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信任 Google

来源:http://apple4.us/2010/01/-google-1.html

GOOGLE退出中国了。。最近的传言太多了。。我们的网络自由也慢慢在流失。。回顾一下心中的巨人GOOGLE。。

GoogleCN.png

本文写作前与各种场合的很多朋友进行了讨论,恕不一一致谢。题图版权属于@junyu

一、
博尔赫斯有一部极短的小说,《沙之书》,描写了一本无始无终,有无穷多页的书。任何一页一旦翻开再合上,就再也不可能找得到,这一页仍然存在于这本书里,但是这种存在就像是一片树叶存在于树林中一样,只具有哲学上的意义而已。
上周 @virushuo 所写的那篇关于 Google 和百度的精彩评论受到了广泛的好评。那篇文章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值得转录在此:
Google 给我们的最大价值,除了信息流动加速,就是信息永存。当我写完这篇 blog,发布在我的 blog 上,按下「发布」之后的几分钟,各种蜘蛛就会蜂拥而至,把这篇文章复制若干次,存在这世界的各个角落。这文章即永存。无法被某个组织控制或删除,也无法阻止其流动。公关公司不行,某个国家政府也不行。孙云丰的言论,和百度其他员工的言论,也将和这篇文章一样,被永存,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热爱 Google 的原因。
我不能否认,这里有某种令人赞叹的庄严感。不幸的是它不总是真的。如果写这篇文章的人不是 @virushuo,一位 IT 圈中的知名业者,而是一个全然不知名的个人博客作者,这篇文章有很大可能不会得到广泛的注意,它也许仍然会被蜘蛛收录于搜索引擎,但是只会出现在第一百页之后的搜索结果之中。它也许确实会永存,但是同样地,这种存在也几乎只具有哲学上的意义罢了。
互联网构成了一部史无前例的沙之书,而搜索引擎就是它的目录。它在纷乱的网络世界中引进了秩序,换言之,也就是引进了不平等。这种不平等通常是合理的,但是只要稍加思量就会发现,这里隐藏了大量难于描述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按照赞美 Google 的观点,Google 促进了信息的自由流动,而它的竞争对手则未必如此。但是这种促进是如何发生的?有没有明确的评估标准?它的基本思想──利用 pagerank 对网页进行排名并且不加干预──是否是唯一能够促进这种流动的手段?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显然的答案。
另一方面,Google 的对立面因为对结果进行过滤而受到了普遍的指责。可是在一个信息过载的世界中,搜索和过滤其实只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侧面。我们也许可以争辩说,即使我们总需要有人帮助我们从浩瀚的网络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我们也更愿意信赖一个不受干扰的机器算法,而非由老大哥在暗中制订的晦涩的清规戒律。但是两者说到底都是不透明的黑箱,前者在道义上的优越性究竟何在呢?
因为我们相信 Google 「不作恶」。
可是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人人皆知,作为现代社会的普遍准则,一个系统的健康运转应当有赖于制度而非道德。Google 扼住的是信息时代的咽喉,而我们居然把希望仅仅寄托在它对自身价值观的自律之上,这委实构成一副蔚为奇观的场景。
正如很多人知道的那样,在 Google 撤出中国的决策过程中,其创始人 Sergey Brin 是极为重要的幕后推手,而 Brin 个人的意识形态倾向甚至包括他的东欧移民背景也在各种讨论中一再被提及。但是这似乎说明,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网络发展前景,就这样极其偶然地取决于一个个人的道德选择。如果 Brin 不是出身于东欧移民而是新英格兰富商家庭呢?很显然,这并不会改变他和 Larry Page 一道在1996 年写下那段著名的程序的历史。
二、
上周我和我的法国同事聊起 Google 声称受到某国政府间谍攻击的新闻,他耸耸肩说:「这有什么可大张旗鼓抱怨的,难道美国政府没有做过这种事情?」
我无言以对。我自己和很多人一样,有时候会本能的把某些对 Google 的质疑划归于,呃,某个和金额有关的词汇名下,但是这也许不尽然是公平的态度。就在今天,我阅读到这样一则评论:
2009 年 12 月,Google 除了照例说过一些漂亮话之外没有因为人权和网络检查的问题做任何反抗。2010 年 1 月,Google 忽然威胁说要违反中国法律,弃一亿用户、所有中国雇员和资产于不顾。
发生了什么事情?罪恶感积累得太多了?良心忽然发现了?
