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不会消逝

RSS( 简易信息聚合)是一种消息来源格式规范,用以聚合经常发布更新数据的网站,例如博客文章、新闻、音频或视频的网摘。RSS 文件(或称做摘要、网络摘要、或频更新,提供到频道)包含全文或是节录的文字,再加上发布者所订阅之网摘数据和授权的元数据。[1]

维基百科 (2019-02-28). RSS.

RSS 的第一个版本为 RDF Site Summary,在 1999 年三月由美国网景公司的 Guha 为了用在 My.Netscape.Com 门户网站而开发。这个版本开始以 RSS0.9 为名。[2] 随后,被称为互联网之子的「亚伦・斯沃茨」参与了 RSS 1.0 标准的制定。最新的版本是 2.0,于 2009 年由 RSS Advisory Board 发布。目前支持较多的也是 1.0 和 2.0 这两个版本。

RSS

题图来自: © LibGuides / Current Awareness: RSS feeds / libguides.napier.ac.uk

RSS 阅读器的变迁也是一部互联网的进步史。曾经风靡一时的 Google Reader 于 2013 年关闭。RSS 订阅在国内的先行者当属鲜果和抓虾,还有狗狗、看天下、周伯通,其中抓虾成立于 2005 年年底,2009 年被豆瓣收购,2015 年 8 月 20 日正式关闭,抓虾网最火爆的时候甚至被视为四大门户网站的颠覆者。[3] 关于 RSS 的兴衰,推荐读者阅读 The Rise and Demise of RSS.

时至今日,Feedly 和 Inoreader 等此类服务在众多 RSS 服务中脱颖而出。笔者目前使用的是 Feedly + Reeder 组合。此外,有一个叫做 RSSHub 的项目值得关注,此项目的 Slogan 是「万物皆可 RSS」。RSSHub 是一个轻量、易于扩展的 RSS 生成器,可以给任何奇奇怪怪的内容生成 RSS 订阅源。当然,喜欢折腾还可以使用 Tiny Tiny RSS自架信息源抓取服务。此外,推荐一个网站,FeedX,这里有不少订阅源。

打开一个博客或者网站,读者可能好奇是否支持 RSS 订阅。如果读者在使用 Chrome 浏览器,可以安装一个 Easy to RSS 插件。如果看到心仪的博客或者网站,点击 Easy to RSS 图标,就能快速地获取 RSS 订阅链接。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在 Reeder 输入不支持 RSS 的链接,减少重复工作。

信息流如何友好展示,这是一个一直在探索的话题。微信公众号订阅号的多次改版,也在寻找一种折中的阅读交互。笔者认为,截止目前,RSS 依然是获取互联网信息最高效的方式。注意,这里是真正的互联网。笔者每天通过 Reeder 阅读订阅信息源推送的资讯或文章,那种优雅的体验,没有使用 RSS 的读者完全没法体验。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RSS 依然非常小众。RSS 的诞生,注定了在商业上的失败,特别是广告成为互联网最大的赚钱模式。但 RSS 对于个人而言,依然是极佳的信息聚合工具。

在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信息流推荐系统,让人们丧失了选择的能力,完全是被动阅读。阅读从来都是反人性的,然而今日头条的成功是抓住了人性的弱点以及收割不值钱的时间。正如黄章晋所言:「被它捕获的,是自我塑造意识薄弱、延迟满足能力低下、很难在现实世界获得成就奖赏的人,用饭桌上的话来说就是,没错,他们的时间和生命不值钱,是我们给了他们幸福感」。

使用 RSS 很大一个好处在于,读者可以非常方便地优化自己的信息源。借用 Twitter 网友的评论:我是自己的算法。RSS 用户是一个懂得克制的群体,具有极强的自控力,他们对信息极度挑剔,也具有极强的信息审美。一部分人选择成为的信息的奴隶,另一部分选择成为信息的主人。

因为超链接的存在,让互联网不断进化;因为 RSS 的存在,让信息聚合变得自由而优雅。

是的,RSS Never Die。

参考资料

[1] 维基百科 (2019-02-28). RSS. Retrieved fro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RSS.
[2] 维基百科 (2019-02-28). RSS. Retrieved fro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RSS.
[3] Eric_hong (2017-07-06). 纪念为 RSS 而生的鲜果阅读. Retrieved from https://sspai.com/post/39919.

From 温国兵 https://dbarobin.com/2019/03/12/rss-never-die/

忘掉思维导图,用Workflowy来更好地整理你的思维

你应该做过这样的事情:

在纸上写下一份提纲,分成1、2、3点,逐一阐述。就像下面这张图。

 

0
当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事实上已经在结构化自己的思路。

为此你也可能寻找了不少工具,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一个。

但是思维导图在整理你的思路上,并不是那么好用。

 

下图是一张常见的思维导图

1

 

它存在两个问题:

1.结构乱

思维导图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帮助你按照一定的结构排列信息,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它的排列方式是发散的,对于观看者而言,视线需要不停地在各个层级之间穿梭,乱的感觉也就随之产生。

2.功能多

常用的思维导图软件提供了很多的功能。更改字体类型、颜色、大小,更改框的类型、颜色大小……功能越多,越显得繁琐。在进行内容书写的时候,总是需要不停考虑格式的问题:这个颜色好不好看,大小合不合适……很多时候,往往会有“编辑格式比写内容时间长”的情况发生。

为了更好地解决结构化输出的问题,我会给你推荐一个新的工具Workflowy(我们可以叫它“沃克”)。它长这个样子:

2

 

Workflowy是一款在线工具,网址是www.workflowy.com。

正如其口号——Organize Your Brain 宣称的那样,它可以非常有效地组织你的思维。

 

写在最前面

 

Workflowy的核心特点在于其结构化的信息排列方式。这种方式类似于思维导图,它迫使你去分层次的考虑问题和计划任务。因为再庞杂的信息,都可以不断地按照层级进行拆解和排列,而通过Workflowy,你可以清晰简单地将这一切有效组织起来。用的越多,你的思路就会越有逻辑性和结构化。

因此在使用Workflowy之前,你需要建立结构化的思维习惯。若你已经习惯于使用思维导图,相信你可以更快地上手使用。

事实上,我们所接触、处理的大量信息,都是结构化的。法律服务过程中的信息尤其如此。以张健律师经常做的指引为例:

3

这份指引中,事实上就已经按照层级把所有的信息进行了排列。把信息按照层级进行排列,就是信息的结构化。

 

Workflowy的优势

 

与思维导图相比,Workflowy更加极致——它纯粹为结构化思维而生。

1.多平台
WorkFlowy支持多平台同步(PC端-手机端),随时随地查看无压力。

2.结构清晰
WorkFlowy按照层级建立条目,整理信息的过程,就像建立书籍的目录一样。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被理顺并清楚的展示出来。

3.功能极致
使用Workflowy时你会发现,它只有一张纸。与此同时,它无法修改字体大小,无法修改颜色……但很快你就会发现去掉了复杂的格式编辑的好处——你可以更加专注在内容的编辑上。

 

Workflowy应用实例

1.撰写各种内容的提纲
注:这是我为本文撰写的第一版提纲

4

2.工作日程管理

5

 

3.案件流程管理

6

 

4.证据体系搭建

7

5.模拟攻防

8

 

以上示例均可点击以下链接查看:https://workflowy.com/s/hqNZzjpxC4

使用指南

 

【基础功能】

1.实用热键(仅限PC端)

WorkFlowy对于基本功能都设定了相应快捷键。

· 缩进/降低层级:tab
· 减少缩进/提高层级:shift+tab
· 编辑条目note:shift+enter,note和条目不一样,是对条目的说明,右侧没有条目符号
· 完成条目标记:ctrl+enter,是的,Workflowy还可以当to do list用

2.快速编辑/浏览层级结构。
WorkFlowy支持对每个条目展开或者合起,以及随意拖动条目重组层级结构

 

