于编程实现无碍,各种巧合让我第一份工作就开始了现在的产品之路,那时候叫做策划吧。。不小心已经2年了。。做了所谓的产品经理(职责类),却感觉沉淀的东西越来越少。。花费的时间却越来越多。。自己已经是产品热中 数万从业人员中的一粒炮灰了。。

最近公司转型,有机会可以去接触一下游戏行业,想想在消费软件产业也做了一段时间了,可能各种原因都有,自己停滞了。该变动一下了。。对于我这种低调偏懒的人来说,只能依靠所谓的机会来引导自己的变化和更新,哪怕是明明知道自己该变了。。却无法去主动的变化什么。。好吧。。游戏,移动,互联网,一直是我最关注的玩意,现在算不算是重定位呢。。。而且还是回归型。。。现实永远都是残酷和骨感滴,

附上一篇产品人的闷骚文,来自纯银:

有种奇妙的感觉,在我们这个产品行业啊,你很难说自己正在做的不是一件错误的事情,能尽量确保的是,不要去做一件事后看起来很蠢的事情。否则,最后就连你唯一赚来的失败经验,用“别犯蠢”三个字也足以囊括。这多丢人。

我发现行业里有个现象就是,我激动万分地跟你说我的项目计划,你说不行,举一大堆反对理由。接着你激动万分地跟我说你的项目计划,发生同样的遭遇。到最后,可能确实是“都不行”,都是当局者迷。产品成功(甚至存活三年)的概率就是这么低。

今年已过了8个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新推出的互联网产品(非游戏或电商类)只有一款,就是知乎,此外米聊、微信与jjdd亦有赞赏之处。别的不论是全新产品,还是老产品的新功能新分支,都乏善可陈。怀抱着改变这个世界梦想的产品人,环顾四周,洗洗睡吧。未必是你们不行,可机会实在不多。一将功成万骨枯。

如果一年到头,整个国内市场上令我赞赏的互联网新产品,以及老产品的新模块,加一起,还不到10。而这一年来,上万的产品从业人员奋力折腾出了上千个大大小小的新项目。产品市场不足1%的“出头率”是不是太残酷了一点?忽然间心头茫然,不知道自己当年转型产品是对是错。希望能改变世界,结果只是炮灰。转型产品近四年,最痛苦的一点是,自己的才能和努力都沉淀不下来,到最后都发酵成了某种叫做“挫折与教训”的东西。环顾四周,整个行业的成功率不足1%,产品三年存活率不足5%,而年华易逝,我们都留下了什么?还不如我在2002年编报纸,写小说更有人生意义。

有两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1、绝大多数产品失败到底是因为团队不行,尤其带队人不行,还是该项目在该环境下本来就难以成功?
2、靠个人努力找到(创造)有可能成功的项目,这个概率有没有5%?
不论是怎样的回答,产品失败以后会像烈日下的冰激凌那样融化掉,和你的一部分生命一起,在这个世界上不留半点痕迹,像被冲洗过的马路一般干干净净。我经常跟别人说,做什么都好,重要的是人生有沉淀,或者沉淀故事与历练,或者沉淀才能与资历,哪怕是学学游泳,练练拍照都好。可我们这些做产品的人能沉淀下来什么?忽然灰心,觉得还不如当年忍受清贫,坚持写写小说更有意义。翻看10年前的小说,忍不住微笑,再回忆近4年来的产品生涯,则面如死灰。

昨天去看《海洋》,进影城遇到一家三口,小正太欢快地闹着,我们去看蓝精灵,我们去看蓝精灵。我咳嗽一声清唱:“在左腿的右边右腿的左边有一片黑森林,有一片黑森林”。这是鄙人10年前学来的民谣。

上帝!我要退货~

首先,说下标题后面会发生神马情况呢。。

上帝!我要退货~要差评!怎么货不对板!~

上帝: 亲,不要啊。。。。。

说真的。。。我自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网购店主和买主们那么亲热了。。亲来亲去的。。也不管男女,不管GAY,不管蕾丝边等等了。。

一不小心一周又要过了么?? 每天都在穿越啊。。。只不过穿越的不是朝代,也不是东非大裂谷,更不是英吉利海峡。。。而是在自己的思路中穿越,或许今天在想3年后怎么整, 明天又开始想1年前为什么要那么整。。。年少轻狂啊。。。年轻人不懂事啊。。。下次别这样啦。。。好好干吖,年轻人。。我看好你啊。。。云云。。