拜托,这是在中国。Google 所做的那些过滤其实对任何对中国的网络控制不爽的人来说都无关紧要,找几个坦克图片这种事有那么重要么?Google 不会、不应、也不可能就此把一切置于险地,仅仅因为它忽然觉得在中国做生意有点不舒服。如果它真不舒服,它早就该走人了。世界上任何公司都会说一些关于责任感和道德的漂亮话,就连烟草公司也是一样。把市场决策非要说成责任感,实在是扯淡。
这评论并非来自《环球时报》或者强国论坛,而是来自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the Googlization of Everything 一书的作者 Siva Vaidhyanathan。它虽然尖刻,但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反驳。
和很多人一样,我刚看到 Google 的声明的一刹那,心里涌起的是一阵惊讶和感叹,因为这孤注一掷的动作带有某种决绝的壮烈感,仿佛以一人敌一国一般。但是我们常常忽略的问题是,Google 已经是一家市值逼近两千亿美元的跨国公司,其政治、经济、乃至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早已远远超越很多国家和政治实体。事实上,已经有很多评论文章(例如这里和这里)直接将 Google 和中国的争端看作国家级的争端,德国《时代周报》更是用大标题打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称呼:Google 共和国。
这个「国家」是网络世界中的第一个霸权,它可以控制数据和知识的流通,影响人类的所见所闻乃至精神世界的每个方面;它握有大量个人隐私信息,并且具有无可撼动的垄断地位;它在许多场合起到的已经是近乎可以类比于公权力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它只是一家私有公司,没有任何方式可以从外部对它合法的控制力进行监督和制约。它当然也许确实会始终尽量不干预搜索排名,小心翼翼地维护互联网的自由和公正,但这只是它自己的道义承诺而已,而我们甚至想不出什么办法来验证这一点。
那我们为什么还是这么相信 Google?
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怀疑大公司,这种怀疑有时候会发展到阴谋论的程度。很多人相信跨国烟草巨头和医药公司处心积虑地牺牲世人的健康以博取利润,相信军火商操纵着国际间的合纵连横,相信几个犹太资本家在幕后控制着世界上一切台面上的政治风云。但是似乎并没有太多人会怀疑 Google 一直在悄悄干预着搜索结果的排名,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的进程乃至走向,尽管理论上它确实能够做到这一点。
在很多人眼中,Google 是个异类,它轻而易举地享受到了许多跨国商业巨头梦寐以求而不得的尊敬,仿佛与生俱来一般。
这种信任并非完全基于理性,而更多的来源于这个时代。在短短十几年间,人类的眼界被前所未有地打开,在精神层面上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地理、政治、经济、乃至种族之间的障碍,似乎一夜之间都变得无关紧要了。
而 Google 是这个时代的骄子,是我们推开的第一扇窗户,从第一天开始它就陪着我们经历和见证着这场革命,一直到今天的此刻。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我念大学三年级的某一天,隔壁寝室的一个同学闯进我们的寝室,激动地在电脑上打下这一行网址,告诉我们从这个页面可以搜出许许多多闻所未闻的信息。从那一天开始,生活的面目截然不同了。
这是我──以及很多和我类似的人──对 Google 的信任的终极来源。自始至终,它伴随着某种近乎于乌托邦般的理想:一个自由、平等、公正、开放的世界。这个世界即使在网络上也从未真正存在过,但是在 Google 的帮助下,我们曾经一度离它越来越近。
对 Google 的信任和尊敬,是我们对这个乌托邦世界的向往的一个影子。
这就是为什么我明知道在大多数非极端情况下它的搜索体验同它的竞争对手并没有本质的可分辨的差别,我也仍然在心理上将它置于更优越的位置。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从来没有被真正说服过 Google 的算法真的能够有效地促进信息的流动(事实上我怀疑它的垄断地位早晚有一天会阻碍而非帮助这种流动),却还是相信它的做法确实优于别的许多冠冕堂皇口号之下的人工手段。也许有一天,Google 一家独大的局面会被更有竞争的市场格局所取代,严格保密的核心算法也会让位于更开源更安全的新一代搜索引擎,甚至不作恶的承诺也会被它自己所打破,但是它曾经享有过的崇高地位不会消失。
也正因为如此,即使明知 Google 撤出中国的背后有太多一言难尽的考量和复杂因素,我仍然对它的做法给予敬意和惋惜。身为一个中国人,这情感既直接,又微妙而难于言表。
我们信任 Google,是因为我们愿意相信信息时代的技术革命会改变我们的命运,带来我们所企盼的进步,因为「它使一切受难的人感到温暖,觉得这世界还有希望。」
上面这最后一句话其来有自,它摘自 1943 年的一篇文章。如果有人好奇它的来源,Google 会告诉你答案。