【进阶功能】

1.标签
WorkFlowy支持通过#和@来自定义标签,官方Blog推荐使用#来定义类似优先级(priority)等描述事物属性的条目,使用@来定义与人有关的条目,比如任务分配。

方法非常简单,就在@或#后面直接打标签名称即可。点击标签,所有被标记的条目都会被检索出来。

 

2.条目分享(目前仅限PC端)
WorkFlowy支持将任意条目通过网页超链接分享。利用这个功能可以非常方便实现多人协同文档。

 

注:Workflowy免费版使用时有条目限制(每一个点即是一个条目),除了直接购买之外,您也可以邀请更多的朋友使用这款软件,邀请成功,就会增加更多的条目。

 

希望你用得愉快。

 

FROM: http://victory.itslaw.cn/victory/api/v1/articles/article/dd8d6213-9824-4580-88c5-36cc6e24edd9

技术管理者的创业工具箱

目标人群是技术团队在10人到几十人的初创企业,人太少没必要,人太多可能会有更好的选择。

IT平台

 

建议把整个IT平台放在amazon上,或者阿里云,表面上看上去要比在本地建立各种服务多花不少钱,但间接的好处不容忽视。这个不多说。

身份管理

 

一个公司的IT系统,最基本的是身份管理(Identity Management)系统,它能识别进入这个王国(realm)的用户是否是一个授权的用户。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协议(LDAP,Kerberos,RADIUS等)和软件,一个个装配起来很麻烦。可以使用freeipa,它是一组开源软件的集合,能帮你解决涉及到身份管理的几乎所有问题。

部署好freeipa后,公司内部的大部分系统都可以与之集成,员工可以一套密码,到处使用。

邮箱

 

国内公司不用想了,QQ企业邮箱吧。

聊天/交流

 

电脑上hipchat是首选,托管免费,自己部署要买license。优先考虑托管。

如果想自己部署,但又舍不得花钱,可以看看开源的kandan。

神马,为什么不用QQ?给跪了。用用hipchat,你就知道为啥工作上的交流不该使用QQ。。。

手机上自然是微信了。

代码托管

 

代码托管可以放在github上,按月交租子就好。github解决了代码托管,知识管理(wiki),问题追踪(bug tracking),代码走读(code review)等基本需求,而且它倡导fork/branching/pull request/review/merge这样的best practice,是第一选择。

如果你对代码这样的「核心资产」托管在别人家里不太放心的话,但又非常习惯于github上的工作流程,可以尝试Atlassian的系列系统:stash/confluence/jira。这些都是需要花钱买license的,如果你不选github,这些可以优先考虑,而且10人以下的企业license基本算是白给($10),业界良心。

不想花钱,那就gitlab + redmine,没那么好,也够用。

自己做代码托管要想清楚,因为日常备份和灾难恢复会占用开发人员(或者devops)的宝贵时间。建议备份往S3上备,无他,安全,便宜(阿里云有无类似服务我不知道)。

CI

 

jenkins是第一选择,其次是travis,这两个都没得说。QuickCheck CI没用过,感兴趣的可以也试试。

SSL VPN

 

如果你把各个系统部署到了amazon,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安全性。内部系统不该有公有IP,这样,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安全性。然而,没有公有IP,员工怎么访问?

我们需要部署OpenVPN,这样每个员工就可以登录到内网(比如说内部的IT系统,建立在10.0.0.0/24的网段)。OpenVPN是个开源软件,自带各个平台的客户端,员工可以安装相应的客户端。mac用户可以上tunnelblick。客户端配合google authenticator,可以实现高大上的密码+动态token级别的保护,创业公司一下子有了大公司的逼格。

出差时想远程访问公司内部系统?在家办公?OpenVPN全帮你搞定。

域名管理

 

貌似现在的选择也就是dnspod,还有其他么?

服务集成

 

hashicorp在github上open source了一个叫consul的系统,golang写的。它用DNS的方式来进行服务发现,很有意思。可以把它部署成一个中间层,屏蔽各个服务的细节,由它来进行中转(通过DNS解析)。consul不光可以对内部IT系统做服务发现,还可以对你公司的产品内部的服务部署和发现提供支持。有空的话我会讲讲consul,它是个非常有意思的服务。

开发/测试环境

 

建议公司统一有dotfiles(可以clone我的 tyrchen/dotfiles),把vim/bash/osx等的基础设置统一。编辑环境可以用osx,运行/测试环境可以放在vagrant上。公司可以提供一个配置妥当的内部的vagrant box,也可以使用标准的box,然后用ansible做provisioning。建议后者,因为反正也要做测试环境和生产环境的部署脚本,ansible的脚本可以做好几套,vagrant/testing/production,而且可以随着代码的变化(比如加了新的dependency)而不断更新。

差不多就这些。一个新员工到来后,admin给创建邮件账户,VPN账户,域账户就OK。为方便计,员工最好一水的mbp,磁盘做加密。devops最好提供给用户一套脚本,可以给新电脑同步dotfiles,安装必备软件(如homebrew,vagrant等),然后provision 最新的 vagrant box。生成完vagrant box后,新员工就可以运行所有的unit testing,TA会欣喜地看到,所有case都跑过 —— 在这个基础上,TA的生产力就可以迅速爆发出来,在新手训练营阶段,就可以hack-test-hack-test。

有什么遗漏么?或者,你有不同的practice?说来听听。:)

PS: 本文所涉概念和软件很多,就不一一提供链接。所有的名词你应该都可以google到,直接google不到,可以 google xxx github 或者 xxx opensource。至于怎么上google(科学上网),我想,这不仅是技术管理者需要掌握的,每个技术从业人员都需要知道,你说呢?

 

From:http://zhuanlan.zhihu.com/prattle/19974568

Apple Pay 究竟改变了什么

看到一篇真正将 Apple Pay 解释得清楚的文章,希望可以给大家的思路带来一些火花。

我们熟知的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颠覆传统行业的往往都是比较激进的破环、替换原有的连接,用互联网作为新的媒介来创造更高效的连接。Apple Pay却和我们熟知的做法不同,给了支付行业新的启发。读完这篇文章,你也会惊叹Apple这样伟大的企业是如此的克制,如此的了解自己的优势,如此的专注。Stay focused的结果,就是保证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致,从而一直保持领先。

缘起:Apple Pay 发布后,我一直关注相关的文章,期间读了媒体的很多报道和知乎上的分析,感觉云里雾里,大多是泛泛而谈,像我这种对平时对支付没有太多关注的人理解起来难度很大。于是我决定自己搞清楚 Apple Pay 究竟是什么。

对于Apple Pay ,我有几个疑问:

  1. 线下支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流程,当中涉及到银行,银联,商户和用户多方的利益,苹果的方案如何解决复杂的支付问题?
  2. 它和现在的刷卡支付有什么不同?对比现在大家熟知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它有什么优势?
  3. 在中国,苹果支付能否普及?
  4. 苹果的支付方案对手机厂商,商户,用户意味着什么?
  5. Apple Pay 能给其他手机厂商带来哪些启示?