上帝啊。。请告诉我们在这个飘着某种花香的时代。。我们实在被考验耐性和容忍度么? 还是只要死不了就先这么着吧。。阿门。。

小子!!!你想怎么样??不想活了??。。。。 没。。。没。。。我没啊。。。。

某程序员下班,找地吃饭,看到一家饭馆,名曰:“明月三千里”,旁边还有英文缩写,华丽的写道:“MYSQL”。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如果这句话不绝对,则存在绝对,如果绝对,则相悖

人生,人,人的最终,这些都是很为奇妙的事情,越来越接近真实,越少幻想和虚幻。越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我现觉得许多不可到达的事情在于悟。是否悟透。比如以前老是觉得要想到想做的事情是多么困难的事,现在才明白当你有需要时,这些东西是多么顺其自然的事情。

有个大师说过:人的理解和知识就像一个大圆圈,你的圆圈越大,代表着你知道的越多,那么你能接触到的外面的部分越多,代表你未知的东西更多。。这是否也是一种进化的过程呢。

已经是3月了。作为沿海地区,还这么冷,确实是无法深刻理解。。

清明节假期加上请了假,终于可以有机会回一次湖北了。。好久没有回去了。不知道故乡变成什么样子了。

无籽西瓜,西瓜,无籽西瓜,习惯。。。我喜欢吃的西瓜是那种脆脆的,而不是那种粉粉的。。一说起西瓜,我最容易想起的竟然是哆啦A梦和樱桃小丸子,。。他们都喜欢一家人坐在一起开心的吃西瓜,而且动画片里面的西瓜总让我感觉很脆很舔,而且他们还很喜欢撒盐!!哈哈

毕业工作到现在,已经一年半多了。。毕业的时候原以为自己会像普通的计算机学生一样做开发类的工作,没想到机缘巧合去做了软件策划,也就是现在的产品设计人员,更没想到的是发现这不就是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么? IT,互联网,软件,但是没有了开发,但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思想,这段时间也接触到了产品经理这个职位的意义,这个就是我努力的方向了吧。

做产品的时间里:我发现,用户似乎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是么?他们连恋爱的对象都很难确定,更不知道应该如何追求。为什么Apple的产品那么性感,你明白了吗?,我现在认为许多东西并不是自然的,强制对某些人是有用的。做产品更是如此。这是我悟到的哲学之道。或者说这个是乔帮主的产品之道。。

希望我也能做出这样性感的产品,同时也希望大家都能努力,为自己想做的事情努力!

幸福就是:有事做、有期待、有努力的目标!

聊聊最近地震引起的海啸引起的福岛核泄漏引起的辐射恐慌引起的囤盐等事件

首先,没错。。标题很长。。因为这个事情确实是一个连锁连锁连锁的反应。。。

日本地震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很多。知道了很多。。明白了很多。也在反思很多。。。

简单点说吧。最近疯传碘可以抗击辐射。。然后变成了碘盐防辐射。。于是大批人去了疯狂扫购食言。。甚至都搞不清楚盐里的碘到底作用是什么。。。当然。也有说原因是海水会被污染,盐也会被污染。。。

同时,也有好多人都知道。。都有渠道,或者本身的知识知道。碘盐和防辐射根本就没什么直接的关系,反而盐和碘摄入多了。。都是会有麻烦的。。。

但是。。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那么多人的都在冷眼 讽刺,嘲笑甚至骂这些去囤盐的人。。。

从我的浅见看来,这些囤盐的人,大部分应该都是没怎么读书,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他们无外乎是因为知识的局限性,还有在没有外部可依赖的情况下,想为全家人都做好自己能做的准备吧。。为什么我们这么多的有知识有能力的人,不去宣传,不去阻止,不去劝说。。反而说风凉话呢。。还有我们的媒体。。我们的砖家。。都在干什么呢。。人家日本人民受灾了。离核电站那么近。。也没有怎么样。。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危险之前 会被通知。。。

而我们。。貌似普遍都觉得。。什么都还是靠自己吧。。但是自己懂得又不够多。。怎么办呢。。怎么办呢。。。。

好了。说了太多乱七八糟的了。。纯属个人看法。。。希望大家至少都能有盐做饭。

Godaddy最新优惠码,0.99美刀买域名

Godaddy域名再度优惠, $0.99首年. 优惠码 BOWL2010 ,支持域名.COM, .US, .MOBI, .BIZ, .NET, .ORG, .CA, .CO.UK and .IN

2010年2月8号前有效,每个godaddy用户只能使用一次哦,而且这个优惠码支持godaddy下的信用卡和支付宝购买哦!!OH YEAH。。支付宝太强大了。。

我入手了一个域名…byfeeling.com  随机想到的。。。随意了。。总算是有了一个.com的域名。。暂时还是指向youc.net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