一、
博尔赫斯有一部极短的小说,《沙之书》,描写了一本无始无终,有无穷多页的书。任何一页一旦翻开再合上,就再也不可能找得到,这一页仍然存在于这本书里,但是这种存在就像是一片树叶存在于树林中一样,只具有哲学上的意义而已。
上周 @virushuo 所写的那篇关于 Google 和百度的精彩评论受到了广泛的好评。那篇文章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值得转录在此:
Google 给我们的最大价值,除了信息流动加速,就是信息永存。当我写完这篇 blog,发布在我的 blog 上,按下「发布」之后的几分钟,各种蜘蛛就会蜂拥而至,把这篇文章复制若干次,存在这世界的各个角落。这文章即永存。无法被某个组织控制或删除,也无法阻止其流动。公关公司不行,某个国家政府也不行。孙云丰的言论,和百度其他员工的言论,也将和这篇文章一样,被永存,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热爱 Google 的原因。
我不能否认,这里有某种令人赞叹的庄严感。不幸的是它不总是真的。如果写这篇文章的人不是 @virushuo,一位 IT 圈中的知名业者,而是一个全然不知名的个人博客作者,这篇文章有很大可能不会得到广泛的注意,它也许仍然会被蜘蛛收录于搜索引擎,但是只会出现在第一百页之后的搜索结果之中。它也许确实会永存,但是同样地,这种存在也几乎只具有哲学上的意义罢了。
互联网构成了一部史无前例的沙之书,而搜索引擎就是它的目录。它在纷乱的网络世界中引进了秩序,换言之,也就是引进了不平等。这种不平等通常是合理的,但是只要稍加思量就会发现,这里隐藏了大量难于描述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按照赞美 Google 的观点,Google 促进了信息的自由流动,而它的竞争对手则未必如此。但是这种促进是如何发生的?有没有明确的评估标准?它的基本思想──利用 pagerank 对网页进行排名并且不加干预──是否是唯一能够促进这种流动的手段?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显然的答案。
另一方面,Google 的对立面因为对结果进行过滤而受到了普遍的指责。可是在一个信息过载的世界中,搜索和过滤其实只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侧面。我们也许可以争辩说,即使我们总需要有人帮助我们从浩瀚的网络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我们也更愿意信赖一个不受干扰的机器算法,而非由老大哥在暗中制订的晦涩的清规戒律。但是两者说到底都是不透明的黑箱,前者在道义上的优越性究竟何在呢?
因为我们相信 Google 「不作恶」。
可是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人人皆知,作为现代社会的普遍准则,一个系统的健康运转应当有赖于制度而非道德。Google 扼住的是信息时代的咽喉,而我们居然把希望仅仅寄托在它对自身价值观的自律之上,这委实构成一副蔚为奇观的场景。
正如很多人知道的那样,在 Google 撤出中国的决策过程中,其创始人 Sergey Brin 是极为重要的幕后推手,而 Brin 个人的意识形态倾向甚至包括他的东欧移民背景也在各种讨论中一再被提及。但是这似乎说明,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网络发展前景,就这样极其偶然地取决于一个个人的道德选择。如果 Brin 不是出身于东欧移民而是新英格兰富商家庭呢?很显然,这并不会改变他和 Larry Page 一道在1996 年写下那段著名的程序的历史。
二、
上周我和我的法国同事聊起 Google 声称受到某国政府间谍攻击的新闻,他耸耸肩说:「这有什么可大张旗鼓抱怨的,难道美国政府没有做过这种事情?」
我无言以对。我自己和很多人一样,有时候会本能的把某些对 Google 的质疑划归于,呃,某个和金额有关的词汇名下,但是这也许不尽然是公平的态度。就在今天,我阅读到这样一则评论:
2009 年 12 月,Google 除了照例说过一些漂亮话之外没有因为人权和网络检查的问题做任何反抗。2010 年 1 月,Google 忽然威胁说要违反中国法律,弃一亿用户、所有中国雇员和资产于不顾。
发生了什么事情?罪恶感积累得太多了?良心忽然发现了?
拜托,这是在中国。Google 所做的那些过滤其实对任何对中国的网络控制不爽的人来说都无关紧要,找几个坦克图片这种事有那么重要么?Google 不会、不应、也不可能就此把一切置于险地,仅仅因为它忽然觉得在中国做生意有点不舒服。如果它真不舒服,它早就该走人了。世界上任何公司都会说一些关于责任感和道德的漂亮话,就连烟草公司也是一样。把市场决策非要说成责任感,实在是扯淡。
这评论并非来自《环球时报》或者强国论坛,而是来自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the Googlization of Everything 一书的作者 Siva Vaidhyanathan。它虽然尖刻,但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反驳。
和很多人一样,我刚看到 Google 的声明的一刹那,心里涌起的是一阵惊讶和感叹,因为这孤注一掷的动作带有某种决绝的壮烈感,仿佛以一人敌一国一般。但是我们常常忽略的问题是,Google 已经是一家市值逼近两千亿美元的跨国公司,其政治、经济、乃至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早已远远超越很多国家和政治实体。事实上,已经有很多评论文章(例如这里和这里)直接将 Google 和中国的争端看作国家级的争端,德国《时代周报》更是用大标题打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称呼:Google 共和国。
这个「国家」是网络世界中的第一个霸权,它可以控制数据和知识的流通,影响人类的所见所闻乃至精神世界的每个方面;它握有大量个人隐私信息,并且具有无可撼动的垄断地位;它在许多场合起到的已经是近乎可以类比于公权力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它只是一家私有公司,没有任何方式可以从外部对它合法的控制力进行监督和制约。它当然也许确实会始终尽量不干预搜索排名,小心翼翼地维护互联网的自由和公正,但这只是它自己的道义承诺而已,而我们甚至想不出什么办法来验证这一点。
那我们为什么还是这么相信 Google?
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怀疑大公司,这种怀疑有时候会发展到阴谋论的程度。很多人相信跨国烟草巨头和医药公司处心积虑地牺牲世人的健康以博取利润,相信军火商操纵着国际间的合纵连横,相信几个犹太资本家在幕后控制着世界上一切台面上的政治风云。但是似乎并没有太多人会怀疑 Google 一直在悄悄干预着搜索结果的排名,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的进程乃至走向,尽管理论上它确实能够做到这一点。
在很多人眼中,Google 是个异类,它轻而易举地享受到了许多跨国商业巨头梦寐以求而不得的尊敬,仿佛与生俱来一般。
这种信任并非完全基于理性,而更多的来源于这个时代。在短短十几年间,人类的眼界被前所未有地打开,在精神层面上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地理、政治、经济、乃至种族之间的障碍,似乎一夜之间都变得无关紧要了。
而 Google 是这个时代的骄子,是我们推开的第一扇窗户,从第一天开始它就陪着我们经历和见证着这场革命,一直到今天的此刻。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我念大学三年级的某一天,隔壁寝室的一个同学闯进我们的寝室,激动地在电脑上打下这一行网址,告诉我们从这个页面可以搜出许许多多闻所未闻的信息。从那一天开始,生活的面目截然不同了。
这是我──以及很多和我类似的人──对 Google 的信任的终极来源。自始至终,它伴随着某种近乎于乌托邦般的理想:一个自由、平等、公正、开放的世界。这个世界即使在网络上也从未真正存在过,但是在 Google 的帮助下,我们曾经一度离它越来越近。
对 Google 的信任和尊敬,是我们对这个乌托邦世界的向往的一个影子。
这就是为什么我明知道在大多数非极端情况下它的搜索体验同它的竞争对手并没有本质的可分辨的差别,我也仍然在心理上将它置于更优越的位置。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从来没有被真正说服过 Google 的算法真的能够有效地促进信息的流动(事实上我怀疑它的垄断地位早晚有一天会阻碍而非帮助这种流动),却还是相信它的做法确实优于别的许多冠冕堂皇口号之下的人工手段。也许有一天,Google 一家独大的局面会被更有竞争的市场格局所取代,严格保密的核心算法也会让位于更开源更安全的新一代搜索引擎,甚至不作恶的承诺也会被它自己所打破,但是它曾经享有过的崇高地位不会消失。
也正因为如此,即使明知 Google 撤出中国的背后有太多一言难尽的考量和复杂因素,我仍然对它的做法给予敬意和惋惜。身为一个中国人,这情感既直接,又微妙而难于言表。
我们信任 Google,是因为我们愿意相信信息时代的技术革命会改变我们的命运,带来我们所企盼的进步,因为「它使一切受难的人感到温暖,觉得这世界还有希望。」
上面这最后一句话其来有自,它摘自 1943 年的一篇文章。如果有人好奇它的来源,Google 会告诉你答案。