查阅了Wikipedia,了解Credit Card历史后,结合整理到的Apple Pay信息,对支付体系终于有概念了。遂有此文,希望给更多想要了解 Apple Pay 的人一个通俗易懂的介绍。

要理解Apple Pay究竟是怎样的方案,我们首先要回到传统的信用卡支付系统中去,看看前辈们是如何解决线下支付这个问题的。

传统信用卡支付是如何工作的

在没有信用卡之前,利益相关者很简单,只有2个:

  1. 商户(Merchants)
  2. 顾客(Consumers)

顾客到商户的商店中用现金来交换商品。顾客随身持有现金,商户需要准备零钱来找零。这个购买流程非常传统。20世纪50年代,有个哥们到餐厅吃饭,结账时候发现自己没带钱,餐厅老板跟他急了,最后他不得不让他太太大老远跑过来结账。事后,他大呼怎么人和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了?能不能基于信任建立一套赊账体系呢?于是这哥们创办了一个名叫食客俱乐部(Diners Club)的组织。凡是俱乐部会员到餐厅吃饭,亮出金光闪闪的VIP会员卡就能赊账消费。这个哥们名叫 Frank McNamara,美国曼哈顿信贷专家。食客俱乐部会员卡就是信用卡的前身。

食客俱乐部的成功让很多金融公司看到了机会,觉得有利可图(刷卡手续费),开始认真干起了信用卡生意。这里就要引进一个“信用卡组织”的概念。我们现在熟知的卡组织(Card associations)有Visa, MasterCard, American Express,还有,中国银联。

卡组织并不是银行,他们的角色任务是制定交易条款,保证赊账可以顺利进行。后来卡组织越来越多,他们之间也开始竞争,信用卡积分,飞行里程兑换等等就是卡组织差异化竞争的产物,这里就不做展开。

理论上来说,整个模式的运转是可以不牵涉银行的,顾客到店亮出卡片,商户记一下这笔赊账,让顾客签字,然后定期找卡组织要钱,卡组织又向顾客要钱。如果都是现金周转很费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用户体验差。要做到顾客欠的钱直接从银行卡里扣,商户也能直接把钱收到自己的银行帐户中,这事才有可能成。

于是卡组织就必然的要和各个银行搞在一起,各个银行一看这东西很喜欢。银行和卡组织联合发卡,一是能有效吸收现金;二是可以收利息呀,搞分期;三是可以收过路费(手续费),当然乐意搞起来。这就形成了现在的版图:

  1. 商户(Merchants)
  2. 收单方(Acquiring bank) – 替商户收钱的金融机构,商户在他们这开户
  3. 信用卡组织(Card associations)- 制定规则
  4. 发卡方(Issuing bank) – 或者叫开户行,给顾客发信用卡的金融机构
  5. 顾客(Consumers)

CreditCard-Transaction-Steps

5方参与者通过一张长85.60毫米、宽53.98毫米、厚1毫米的塑料卡片为媒介,建立起了一种新的信用卡生意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各方利益者均获得了一部分好处,也相应的承担了各自的职责。顾客可以不带现金结账,发卡方能吸收现金和收过路费,卡组织赚过路费,收单方可以吸纳商户现金,商户接纳信用卡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冲动消费,解决了收现金的各种麻烦。

信用卡消费的手续费对不同的商家不同,从1%到0.05%都有。公益类,例如学校,公立医院手续费会低至0%。当然最终这部分费用都转嫁给了消费者,在国内,手续费的收入分配就是大家熟知的“721分配”,7为发卡方,2为收单方,1为银联。关于信用卡的模式就不展开了,大家可以找到很多资料。

垂涎已久的大蛋糕,两派竞赛开始

支付到了这个历史时间点要被革命,只怪这蛋糕太大,太诱人。什么科技人文的十字路口都是扯淡,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对利益的不断追求,才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用罗辑思维节目的罗胖话说,“每个人都为自己考虑,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虽然听上去自私残酷,但真理或许就是残酷的。

目前看,垂涎已久的狼分为两派,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网络支付派,Apple Pay 开启了新的一派。听我细细道来。

支付宝为代表的网络支付派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代表的网络支付派,前几年就叫嚣说传统银行和金融公司不要数钱数得太爽,我们这些科技移动互联网公司总有一天要革你们的命。他们为什么有底气说这样的话?这要看他们是怎么发家的,下面以支付宝为例讲解。

支付宝的模式就是线上支付,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但如果你对比上面的信用卡的版图看,就很微妙。在支付宝开户的过程中,是用户在支付宝平台上输入自己的银行卡、身份信息和银行预留手机号完成银行卡绑卡的,在支付宝上的商户也是一样的流程。这意味着商户和用户都通过支付宝连接,支付宝和各个银行直接打交道。

Alipay-Transaction-Steps

没错,这里面没有银联和收单方啥事,支付宝取代了银联,对商户来说支付宝就是收单方。(严格的说,支付宝并没有完全取代银联,支付宝来不及直连的银行还是通过接入银联来提高自己银行覆盖率的。)

随着支付宝的用户增多,用户接受度越来越高,用户就产生了用支付宝来做线下支付的诉求。支付宝也就开始琢磨怎么把线下支付这个更大的蛋糕抢到手。支付宝的优势很明显:

  1. 庞大的网购绑卡用户
  2. 和银行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
  3. 回到线下支付的本质,它只要做到连接商户和顾客就可以,踢开其他角色,这样就可以把费率做到很低

也就说,支付宝作为平台,通过互联网直接连接了商户和顾客,踢开了「收单方」和「银联」,从而可以降低费率,顾客的钱放到支付宝余额里,可以干很多事,做到0费率,甚至补贴给线下商户。对于银行来说反正都是被薅羊毛,被谁薅羊毛都差不多,支持支付宝,还可以让支付宝和银联相互牵制。

等一下,刚才前面介绍的是信用卡的体系,是可以赊账的,支付宝不行呀?其实这不重要,信用卡做的事简单来说就是小额贷款,这是银行的老本行,支付宝也完全可以推出小额赊账服务。信用卡积分现在也是越来越水,支付宝也完全可以做会员积分体系,秒杀了信用卡的积分只是时间问题。

说完了优势,我们来看看问题。支付宝为首的网络支付派系,最核心,最关键的挑战就线下推广问题,本质上是线下支付体验问题。如何让遍布在各个角落的商户和顾客群体愿意使用支付宝?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它们的一些策略,关键点是:

  1. 培养网络支付习惯(打车软件大战背后的真正推手其实是财大气粗的支付)
  2. 线下商户地面推广,比如给店家低手续费,甚至倒贴钱,帮店家培训店员
  3. 对顾客推广,例如用支付宝正在弄的支付立减15元,做会员积分
  4. 支付体验创新,例如二维码支付等

顺便说一句,支付宝主要业务在中国,所以它可以和中国的银行搞暧昧;如果要做国际业务,就要和国外银行搞,全球扩张起来速度比较慢,这是支付宝模式固有的缺点。

Apple蓄谋已久,破冰来袭

Apple没有世界第一的电商平台支撑用户绑卡,没有支付平台,也没和银行搞暧昧,这怎么革命,难度好大,看不到未来呀!但Apple手上握着庞大的终端设备呀,或许真的有机会呢?

在9月的发布会之前,就有传言说苹果将推出自己的支付解决方案。传言有两种,一是说,苹果将利用 iBeacon 和 TouchID 把线下支付放到线上进行;另一种则认为会是 NFC 与 TouchID 的组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是苹果选择的是后者。

可在Apple Pay发布之前,没几个人能想得清楚怎么做才能让这事成。Apple再一次以颠覆式的创新,证明了自己的牛逼!

有小朋友坐不住了,说你别吹牛逼了,不就是「NFC + 指纹」嘛,Google 为首的安卓阵营早就布局了 NFC 技术,Apple 不就是多了指纹验证,iPhone 5S 发布指纹识别的时候,早想到了。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太小看Apple了。我上面一千多字的铺垫绝不是废话哦。

让我们回到传统信用卡支付的版图中来看,「NFC + 指纹」是挺高科技的,但支付的核心是资金交换,其中涉及多个参与者,钱究竟如何从顾客的 iPhone 上倒腾到商户的银行帐户里的呢?