普遍上网行为分析[浏览、收集、分享和创造以及联系]

http://bicespring.blogbus.com/logs/3398010.html

上网干什么?通常有以下几种回答:1,看新闻,看电影和下载歌曲;2,查资料;3,写Blog,上传相片和整理图片;4,聊天,泡论坛;5,在线K歌和玩游戏……内容我想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那么隐藏在这些用户活动和行为背后的基本模式是什么呢? 用四个词语概括,我认为,是浏览、收集、分享和创造以及联系。它们可以看作是互连网用户需求的四个阶段。

上网干什么
上网干什么?浏览、收集、分享和创造以及联系

浏览:绝大多数用户的活动开始于这一阶段。特别是对于刚接触互连网(或者说刚学会上网)的人来说,他们对信息只是被动地接收,上网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就和看电视一样,点一个连接看一个网页,甚至点到哪里算哪里,打开了N个窗口都不知道关闭。他们与计算机网页之间的交互仅仅是单击链接,然后阅读它们。此时,用户只是被动的获取信息。

收集: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用户开始对互连网产生兴趣,他们不但需要阅读而且希望将它们收藏起来,于是他们主动去探索如何使用系统中的一些功能以帮助他们达成这一目标,并且他们愿意去学习如何操作。搜索和聚合信息是用户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

分享和创造:得到了信息,用户自然希望将它表达出来。表达的手段有两种,一种是分享,而另一种则是创造。一般用户直接分享他的发现,比如转载和链接他人的文章;善于思考和总结的用户则附加自己的观点,通过Blog的形式表达出来;而那些具有创造力的用户,则在思考和总结之后,形成新的观点和计划,以自己的语言表述并分享、传达给他人。

联系:联系其实是对上述模式的整合。当用户表达、分享完信息之后,他自然需要看到其他人的回应,回应的方式可以是浏览、收集,同样也可以是分享和创造,比如一篇文章被点击/浏览的次数,被收藏的次数,被引用的次数,被评论的次数等等,这实际上就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循环,一个用户分享的结束正是另一个用户浏览和收集的开始,所有有关用户回答问题、参与对话(如聊天)和活动的行为都可以归结为联系。

用户体验的价值图示[分享]

来源:http://bicespring.blogbus.com/logs/3447638.html

一位大虾写出的人们上网都在干什么?对于IT从业者应该是必须要了解的东西了。。就相当于你是一个商人,你就要明白,你的客户需要些什么。或者平时都做些什么,你就可以在这些信息之中挖掘出他们的需求,以便于更好的设计出他们喜欢的产品,或者说。。你也可以依据这些来开发出新的产品需求。。。总之。。信息之本。。

前两天把那幅图翻译了一下交给白鸦,感觉还是不太完美,一直想再改下,后来看到的一些图都美化得相当不错,不过翻译上还是有些小问题,这里就此做一些补充,希望能够和大家探讨,并在某些地方达成共识。

这里要说明的是,如果纯粹按英文字面意思去翻译,可能就会脱离它的本意或者中文表达得很拗口,因此我们要结合上下文和中文的句法习惯来翻译,便于别人理解,另一方面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不要改变单词在图中的位置。

浅显的、大家都理解的地方就不说了,主要说下几个可能会有争议的地方:

https://www.youc.net/wp-content/uploads/auto_save_image/2010/01/125310Pzc.jpg

1,include meeting 如果你直译的话就是“包含会议”,这在上下文是讲不通的,meeting这里不是名词而是动名词,做状语表示“符合”、“满足”或“达到”,在图中,它的箭头是由“Expectations(期望)”指向“Goals(目标)”,而前面有箭头从“User”指向“Expectations”, 因此完整地翻译就是:用户有确定的期望,而这些期望又包含了那些能够满足用户的目标。换句话说,用户目标是他期望的一部分;

2,Expectations frame his or her User Experience. 这个句子很多人照字面意思翻译成了“期望框架/制订(定)了他或她的用户体验”,从中文句子结构来看,这很难叫人理解:“期望”是个抽象名词,它怎么去“框架”或“制订(定)”某人的“用户体验”?完全不符和汉语的主谓宾构句原则;此外,从概念上看也是不符合逻辑的,用户的体验是能够被他的期望“框架/制定”出来的吗?那么是不是作者弄错了?显然更不是。出现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我们没有很好地理解什么是“用户体验”,什么是“期望”(这个问题以后我会写篇文章说明),另一个方面是我们没有根据图中的上下文揣摩它的含义。Frame这里作动词更确却的表达是“制订(定)”“设计”而不是“框架”,此处引申为“使…符合”,因此我把它翻译为“使他或她的用户体验符合(他或她的)期望”,如果我们非得把“期望”放在前面,则可翻译为“为(用户的)期望制订(定)/设计适合他或她的用户体验”

3,When met,ensure a 这个地方也要结合上下文理解,作者在这里省略了主语,实际上就是指上面所讲的Expectations和User Experience;“When met,ensure a”——met在这里不仅是“相遇、接触、汇集”,而且有可能会产生“冲突”,所以作者才会把体验分为“Positive Experience(积极、正面的体验)”和“Negative Experience(消极的、负面的体验)”,因此,这里我把它翻译为“当两者(期望和用户体验)相汇时,要确保一种(积极的体验)”,反过来说就是,当两者相汇时,要避免它们之间发生冲突,导致用户产生消极的体验;

4,Prior Experience(with you or a competitor)“先前的体验”这里指的是用户在使用你现在的产品之前,在你或某个竞争者那里获得的体验,这些体验构成了他期望的一部分;