好,我们分析一下Apple的能力:

  1. Apple学支付宝,去和银行直连? – Apple一直都没有和银行合作经历,再说全球银行太多了,一家一家银行搞太慢。这是第一个死胡同,用户的卡没法绑到iPhone上。
  2. Apple推出Apple POS机,成为收单方? – 凭借一个公司的力量要说服全球的商户使用他们的POS机收款没可能。这是第二个死胡同,没办法让商户接受新收款设备。
  3. Apple做卡组织,发布 iCreditCard? – 听上去都怪怪的,Apple从没做过信用卡生意,没办法去做一个规则的制定者,这也不是 Apple 所擅长的。

完蛋,这事根本没法做呀,从银行到商户,什么都搞不定。没错,「NFC + 指纹」只是对用户层面的支付体验,整个线下支付是一个庞大的设计难题,并非只做好体验就行。

目标很清晰,Apple要设计一套完整的支付方案,而且这套方案要在全球范围内都适用。现在想想看,你还觉得很简单吗?

Apple发现自己最擅长的其实是在支付环节的用户体验,它有iPhone,有指纹识别。在支付的体验上可以秒杀所有对手(Apple Pay的支付体验确实已经是目前最好的)。Apple下定决心,那就只做我最擅长的东西,其他部分就交给传统支付体系中的角色来做吧。

iPhone上的「NFC + 指纹」提供了无人能及的支付体验。目前只有苹果可以做到。NFC技术来代替原来信用卡的磁条,指纹来做授权验证,代替信用卡支付中的签名。简单来说,iPhone代替了信用卡塑料卡片,并且省去了签名。iPhone要代替信用卡,只需要和发行信用卡的卡组织合作就可以啦,全世界没几个卡组织,问题变得简单多了。

于是Apple和几家卡组织搞暧昧去了,卡组织一看,妈呀,Apple简直就是救星呀,我们被网络支付要搞死了。可以想象,谈判很顺利。只有安全问题需要解决,卡组织不能让用户把信用卡信息放iPhone里,用户丢了手机就等于丢了信用卡,这风险太高,安全问题一定需要解决。技术问题都好说,Apple Pay方案如下:iPhone上不直接存储信用卡信息,而是一个由卡组织发放加密的一个token,存放在iPhone的独立安全芯片中(叫SE芯片),用它代替磁条上的信息,你可以理解为token和信用卡上的磁条等价。只有指纹认证通过的时候,iPhone才允许你利用NFC读取token出来。假设token泄漏,也无法逆向还原出信用卡信息。

Apple-Pay-vs-CreditCard

Apple Pay的绑卡是在线的,你需要首先在iPhone输入信用卡信息,Apple Pay把你的信用卡信息拿到卡组织处验证,卡组织验证通过后,将token发送到Apple Pay,存放在iPhone的安全芯片中。

token的格式其实是一个16位字符串,它与传统POS机协议里的格式是兼容的!这意味着Apple Pay兼容整个传统信用卡支付网络,无论你是刷信用卡,还是用Apple Pay,在整个传统支付体系中是透明的。

Apple Pay的支付过程是离线的,你可以把iPhone简单理解为一张信用卡。Apple Pay只做了苹果最擅长的事情,整个支付网络和传统信用卡线下支付没有任何区别,见下图:

Apple-Pay-Transaction-Steps

理解到Apple Pay的牛逼了吗?有同学可能已经怒了,我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同学,稍安勿躁,我给你分析一下,你也一定会细思极恐。

既然Apple Pay只是代替了塑料信用卡,那整个交易,钱的流向还是原来的方式对吧?

  1. 商户还是和它的收单方打交道,结算到了自己的帐户,而不是支付宝帐户,而且iPhone用户群之广,不支持就没法服务好顾客;
  2. 收单方还是负责帮商户收单,没有被踢出游戏,定会积极更新自己的设备支持NFC;
  3. 卡组织马上抱紧Apple大腿,恨不得认干爹;
  4. 发卡方依旧还是按照老模式玩,发更多的信用卡,吸纳更多的现金,不用担心养大了“支付宝”,用户钱都不存它这了;
  5. 顾客,依旧有他的信用卡积分,还是兑换他的里程,该怎么还款怎么还款,Apple Pay体验太好了,顾客使用它绝不是问题。

Apple Pay没有消灭传统信用卡支付体系中任何一方,但给了这个世界最便捷的支付体验。我个人预测Apple Pay模式有极大的可能性成功,关键因素在于它并没有激进地破坏原有的支付生态系统,而是充分尊重了现有支付体系。

OK,Apple如何赚钱呢?根据现有的报告,Apple Pay最终是向银行和发卡方处分到了交易手续费。目前这个协议并没有对外公开(也没有必要公开),The Financial Times 的消息是,通过 Apple Pay 的每100美元交易,苹果将从银行拿到15美分,也就是0.15%的收入(美国每天信用卡的交易额大约是120亿美元。)。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已经感受到了Apple这家公司的牛逼战略眼光。还记得Apple之前是如何颠覆音乐唱片业的吗?所有的歌曲单首销售,统一定价,这当中说白了没什么科技创新。这种战略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在2014年Apple又搞了一回。线下支付的战火已经打响,留给其他支付相关公司的时间已经不多,我们即将目睹一次移动支付的革命。

到这里说一些自己的感悟,从连接角度聊聊。我身边大多都是互联网人士,大家所熟知的,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一般是破坏式、颠覆式的创新。确实,互联网进入传统行业,往往都是比较激进的破环、替换原有的传统连接,用互联网作为新的连接来提高效率,从而创造价值。而破环并建立新的连接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尤其是涉及那些必须在线下完成的经济活动(我们熟知的O2O)。Apple Pay给了我们新的启示——不去破环,而是更好的利用原有的连接,在连接中将自己作为新的角色参与到整个活动中,用自己所长给整套体系创造更大的价值,也是一种非常聪明和高效的模式。

Apple Pay是Apple这几年做的最棒的一件事。全球如此多的手机厂商,为什么每一次移动的创新都来自Apple?我认为,这是Apple的DNA中一个重要的特质:Stay focused(专注)。Apple到现在为止的所有产品可以在一张桌子上放下,做加法谁都会,但没有几家公司能静下心来,专注地把几件重要的事情做专做透做好。

引用一段Tim Cook的话: It’s so easy to add. It’s hard to edit. It’s hard to stay focused. We know we only do our best work, if we stay focused. The hardest decisions we made are all the things not work on.

这段话来自 Apple CEO Tim Cook on Charlie Rose FULL Interview Part 1 (2014),推荐大家都看看。

还记得文章开始的哪几个疑问吗?还有最后一个问题:「Apple Pay 能给其他手机厂商带来哪些启示?」,是不是手机厂商照抄Apple就没问题呢?肯定不是的。这个问题就留给大家自己去思考,就当是课外作业吧。 🙂

最后,是Apple Pay对比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总结:

Apple-Pay-vs-alipay-and-wechat-payment-1

Update: 最近以沃尔玛为首的几个零售业巨头公开申明拒绝Apple Pay,其实读完本文你应该理解为什么了吧?零售业本来毛利率就不高,他们期望一个低手续费的方案,他们对信用卡长久以来都是hate-hate relationship,这次Apple也没能解救他们,于是决定自己搞一套支付体系。并不是“传统势力”在对抗“新型科技”,他们和科技没仇,说白了还是利益两个字呀。:)

Update: 大家都关心中国银联什么时候支持,其实今年年初(甚至更早)银联就已经开始和Apple秘密合作了,大概今年年底吧,不会很久的。

Update: 在发布会上介绍Apple Pay时提到了安全问题,说Apple不知道你买了什么,在哪里买的,什么时候买的,花了多少钱。其实这是因为Apple Pay的模式决定的,iPhone在线下消费就只是信用卡的替身,他们是无法获得这些信息的。支付宝不同,由于支付宝是平台,是要负责结算的,因此他们必须知道所有你的消费细节。在隐私方面,Apple Pay胜出,不过也是Apple的代价,用户消费数据对公司是非常有价值的。

 

FROM:http://ksmx.me/apple-pay/

优秀且免费的照片库

这篇文章实在是太棒了,必须介绍给大家。推荐的图片库里的照片都非常棒,更重要的,他们是完全免费的!我爱互联网!