5,Perceived Credibility 直译的话是“可以被感觉到的可靠性和确实性”,简单说就是“信誉”(之前我把它翻译为“荣誉感”,也是错了);

6,Profit-ability 是“获取利润的能力”或者说“盈利能力”;

7,Intent to Return 直译是“打算返回”,在这里的意思是“回访意愿(图)”,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就是用户的体验(积极的或者消极的)会影响到用户是否愿意再次光顾你的网站,从企业的角度说,就是网站等产品是否能够“黏住”用户,因此也叫“黏度”;

8,Positively Influence和Negative Influence直译就是“积极/正面影响”和“消极/负面影响”,但根据上下文,更通俗也更好的译法是“有利于”和“不利于”。

把翻译后的图再整理了一下(如下图),需要的可以单击这里下载

https://www.youc.net/wp-content/uploads/auto_save_image/2010/01/125310wcx.jpg

注意:英文原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何用Google App Engine搭建自己的Twitter API Proxy

来源:http://www.williamlong.info/archives/1956.html

twitter 最近越来越火了.可是直接上又麻烦。。客户端很好用。。可惜又和谐了。。于是需要API代理了。。下面分享一下用GAE搭建的方法。我自己搭建了一个,有需要的同学可以使用[youc520.appspot.com], 具体使用方法见下文中…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Google App Engine搭建基于Python 2.5的BirdNest环境,建好的BirdNest可以在TwitterFox或twhirl中使用。

环境准备:Google App Engine

先要注册Google App Engine,注册地址 http://appengine.google.com/ ,然后建立一个application,目前第一次使用需要验证用户手机,输入手机号码就收验证码即可,之后,就可以用yourid.appspot.com来访问你的app应用。

此外,还需要下载安装Google APP Engine的开发环境,注意Python的版本,需要是2.5系列的,不能使用2.6或更高的版本,否则运行会出错。

Google App Engine SDK 下载地址 http://code.google.com/intl/zh-CN/appengine/downloads.html

Python 2.5.4 下载地址 http://www.python.org/download/releases/2.5.4/

关于Google App Engine的详细使用说明请参见这个地址,这里我就不再累赘。

环境准备:BirdNest

下载birdnest要注意是下载分支branches/gae,别下载主干trunk,否则更新到GAE上也不能用,会报错。可以使用一个SVN工具下载。例如TortoiseSVN等。将其放到一个目录中,进入目录,编辑app.yaml文件,将第一行的application里的参数修改为自己的应用名。

发布应用到GAE

准备好了上面的一切后,就可以发布这个应用到自己的Appspot上了,执行 appcfg.py update 目录名,中间会要求输入Gmail的用户名和密码,之后就可以使用了。你创建的API地址应该是yourid.appspot.com/api/ 。

使用BirdNest

在twhirl里的使用方法是,打开账号管理Accounts manager,选择laconi.ca账户类型,输入:[你的twitter帐号名]@yourid.appspot.com,密码为Twitter密码,即可使用。

在twitterfox里的使用方法是,打开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MozillaFirefoxProfiles 随机信息 .defaultextensionstwitternotifier@naan.netcomponents目录,编辑nsTwitterFox.js文件,找不到的话直接在Documents and Settings中搜索nsTwitterFox.js文件,编辑该文件的38行,将其修改为 var TWITTER_API_URL = http://yourid.appspot.com/api/ 即可。

什么是web3.0[转]

1 什么是WEB2.0
定义:所谓的2.0是互联网应用理念上和架构上的升级,而不是简单的某种技术的创新或者某种应用
Ajax、blog、rss、wiki,这些是web2.0?Ajax只是一种一直以来都存在的javascript应用,blog只不过是个人主页的一种改进,rss只不过是xml中一种格式。
所以关键的不再与技术,而在于理念。理念上,Ajax推崇异步web应用;blog推崇一个人为中心的内容管理;rss将分散的个人内容有效的聚集到一起。
web2.0期间出现的应用,虽然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在里面,但那不是主要因素,你没法从技术上解释web2.0,blog远不如bbs系统的技术成熟和复杂,但是理念更前卫。
我曾经一向讨厌web2.0的叫法,主要是被一些人瞎忽悠搞得很烦。但是不得不承认,web2.0确实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命名。所以今天也借着这种叫法来说事,就叫web3.0吧。