找优秀的照片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儿。你经常会找到那些低像素的、初学者拍的照片和各种自拍照,要么就是这照片要花钱而你却没有预算。下面是一个不断增加的列表(所以请收藏本网页,常回来看看),罗列的都是我常去的最好的免费照片库。

 

更新N个无版权或少版权限制的大图特供网站

 

 

From:http://jianshu.io/p/5b7b09b93875

Mac OS X 鲜为人知的细节设计 TOP 10

随着老罗把「情怀」二字引入到了中国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产品设计开始关注这个「情怀」了,更不要说作为开山鼻祖的Apple公司了,这里我们就先来看看在这个历史悠久的MAC操作系统中是如何带给我们「情怀」的。

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有关 OS X Mountain Lion 的十大细节设计,不过在开篇前先说个题外话。

59451-6c37b56a508a6f7b

1997 年,德国大众启动了一项名为 D1 的项目,目的是打造一台可以与奔驰 S-Class 和宝马 7 Series 相抗衡的高端豪华轿车。众所周知,这辆车就是 Phaeton「辉腾」。鉴于它是一辆挂着 VW 标却最高可以买到 250+ 万的车,所以关于它的段子从来都不缺素材。

某日,一辉腾车主去洗车,旁边一位捷达车主慢悠悠的踱了过来,绕着辉腾看了两圈,然后对辉腾车主说:老兄,你这辆帕萨特是不是才下线的?辉腾车主一脸无奈,点头说了一个「嗯」字。捷达车主又说:样子还凑合,大概要 30 万吧?辉腾车主再次无奈,再次回答「嗯…」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奇怪为什么要在一篇 OS X 的文章中讲一辆八杆子打不着的汽车。别急,之所以提到 Phaeton,是因为在我看来它和 OS X 有着一个共同的设计理念,那就是「力求完美,细节制胜」,所以容我再多说几句。

Phaeton 在设计初期,时任大众总裁的皮耶希给他的工程师们在技术参数上提出了十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要求。据说由于太过苛刻,还导致了部分工程师的离职。而传说中的这十项要求也因商业机密的限制而未过多被外界得知,就连 Top Gear 在试驾其 W12 车型的时候也只是拿到了其中的一条,即这款车在环境温度 50°C 的条件下,要具备 300km/h 的全天候巡航能力,并始终保持车内 22°C 的恒定温度。

在这种近乎挑战工程技术极限的高要求下,Phaeton 在细节上的追求也达到了令人惊愕的地步。比如其独特的「无直吹风四区域空调」,不仅在气流的走向上可以让车内人员感觉更自然,而且每个座位间的独立温度调节可以达到 4 度的温差效果。再比如「交替式大灯清洗器」,可以在行车途中对车前灯进行交替式的清洗,即清洗完一边,再清洗另一边。原因是考虑到在光线不好的路段清洗车灯时依然可以保证一定的照明效果,确保行车安全。Phaeton 全车共注册了 100 多项专利,在德累斯顿玻璃工厂通过半机械半手工的方式进行打造。虽然总被人拿帕萨特打趣,但其雷打不动的低调外形和近乎偏执的高水准工艺,使得在豪华车领域始终保持着一种特立独行的高贵品质。

说回到 OS X,其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其精致却不张扬的 UI 下所蕴藏的是无数对于细节的追求。这些细节下的设计总会在不经意间让你体会到水果对于完美的定义和对用户体验的追求。所以我在 OS X 中选出了自认为「少数派」的十项细节设计。或许这些对于资深老鸟来说可能早就土星了,但我相信对于大部分的 Mac 初学者来说还是有很多是不知道的。当然,我所知有限,如果你有更好的,欢迎补充。

TOP 10

59451-8f0301dfeff12d98

要获取 MacBook / iMac 产品序列号,通常的做法是点击屏幕左上角的苹果图标,然后依次进入「About This Mac」–「More Info…」,但还有一种更便捷的方法,只不过它像彩蛋一样被巧妙的藏了起来。同样是点击左上角的苹果图标,然后选择「About This Mac」,在这个界面中会看到一行浅灰色的系统版本号,把鼠标指针移上去点一下,你会发现它可以在三种不同的信息间进行切换,而其中一项就是当前产品的序列号。

TOP 9

59451-9d590276f236e131

提到 OS X 的「System Prefernces」相信用过 Mac 的人都不陌生,不过要说到其右上角的搜索功能恐怕就不一定了,毕竟设置项都一字排开摆在那里,熟悉之后用到搜索的几率还是很低的。我也是很偶然的一次机会用到了这个搜索,没曾想这个搜索的展示方式被设计的如此巧妙。它采用了类似舞台聚光灯式的效果将搜索结果一一标识出来,并且光圈的亮度与关键词和结果的匹配度成正比,即匹配度越高则越亮,反之亦然。视觉效果很棒,手里有 Mac 的可以试试看。

TOP 8

59451-84438fe79b39d7f3

无论是什么系统,「帮助」都是必须有的一项「重要」功能。之所以给「重要」打上引号,是因为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去看,无论简单还是复杂,一本说明书总还是要有的;但是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去看,「帮助」最好是一个不需要有的东西,即便有,也该像搜索引擎那样做到精准快速的让用户找到所需的东西,然后离开。由于 OS X 将所有应用的菜单都集中在了屏幕顶部进行统一管理,所以在其「帮助」功能中,有一项非常特殊的设计。当你突然忘记或想知道某个功能在菜单中位置的时候,只要在应用的「帮助」中搜索该功能的关键词,然后将鼠标指针移到对应的搜索结果上,这时相关的菜单会自动展开,并将目标结果的位置准确的标识出来。

TOP 7

59451-31bdacdbb36e55c9

用过 Windows 的朋友都知道,当多窗口运行时,用户正在操作的窗口通常被称为「当前窗口」,它会较其它「非当前窗口」以高亮的形式展现,并且层叠的位置也在最上。当用户需要对某个「非当前窗口」进行操作时,则必须进行窗口状态的切换才行。而在 OS X 中,「当前窗口」和「非当前窗口」的概念依然存在,不过在对「非当前窗口」的操作中,是可以不进行窗口切换即可完成的。只要将鼠标焦点移至「非当前窗口」即可对其进行滚动操作,如若按住 Command 键,这时鼠标就具有了穿透功能,不管屏幕上叠了几层窗口,只要可以看到就可以操作,点击、滚动,甚至拖动窗口也都不是问题。

TOP 6

59451-007c57654ccfffb0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在 Windows 还是 OS X 中,对窗口尺寸进行调节的时,鼠标指针的状态会变为指示相应方向的箭头。但如果你仔细观察过,会发现 OS X 的指针状态在某个时候会与 Windows 有所不同。现在你试着将某窗口贴紧屏幕边缘,然后将鼠标移至靠近屏幕边缘方向的边框,你会发现即便该边框已经无法向屏幕边缘的方向进行拉伸,但在 Windows 中鼠标指针依然显示的是一个双向箭头,而在 OS X 中却显示的只是一个指向可调节方向的单向箭头。

TOP 5

59451-baf145193b450c73

Finder 在「List」视图模式中可以显示更多的文件属性,其中有关「日期」的属性共有四种,分别是「Date Modified」「Date Created」「Date Last Opened」和「Dete Added」。当你改变其中任何一项的属性栏宽度时,会发现显示在其中的日期会随着宽度的变化而改变格式。比如属性栏最窄时只会以短格式显示日期,而属性栏最宽时则日期就会变为文字格式。

TOP 4

59451-63a906d5440726ac

Dock 栏作为 OS X 的标志性设计兼具了 WIndows 中 Start Mene 和 Taskbar 两者的功能。它除了显示常驻在此的应用图标,也会显示当前正在运行中的应用图标。如果你需要将某个应用常驻 Dock 栏,通常的做法是手动将其拖拽至此,或者是在其运行状态下勾选右键菜单中的「Keep in Dock」。不过水果在这里做了一个贴心的小设计,如果某个没有常驻 Dock 栏的应用在运行状态下被手动调整了顺序,那么水果会认为用户有意识将其常驻在 Dock 栏中,所以这种情况下便会「自作主张」的为你勾选「Keep in Dock」选项。