2.2 什么是web3.0
其实说到这里,很多人应该已经看出来,没有什么所谓的2.0、3.0,因为你没法准确的界定他是什么样的应用,也没法界定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结束,它只是互联网本身发展的一种趋势。
我要说的3.0,是我目前所能想象的未来互联网应用的框架。
a、网站内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信息进行交互和倒腾,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信息进行整合使用;
b、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的网站上使用;
c、完全基于Web,用浏览器即可实现复杂的系统程序才具有的功能
可以说Web3.0是三广+三跨(广域的 广语的 广博的 跨区域 跨语种 跨行业)
现实中的每一个行业都是在不断的细分和完善中发展的,比如建筑业、金融业,都已经有比较清晰的
划分并且仍在细化,这是几百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而互联网才不过发展了不过短短十几年,对于一个可以涵盖几乎所有传统行业的领域来说,现在的互
联网应用细分程度还远远不够。就如软件工程里面说的,软件开发的标准和规范还十分简单,开发方法和模块的重用程度远远不够。
互联网也是如此,各种应用的细分、完整性和重用程度远远不够。
所以我认为,未来互联网应用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向着更加细分、更加专业、更加兼容的方向发展,内
容管理将有专业的内容管理提供商,comments将有专业的
comments服务商;插件将有类似于rss的统一标准,而且也会出现像feedburner、google
reader这样的widget托管平台和订阅平台。
blog,将演变为个人中心,个人中心中的所有内容只有一个域名和一个页面,剩下的所有的服务都由专业服务商提供,用户只需将需要的应用以widget的方式添加到自己的页面上,就可以享用各种各样完善的服务。
但也不会是像google ig、netvibes这样的集中型个人主页,因为他们没有个性,灵活性也不够。也不会是sohu这样的blog平台,因为各种服务都不是一家公司提供的,bsp可能回归到最原始的个人主页服务,提供一个二级域名和一个静态空间。
那么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帐号由谁提供呢?OpenID肯定会成为web3.0的中坚力量,将各个平台有机的连接起来,是你无论走到哪,都用同一个帐号,内容处处关联。
而id
服务本身是需要跟信用挂钩的,这是虚拟和现实之间必须建立的桥梁,现有的社区中信用服务都是依靠某种技术手段建立,都很费劲,而且无法跟现实中的人和信用
建立起完整有效的关联,我们不难想到,直接掌握最可靠信用的是银行,所以未来提供OpenID或者互联网身份服务将是银行建立的一种服务,很可能成为银行
的某种业务。
在这种模式下,互联网服务已经跟传统的服务行业一样,提供专业服务,收费,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也将随之改变。
2.3 Web3.0的特征分析
作为Web2.0的替代物,Web3.0仍然是建立在Web2.0的基础之上,并且实现了更加
“智能化的人与人和人与机器的交流”功能的互联网模式。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互联网研究,本文从广播电视媒体网络化角度出发,归纳总结了Web3.0四个方
面的主要特征,具体如下。
(1)微内容(Widget)的自由整合与有效聚合。
Web3.0将应用Mashup技术对用户生成的内容信息进行整合,使得内容信息的特征性更加
明显,便于检索。将精确地阐明信息内容特征的标签进行整合,提高信息描述的精确度,从而便于互联网用户的搜索与整理。同时,对于UGC的筛选性过滤也将成
为Web3.0不同于Web2.0的主要特征之一。对于互联网用户的发布权限经过长期的认证,对其发布的信息做不同可信度的分离,可信度高的信息将会被推
到互联网信息检索的首项,同时提供信息的互联网用户的可信度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最后聚合技术的应用将在Web3.0模式下发挥更大的作用,TAG/ONTO/RSS基础聚合
设施,渐进式语义网的发展也将为Web3.0构建完备的内容聚合与应用聚合平台。将传统意义的聚合技术和挖掘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个性化、搜索反应迅
速、准确的“Web挖掘个性化搜索引擎”。
(2)适合多种终端平台,实现信息服务的普适性。
Web3.0的网络模式将实现不同终端的兼容,从PC互联网到WAP手机,PDA,机顶盒,专用终端,不只应用在互联网这一单一终端上。
现有的Web2.0只能通过PC终端应用在互联网这一单一的平台上,面临现在层出不穷的新的移动终端的开发与应用都需要新的技术层面和理念层面的支持。而Web3.0将打破这一僵局,使得各种终端的用户群体都可以享受到在互联网上冲浪的便捷。
实现融合网络的普适化、公用显示装置与个人智能终端的通用,同时加入E-RAD的应用与研发,使得嵌入式技术在Web3.0模式下发挥更大的效力。
(3)良好的人性化用户体验、以及基础性的个性化配置。
Web3.0同样以人为本,将用户的偏好作为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Web3.0在对于UGC筛
选性的过滤的基础上同时引入偏好信息处理与个性化引擎技术,对用户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既寻找可信度高的UGC发布源,同时对互联网用户的搜索习惯进行整
理、挖掘,得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帮助互联网用户快速、准确地搜索到自己想要感兴趣的信息内容,避免了大量信息带来的搜索疲劳。
个性化搜索引擎以有效的用户偏好信息处理为基础,对用户进行的各种操作以及用户提出的各种要求
为依据,来分析用户的偏好。通过偏好系统得出的结论再归类到一起,在某一内容主题(如体育方面)形成一种内容,搜索的聚合,推送,达到更好的满足用户搜
索,观看的需要。将这一技术引入广播电视中来,将会给传统电视带来巨大的影响。对于数字机顶盒的应用,IPTV、WebTV的推广提供了更好的聚合推送业
务。
个性化引擎的建立是一偏好系统为基础,偏好系统的建立要全面而且与内容聚合相联系。有了一定的偏好分析,才能建立起完善的个性化引擎。
(4)有效和有序的数字新技术。
Web3.0将建立可信的SNS(社会网络服务系统),可管理的VoIP与IM,可控的Blog/Vlog/Wiki,实现数字通信与信息处理、网络与计算、媒体内容与业务智能、传播与管理、艺术与人文的有序有效结合和融会贯通。
Web2.0模式下的SNS¬——网络社交平台,只是简单地将人与人通过互联
网这一平台连接起来。通过互联网注册在SNS的平台上结交朋友这一途径,并不能确保注册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不是每一次交际圈的扩展都会带来相应的利
益需求,这一过程进行下去的结果将会导致本身信息的外泄和零乱、不可靠信息的泛滥,颠覆了人们想利用互联网来扩展人际交往的初衷。这一问题在Web3.0
模式下,将通过对用户的真实信息的核查与认证这一方式来解决。高可信度的信息发布源为以后交际圈的扩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与此同时,人们在交际的同时,也
可以更迅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并且可以完全信任这些可信度高的用户提供的信息,利用这些进一步扩展对自己的有利的交际圈。
Web3.0模式下可管理的VoIP与IM,同样为互联网用户的使用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方
式。可信度越高、信用度越好的用户发布的信息将会被自动置顶,既提高了信息源发布者的可信度,同时使得这些有用、真实的信息更快地出现在用户的面前,发挥
信息的最大效力,提高了信息的使用率、降低了信息查找的时间损耗。
Web3.0模式下可控的Blog/Vlog/Wiki,同样也是为了提高消息的利用率与查找
信息的便捷度而生的。这些原本在Web2.0模式下允许用户随意发布的Blog/Vlog/Wiki会使得网络上堆积大量杂乱无章的信息,为用户的搜索带
来了极大的不便。由此,Web3.0提出了“可控”这一概念,使得信息的发布与使用连接起来,如果想搜索高可信度的信息,可以点击可信度高的用户撰写的
Blog/Vlog/Wiki,实现可信内容与用户访问的对接。

web3.0_百度百科

 