TOP 3

59451-64d00bef38a0edaa

我相信但凡用过 Mac 的人都不会对这句「用过 MacBook 触摸板后发现其它的触摸板都是战五渣」产生丝毫异议。事实上在水果软硬件一手抓的政策下,确实将触摸板和系统的结合在大多数场景下做到了视鼠标如无物的境界。所以在 OS X 的设计中,窗口滚动条在默认状态下都是隐藏的,只有在触摸板上做出滚动手势时才会显示出来。但如果系统检测到有外接鼠标「非水果自家的 Magic Mouse 或 Magic Trackpad」插入时,则会自动将滚动条的状态改为始终显示。

TOP 2

59451-a7ac5b99013bcae1

在对文件进行「重命名」的时候,为防止误修改「扩展名」而导致的文件不可用,Windows 和 OS X 默认都只会自动选中「文件名」的部分。但在 OS X 中水果做得更为极致,在目标文件是已知类型的情况下只会默认选中「文件名」部分,而当目标文件是未知类型时,则会默认同时选中「文件名」和「扩展名」。

TOP 1

59451-3b6789d315bf1535

把它列为 TOP 1 是因为这是一个隐蔽性极高的设计,从中你可以看出水果对细节追求的某种偏执性。而且我相信这个设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甚至是资深老鸟,也不一定有过发现。一来是因为这项功能所使用的频率本就不高,二来是如果使用环境不是足够安静的话很容易被忽视掉。

当你在 OS X 中使用 Dictation & Speech 进行语音输入的时候,其识别率的准确度势必会受到环境音源的影响,即便是在相对安静的室内环境中,笔记本散热风扇的呼呼声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干扰,尤其是 MacBook 的金属机身和对 Flash 的痛恨使其在夏天的表现让用过的人都刻骨铭心。但要说这个影响会有多大,还真不好说,毕竟是人都会提高音量来应对这种情况,所以没多少人会去在意这个,可水果不这么想。

现在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放一段 Flash 视频把风扇的转速提起来,然后去偏好设置中开启 Dictation & Speech,在可以输入的地方连按两下 Fn 键以开启监听功能。你发现了什么?没错,风扇 TMD 停转了!!!当监听功能关闭后,风扇又立即恢复到之前的转速。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感觉,反正当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From:http://jianshu.io/p/f1a50f59a4f4

用Markdown来写作吧

Markdown由博客Daring Fireball的作者John Gruber发明,身为blogger,大概他也觉得传统的HTML有些麻烦吧,身为普通作者,毫无必要具备那些乱七八糟的标签语言知识。

越来越多的软件和服务支持Markdown语法,应该说,Mac上大多数的写作软件都支持它。在线工具同样有很多,如果你的博客基于Wordpress或是blogger,它同样支持发布。

不仅仅是写博客,一切文章都可以用Markdown语法来写,比如说你想将一个标题加大字体,只需要在相应文字前面加上一个#或是在它的下一行加上一些等号即可,还有比这更简单的调整格式方式吗?

值得一提的Markdown在线工具有以下这些(欢迎补充):

  • Draftin:功能强大,可发布到各种博客平台。
  • Dillinger:实时预览,支持直接保存到Dropbox或是Github
  • Markable:实时预览,支持发布到Tumblr。
  • Oak:不支持发布到任何地方,供在线随手记录东西使用。
  • MaDe:Chrome扩展,使用起来方便。

首先,“Markdown 其实很简单。”


1. 标题

为了获得上面的 “1. 标题”, 在 Markdown 编辑器里输入:

# 1. 标题

#” 后最好加个空格。除此之外,还有 5 级标题,依次有不同的字体大小,即

## 二级标题
### 三级标题
#### 四级标题
##### 五级标题
###### 六级标题

这样就有:

二级标题

三级标题

四级标题

五级标题
六级标题

2. 加粗,斜体

最常用的强调方式,那就是 加粗 了,你得这样:

最常用的强调方式,那就是 **加粗** 了,你得这样:

通常我喜欢在 “**加粗的部分**” 旁边各加一个空格,当然你也可以不这样。
斜体则多用在于书名,比如:我从来没看过 Jane Eyre

斜体则多用在于书名,比如:我从来没看过 _Jane Eyre_

但中文的斜体我觉得真是不美,像:《简 · 爱》,一般还是别用了。


3. 层次

比如写个读书笔记,你得

第一章

  1. 第一节
  2. 第二节(你不用敲 “2”,自动就有了)
    • 第一小节
      • 小小节 1
      • 小小节 2
    • 第二小节

也不难:

#### 第一章
1. 第一节
- 第二节(你不用敲 "2",自动就有了)
 - 第一小节
   - 小小节 1
   - 小小节 2
 - 第二小节

-”后面要加空格,这是必须的;
如果格式出现问题,多加个空行,一般就好了。


4. 链接,图片

你:我没读过 Jane Eyre
我:以后别跟我说话!
你:。。。
我:我也没读过,但是, Jane Eyre is not just Jane Eyre

我:我也没读过,但是, [**_Jane Eyre_**](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41406/) is not just **_Jane Eyre_**
![](http://img3.douban.com/mpic/s1108264.jpg)

5. 其他

你可能还没注意到本文每部分之间的分割线和 其他 的链接其实没有链接
我爱 分割线, 我爱 链接,哪怕它只有颜色~

---

# [5. 其他]()

你可能还没注意到本文每部分之间的分割线和 `其他` 的链接其实没有链接
我爱`分割线`, 我爱 [**链接**](),哪怕它只有颜色~

---” 上下最好各空一行

现在感觉自链接不好,会给人造成困惑,
而且还有 SEO 的嫌疑,干嘛搞得跟 36Kr 一样。
我已弃用。

P.S. 补充一种高端的链接: 鼠标移过来,先别单击 ~

代码如下:

**P.S.** 补充一种高端的链接: [鼠标移过来,**先别单击** ~][hover]
[hover]: http://www.google.com.sg "Google Sg 更快,更好用。好,现在单击吧"

(可惜 Google 被墙了)

P.P.S. 图片链接:(点击图片可跳转)

代码如下:

[![][jane-eyre-pic]][jane-eyre-douban]
[jane-eyre-pic]: http://img3.douban.com/mpic/s1108264.jpg
[jane-eyre-douban]: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41406/

From: http://jianshu.io/p/7bd23251da0a

产品生命周期的17个工具

下文来自「超儿」在工作中(iOS产品)的总结,非常不错的工具和工作方法,作为参考,各取所需吧。

 

不敢妄谈Axure教程还是产品教程,只当记录一下在产品上线前,一边考虑下一版更新一边整理下工作思路。

早期:规划

XMind

4e6a5044tw1eg7zs80e5pj20kq0b4dgx

关于脑图软件,写多了又个长篇的血泪史,最后还是回归了免费开源Mac&Win的XMind。不用考虑iOS平台的脑图了,没有那种一目了然的特点了。还是用Clear吧。

  • 模板选学术风格

4e6a5044tw1eg7zo290tjj20fc08wwez

记得选这个,要不看久了眼睛受不了,免费还不支持弄到一半换模板。

  • 放大一下 Command+

放大一下,默认三级的文字太小了。

  • 输入前先空格

Tab是平级,Enter是子类,输入文字之前要先空格一下,否则第一个拼音字母不出来。有点麻烦,习惯就好了。

Clear

4e6a5044tw1eg7ztk0h9jj208w0fs3z0

操作简单,短条目逼你思路要有层次。路上有新想法就用这个快速记下来。

再推荐一个免费分层级的WorkFlowy

如何玩转 WorkFlowy?