FROM http://news.web20share.com/post/2865.html

[佳软推荐]教育网和公网的免费双向代理 – 搜狗浏览器

浏览器(外壳)市场一直竞争激烈,谁都想从中分得一份。我自己一直用着FF。。自从用上了就不想换了。。不过其他的浏览器我还是有试用的习惯。。所以。。。。

前段时间Google的加入使得更加风云变幻,国内公司也纷纷创新,从不卡不假死一直到双核浏览器,花样很多。

搜狗浏览器最近放出了一个新版本:1.2beta,在以前的教育网访问公网加速下增加了反方向的加速,即公网访问教育网加速。

软件生活 AppLife.Net

我试用之后觉得十分强大,这就是一个贯穿教育网和公网的双向高速免费代理啊!

 

搜狗浏览器其实还有很多特色的,比如不卡不死不崩溃和网页视频独立播放等功能,不过本文主要介绍加速这个功能。

安装好后,默认情况下教育网加速功能不启动的,你可以点右下角第一个图标启动。

软件生活 AppLife.Net

然后会自动检测网络环境:

软件生活 AppLife.Net

最后根据你的网络的不同,可能出现两种结果。

我们先看看教育网环境下,会出现这样的提示:

软件生活 AppLife.Net

这时我们已经挂上了这个代理,随便访问一下公网或者国外站点,速度是不是飞快?

我们来看看IP信息吧,很明显:

软件生活 AppLife.Net

我这里的教育网不是纯的,大概加了几百M的电信带宽吧。我感觉最明显就是访问国外的速度,真的快了很多……

 

再来看看新版增加的反向加速,也就是公网访问教育网的加速功能:

软件生活 AppLife.Net

这个看起来似乎用处不大,毕竟要访问教育网的情况不多。其实未必,教育网有很多很多优秀的资源,大多数情况都是限制公网访问的。

举个例子吧,在公网用别的浏览器或关闭加速功能访问http://iptv.tsinghua.edu.cn/清华大学的IPTV平台:

软件生活 AppLife.Net

被限制了。我们启动加速功能,也就是挂上代理,再来看看:

软件生活 AppLife.Net

这个IP很明显不是我的,那是谁的呢?

软件生活 AppLife.Net

不用多解释,很强大吧!

再配合搜狗的视频播放器一起用:

软件生活 AppLife.Net

就是无需插件且不卡的在线直播!我决定本周不等下载了,直接看越狱»直播……

不过大家最好低调使用,别给搜狗或者清华封掉了。喔,我好像跑题了:)

 

搜狐目前承诺教育网加速功能是持续提供和永久免费,不过企业说的话听听就好,希望算数吧。

这个功能是我很看好的,如果能稳定下去,基本上可以秒杀很多教育网加速器(VPN)了。当然,不要越来越慢就好了。

最后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从中国到美国,而是从电信到网通”。我再补充一句:“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只是从电信到网通,还有教育网到公网”。多么有中国特色啊……

 

下载(2M+):官方下载 | 来自软件生活 | 官方网站

 

FROM http://applife.net/2009/04/sogou-explorer/

【WEB资源分享】史上最强劲的Web设计资源集合

一组 Web 设计资源大全,包括字体,CSS 资源,Logo 设计资源,图标,设计启发,教程,Photoshop 素材下载,以及 WordPress 资源。每个类别又包含数十套该类别下的具体资源,可能是有关 Web 设计的终极资源了。强烈推荐!

字体

Typography Resources

60 套公司用设计字体 [Smashing Magazine]

20 套免费手写字体与资源 [Fuel Your Creativity]

50 套专业Web设计与印刷用字体 [Noupe]

15 套漂亮的高质量免费字体 [Smashing Magazine]

21 套来自 DeviantArt 的艺术字体 [Designflavr]

设计专业人士使用的7套最佳字体 [Just Creative Design]

45 套符合现代设计趋势的免费漂亮字体 [Six Revisions]

CSS

CSS Resources

50 个强大的 CSS 实用工具 [Smashing Magazine]

30 套 CSS 小炒资料 [All Web Design Resources]

CSS 编辑器评测 [Smashing Magazine]

CSS 高手的 10 个原则 [NETTUTS]

2008 最佳 CSS 设计中文) [Web Designer Wall]

40 个 CSS 生成器 [All Web Design Resources]

重置你的CSS [Six Revisions]

实现干净代码的12条定律中文) [Smashing Magazine]

Logo 设计

Logo Design Resources

81 个最佳 Logo 设计资源 [Logo Design Love]

最佳Logo设计资源 [Just Creative Design]

105 个Logo设计资源 [Elite By Design]

35 个令人目眩的黑白 Logo [Siah Design]

50 套能够带来启发的 Logo [Fuel Your Creativity]

2008 年 33 个不俗的 Logo 重设计 [Smashing Apps]

30 个精彩的矢量 Logo 设计 [VECTORTUTS]

10 个成功的 Logo 设计 [Logo Design Love]

图标

Icons

2008年50套最漂亮的图标 [Noupe]

40 套漂亮的免费图标 [Six Revisions]

22 套全新高品质免费图标 [Elite By Design]

40 套超漂亮的图标 [Noupe]

设计启发

Inspiration Resources

50 个漂亮的博客设计 [Smashing Magazine]

40 个有创意的按钮 [PSDTUTS]

60 个非常 Cool 非常有创意的 404 页面 [Hongkiat]

30 个漂亮的 Web 设计例子 [Six Revisions]