纸笔 或 Paper by 53

4e6a5044tw1eg7zyaolsfj20dc0a00te

区别就是逼格和方便的区别嘛。我们这里很多用过的A4纸,翻过来就画,推荐那种多色笔,很方便。

4e6a5044tw1eg7zz8534yj206c08m3yu

还有一些线框图,可以打印出来

史上最完备线框点状模板,包括网页版、ipad、iphone5、android等等

前期:沟通

Keynote & PPT

嗯,从无到有的这个过程,幻灯片是最好用的,如果一个概念连几页幻灯片都说不清楚,那么也就说不清楚了。本来想放个设计图的,但是因为保密的关系,还是算了吧,反正最简单就是拼色块就好了,配上iPad或手机背景素材,是可以做出效果不错的原型介绍的。

  • 用Keynote的动画直接把效果做出来

4e6a5044tw1eg80864vtuj207j05zmx6

配上手势图标,keynote自带了放大弹动的效果,就像单击一样,连交互动作都可以形象的出来。

虽然不能马上真机交互,但是作为给领导和团队介绍概念,是最快速的方法。

真机展示Promotee

4e6a5044tw1eg80myv7eij20m80dwmyj

这个软件主要是用于后期做官网的宣传时可以用,但是通常到了那会都可以找设计师用PSD直接设计了。这个30块钱为了更好的物超所值,可以用在概念期,更直观的展示用户效果,还是挺不错的,因为那会通常还没有设计师支持。

这东西的目标很单纯,你说可以找到很多现成的PSD,但是这个可以秒测多平台多角度,真的很方便啊!

Pop & Blueprint 等等

接下来就可以把一些概念图转化成低保真原型脑补一下,主要是验证一下在真实屏幕上的操作效果。

具体参见此文

带交互的 iOS 产品原型可以用什么软件制作?

这个阶段还是要快,主要是自己看或者小团队沟通一下。

中期:文档

Axrue

终于到了大头了,关于A其实我也是刚刚才开始用没多久,一直觉得自带控件里什么都没有,甚至iPad尺寸都要自己画辅助线,很麻烦。直到看了同事的一个几乎完美的rp文件才茅厕顿开,恍然领悟“自定义控件”才是把A的高自由度转化成高完备度的重要工具。

具体使用方法不再赘述,也没资格赘述。贴图配些小技巧吧。

  • 自定义控件
    4e6a5044tw1eg80ydo1ttj206w0cwdg8

这里其实可以有按钮,导航等常规产品控件,还可以放标题,注释等文字类型,甚至流程控件,甚至一些常用的UI,省的切换库,所有都可以放里面。

操作也不难,编辑,刷新即可。
4e6a5044tw1eg8106bx00j206v0dcwf4

  • 活用流程图

如果你仔细看前面那个图,我有些流程的东西,这个流程图在Axure里很好用,我除了拿它做常规的流程图

4e6a5044tw1eg813w5xvxj209e0b63z2

还可以用来标注!因为A的箭头不好用,而用流程模块是可以把箭头头尾自动连接且形成路线的,一头是透明层一头是注释,很方便。

4e6a5044tw1eg819lqtuzj20j10btq4n
先从Flow库里拖出系统控件,改变透明度和颜色,透明的用来指示


进入连线模式

4e6a5044tw1eg817k9918j20e403ejri
透明的部分用来指示区域,注释用来描述路径或介绍

  • UI转黑白改大小切图

中期和后期都会更新文档,需要把UI结合进来, 这时候为了避免色彩混乱,可以把颜色去掉,但是逐个用PS动作来做太麻烦了,我专门为此研究了解决方法

Tips: Mac快速批量制作黑白图片

为了凑凑字数,我决定摘录下来!

首先打开Automator,选择“服务”。别的也可以,服务更适合这个操作,是可以集成到右键菜单中,更方便。
image10-45-40
在左侧的搜索中搜“将Colorsync描述文件应用到图像”,直接拖拽过来,这时会提醒你需要同时添加一个“拷贝到Finder项目”,点确定就好。
image11-27-44
先看最上面,选择“图像文件”,位于Finder。意思是右键在什么位置点什么文件会出现这个服务选项。注意“拷贝到Finder项目”是处理好的照片要放到的目标文件夹,自己选就好。
image10-48-19
描述文件这个选项很重要,我是需要黑白照片,但是如果你这里选黑白的话,是对比非常强烈的效果,细节消失了,所以我选了灰色调。
image10-50-12
最后取个名字“黑白”保存一下 ,然后如果你在文件夹中选一个或多个图片,右键菜单最下面的服务里看到你刚创建的这个服务。点击后就会在目标文件夹中看到处理好的照片。非常快和方便。
image10-51-06

PS: 还可以附加一个 调整图像大小等其他图片相关的服务,搜索“图”就能看到,可以自己选择需要的替换就可以了,简便操作完全可以替代PS。

  • 自动生成站点地图

即将完成了,还是需要有个树形图能铺开展示所有页面。

4e6a5044tw1eg81i6wgekj209o0a5dgy

在Sitemap区域对准你希望生成树形图的主干点右键,选择“Generate Flow Diagram”,就能自动生成图表形式的站点地图。点击图表上的每个控件,就会去到对应的页面。

另外,你还可以自定义流程图(Flow)控件的链接页面,方法是双击控件,再选择需要链接到的页面。

  • 用它写文档,不做原型

写到这是因为之前那篇里提到

之所以用这个就是为了给开发和写文档,很多标注和逻辑流程,没必要做出交互。所以不考虑用它做交互,你真都做成交互了,难道还要工程师挨个点开才能看到逻辑?

引出的@胡点 的讨论

为什么不要做成交互呢?

我觉得是这样的,这时候所有需要交互或者动画的部分,都应该用逻辑语言说清楚。

前面才是给工程师演示,现在是为了描述逻辑。

“滑动到画面20%触发什么事件”“30%是什么状态”“50%以上发生什么”,并用流程图描述交互或动画的状态。这样工程师在写代码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这个逻辑来处理,包括网络状态的判断。

所有跳转,层级,页面关系全部平铺开,对他的布局和构建都有帮助。通过a直接做出按钮,跳转,隐藏等形式,容易被工程师忽略,他们又不是测试,怎么会一个个按钮去点开看看什么状态。文档还是逻辑为主,遇到问题有依据。

交互原型主要有两个功能,1是早期快速出来,给工程师和设计师展示思路,有个大概认识。2是后期校对UI时测试用户体验。并不能取代文档的功能。

  • Mac打包

最后涉及到共享了,你用A生成了HTML包,需要传给团队同事一起看了。用mac直接压缩会有乱码,这样谁都看不懂了。用软件太麻烦,这个我也问了团队技术大牛,mac终端一句命令搞定

  • 具体用法:
  • cd到 压缩文件要放到的文件夹去。或者输入
    cd
    然后拖曳要文件夹到终端窗口

     cd /Users/li/sportsipad/docs/UE/ 
  • 输入,doc是为打包文件取的名字
     tar -cvf doc.tar 
  • 后面直接把要打包的文件夹拖拽到终端窗口,就好了
     tar -cvf doc.tar /Users/li/Dropbox/
  • 这个不是压缩,只是打包而已。用tar cavf xxxx.tar.gz … 就能压缩了

详细内容:mac压缩文件兼容win及terminal使用技巧摘录

  • 内网分享

要用到python

(假设我们需要共享我们的目录也就是Axure生成的那个html文件夹 /axure/home 而IP地址是192.168.1.1)

cd /axure/home
python -m SimpleHTTPServer

这就行了,而我们的HTTP服务在8000号端口上侦听。你会得到下面的信息:

Serving HTTP on 0.0.0.0 port 8000 ...