2008年40个具有启发性的 Web 设计 [CrazyLeaf Design Blog]

50 个漂亮的导航菜单 [Vandelay Website Design]

Web 设计中的57个矢量字符 [CSSLeak]

50 个漂亮的,有创意的展示类站点设计 [Smashing Magazine]

40 个漂亮的暗色系 CSS 设计 [Toxel]

40 个漂亮的手画 Web 设计 [CSSBuilt]

79 个精彩的专辑封面 [Inspiredology]

40 套有创意的名片设计 [Toxel]

纹理与图样设计展示 [Smashing Magazine]

54 幅令人灵魂出窍的数字画 [PSDTUTS]

50 个出色的博客页脚设计 [Hongkiat]

24 个漂亮的,有创意的网站 Header 设计 [Toxel]

富有灵感的 PDF 杂志设计 [Smashing Magazine]

教程

Tutorials

41 个最好的 Photoshop 效果教程 [Hongkiat]

30 个漂亮的 Photoshop 文字效果教程 [Six Revisions]

70 个 Photoshop 美容教程 [Smashing Magazine]

50 个很棒的 Photoshop 教程 [PSDTUTS]

30 个 Fireworks 教程 [Arbent]

Adobe Fireworks 教程与下载 [Smashing Magazine]

40 个 Wacom 数字画板教程 [DesignM.ag]

50 个出色的 AJAX 教程 [Smashing Magazine]

50 个富有创意的 Photoshop 文字效果教程 [PSDTUTS]

23 个不可思议的 Photoshop 教程 [Elite By Design]

Adobe Illustrator 教程 [Smashing Magazine]

Photoshop 资源下载

Photoshop Downloads

Photoshop Custom Shapes 集 [Smashing Magazine]

20 个 Photoshop 印刷作品与画笔资源 [PSDTUTS]

75 个超高分辨率 Photoshop 画笔 [Elite By Design]

50 个不可或缺的 Photoshop 画笔 [Smashing Magazine]

200 套 Photoshop 画笔 [You the Designer]

50 套免费的 Photoshop Pattern [Emma Alvarez]

55 套免费的画笔与矢量图 [Web Resources Depot]

40 套 Photoshop 万圣节主题画笔 [PSDFan]

WordPress

WordPress Resources

100 出色的 WordPress 免费主题 [Smashing Magazine]

30 个最实用的 WordPress 技巧 [Hongkiat]

45 套免费的 WordPress 网格布局主题 [WPZOOM]

45 套必须要看到 WordPress 主题 [Noupe]

20 套 WordPress 公司网站主题 [Blogsessive]

24 套高质量免费 WordPress 主题 [Toxel]

21 套令人耳目一新的免费Wordpress主题 [Smashing Apps]

50 套漂亮的免费 WordPress 主题 [Six Revisions]

10 个寻找免费 WordPress 主题的地方 [UPrinting]

50 个最好的 WordPress 主题 [CrazyLeaf Design Blog]

10 个 WordPress 实用 RSS 技巧 [Smashing Magazine]

45 个出色的免费 WordPress 主题 [DzineBlog]

 

FROM  http://www.zwbeta.cn/article.asp?id=392

Turn Your Name Into a Face-把你的名字转换成一个专属头像

face-01face-02

face-03face-04

 在电脑玩物里看到这个很有趣的小工具..大家一起去玩玩吧..看看自己的头像是什么样子的??

Turn Your Name Into a Face」是一個很有趣的網站,雖然惡搞成份居多,但如果硬要說它的設計動機,大概是因為現在很多網站服務註冊時,除了要你輸入一個代號或暱稱外,也會要你上傳一個個人頭像(avatar),不過並非每個人都想要在網路上放自己的照片,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花時間去設計自己的專屬頭像,這時候「Turn Your Name Into Face」就可以讓你只要輸入自己的名字 ,就依據專屬代號來幫你製作出一個獨一無二的專屬頭像

Turn Your Name Into a Face」看起來好像很不認真,不過仔細玩玩看,會發現輸入不同的中英文名字真的可以給你不同的頭像,而且輸入同樣的名稱後,給你的頭像永遠都是一樣的。所以在「DownloadSquad」裡面就提到或許這個服務可以發展成部落格或社群外掛,讓使用者只需要輸入相同暱稱,就能在留言使用相同的代表圖像,省去訪客的麻煩,也有助於交流時的識別。

face-05如果這個小網站玩膩後,別忘了點選網頁右上角的「elsewhere」,會進入一個很有趣的線上塗鴉工具,讓你透過畫面中的動態塗鴉軌跡球,製作出顏色層疊、線條交錯的抽象藝術,覺得自己的作品不錯的話,還可以下載收藏喔!

 

 

 

 

palabea —— 学习语言的天堂

      很激动的发现 palabea 是个非常有趣的网站,palabea 的成立目的写的很明确“palabea as an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onnects people who share the same interest in learning languages and discovering different cultures.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can communicate via audio chat, video chat and text messages to practice foreign languages, to support others and of course to develop friendships around the world.”

      所以,在 palabea 你能找到很多语种的学习者。如果你想学外语,一定不能错过这里。

      palabea 的特色主要有:

      一,你可以分享你学习语言的资料、经验、视频、音频,也可以去听去看别人提供的这些资料。

      二,你可以成了一个教室,用来集合学习相同语言的人来一起学习,分享资料。

      三,你可以通过网站自带的即时通讯工具,与你的好友进行文字、语音甚至视频聊天交流。

      ……

      好玩的地方很多,只不过palabea成立的时间并不是很久,所以人气还有待提高,乘早去占个座位,偷窥一下异国风情的帅哥美女也是不错的嘛

     点击进入:palabea

 

网站首页截图:

      

登录以后的页面截图

 

 

FROM http://hi.baidu.com/languiya/blog/item/67da4dec90fe87d52f2e2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