你可以打开你的浏览器(IE或Firefox),然后输入下面的URL:

http://192.168.1.1:8000

就会自动识别到index.html,然后目录列表就会显示出来。

前提是别人看的时候你不要关机……

  • Mac智能文件夹

最后因为大家rp文件ui文件各种文件传来传去,就算都标注版本日期也还是很乱,是的我们有svn但是都懒得用……

没关系用好mac的智能文件夹

4e6a5044tw1eg81y0os4hj20km084dgv

图里都说清楚了。还可以把这个文件夹的预览模式放大,直接在文件夹里就可以预览图片了。对了批量选择然后按一下空格,就可以用方向键浏览图片这个大家都知道吧,我是很久后才知道……

自此Axure相关的我就用到这么多了。

调整UIPSPlay

4e6a5044tw1eg82gfydevj208w0fs74g

以下内容可能会引起设计师或导致你引起设计师的不满,谨慎使用。

ps连移动设备,实时同步预览psd。你可以自己从设计那里要来psd,也可以直接同步他的ps。无论怎样都要谨慎啊……

特点是可以通过ip连接,比如我们公司移动设备和电脑的无线是两个,很多同步软件都瞎了。

动画原型 Quartz Composer & PS时间线

这就不再赘述了,这里都有。

Facebook Paper的动画原型制作工具Origami及实现代码Pop

项目管理OmniPlan

4e6a5044tw1eg82hytn1qj20m80dwmz3

生成资源图甘特图,控制进度。很复杂,我就用了很简单的功能。

共享文件Airdrop

4e6a5044tw1eg82kgwgp5j20mw0mw0w2

iOS7很棒的功能,尤其是和设计师比稿在一个房间里,批量选择图片群发,瞬间全同步。记得在照片里调出airdrop然后开放给全部人即可。

注意 不支持iOS和Mac之间传输,所以就有了后面的DeskConnect

为什么 iOS 7 和 OS X 之间的 AirDrop 不能互传?

文件备份Dropbox

鉴于保密和我们的网速问题,Dropbox作为团队同步盘还是不太现实。但是作为个人工作文档的同步备份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这个

4e6a5044tw1eg82cn2jeuj208j0523yn

可以查看早期版本,很实用。

接口文档Mou + Markdown + 边栏

情况是这样的,工程师在处理api的时候需要写文档,需要用markdown生成锚点和侧边栏,经过一番折腾,解决方案如下:

4e6a5044tw1eg82pjpc0wj20iw0btjsm

这种侧边栏式的布局最适合写文档看目录用,很快就找到这个

用js实现的侧边栏布局markdown,还能自动编号

我为了减少一点复杂程度,剃掉了其他的东西就保留了js,重新弄了一下。

精简版代码

正文写到[article]里就好了。

后期:测试

Mac&iOS同步DeskConnect

这时UI已经差不多了,需要频繁的更新在手机上查看或者在放到电脑上标注修改的地方,频繁传输就需要一个最简单的通道。

DeskConnect-真正的实现快速简单在Mac和iOS传文件

image14-28-15

功能远不止传个照片那么简单,具体访问官网吧

deskconnect.com

下面简单说下怎么用,因为确实很简单,首先你注册账户好了之后,就会看到所有登陆的设备

image14-29-41

可以传剪贴板或者直接拖照片过来

image14-30-32

然后看到最近的文件,文件保存30天。

image14-30-45

简单设置一下,有个直接打开的很不错,基本就是非常非常快了。

image14-31-57

非常满意!最关键的,全部免费,免费!

mac下载地址

iOS下载地址

  • 看到所有图的小技巧

另外,它只是可以快速预览,但是它会保存30天,那么怎么一次都看到这些文件呢?

打开这个目录

/Users/XXX/Library/Containers/com.deskconnect.mac/Data/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

XXX为你的用户名

放到侧边栏吧

图标测试Icon Striker

icon也是可以很轻量很适合大家同时查看的。

纯html实现 直接进网页连接https://www.flinto.com/strike

4e6a5044tw1efwj7ne30pj20n50rqn0c

Icon Strike+DeskConnect实现快速查看

4e6a5044tw1efwjfl100nj20mm0dh0uo

  • 拖动图标到框里

4e6a5044tw1efwjh0lypcj20la0873zt

  • 可以通过邮件,短信和手工复制连接的方式,把生成的连接发到手机上

4e6a5044tw1efwjjrge1kj20m808w400

  • 复制连接

4e6a5044tw1efwjku50xij206i07iq39

  • 发送到DeskConnect上的设备中。关于DeskConnect请看这里

DeskConnect-真正的实现快速简单在Mac和iOS传文件

下面操作在iPhone或iPad上实现

4e6a5044tw1efwjpn3achj207i0dcaa9

  • 打开连接,点击按钮

4e6a5044tw1efwjqcnva4j207i0dcq3d

  • 添加到主屏

4e6a5044tw1efwjqp4stcj207i0dcdgd

  • 还可以改个名字

4e6a5044tw1efwjr0s1mmj207i0dc3zn

体验测试Tapcase

前面提到过了,用UI再导入一次,走一遍流程就好了。

BUG标注圈点

4e6a5044tw1eg830u285ej20cs090wf5

手机上直接标注或者mac上标注bug就可以了。


史上最大稿写完了,算是对自己最近工作的一个回顾,很多都是解决了小问题。解决的小问题积少成多,也可以提升很多效率。

但是回到最初,思路和技术还是基础。

最后希望我们的即将更新和亮相的两个产品一切顺利大杀四方!

From http://jianshu.io/p/8e4146aa446d

互联网思维的现代传销技术解析

下面是一段融入了互联网信息和思维的传销案例,希望大家学习下精髓,同时也给自己以及家里人打下预防针,不要掉到坑里了,多丢脸!

周末一失足被盆友拉去听了一场传销宣讲,不禁让人感慨现如今传销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产品迭代的日新月异,传销的产品已经进入到了互联网行业。不禁想问,星球圈地计划还会远吗?

  我想略有一点互联网思维的人都能看穿其中假借互联网之名所行的传销实质,不过我真心还是赞叹这些阿姨们的传销技能,忍不住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总结下技能点。

  1、用巨大的利益来诱惑人。

  首先,展示阿里巴巴、百度两个公司上市的视频,讲述了从原本股票只值几毛钱,送人都没人要,到上市后股价翻几千倍之后,持有股票者一夜之间跻身亿、千万、百万富翁之列的故事,而且现在普通人根本没法买到他们公司的股票。

  这些致富的好机会已经被错过了,但是不要急,现在还有一个更好的机会,抓住互联网投资的尾巴,让你一夜变成百万富翁。

  2、用“真实”的故事来打动人。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阿姨们重复了无数次的一句话,用这句话引出了xxx从原本的不相信,到现在赚了几十万美金;xxx原本是个成天打麻将的/工地上送货的,完全没有积蓄/背了很多债,现在因为这个致富的途径,赚了多少多少……这些故事都超级真实、超级感人,阿姨指着旁边坐着点广告的几个阿姨,你还不相信么?

  他们还有非常高大上的外国创始人(虽然我觉得长得比较像是搞笑剧演员)录制的欢迎视频,他们的总部在硅谷,和Facebook、Google、苹果这些巨头企业在一起呢,去年还去总部考察了,都有照片为证,特别真实。忍不住吐槽一句,硅谷真的能为公司真实性做担保吗?

  还有他们公司前几年曾被美国某机构认为有信用问题,被调查了16个月,最后澄清为真实的公司没有任何问题,信用评级为A+,这一点是我觉得非常奇怪的,后来在网上查到的说法是因为钻了法律的漏洞,坑爹的老美,害这么多淳朴善良的中国人受骗!

  3、用高深的内容来忽悠人。

  这些阿姨的有些说法,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比如他们说,每过5年10年都会有一轮资本市场的洗洗牌;十年前炒股赚钱,五年前炒房赚钱,现在互联网最赚钱。讲起纳斯达克又有哪些公司上市,四五十岁的阿姨们都说得头头是道,更厉害的是他们还知道百度的盈利模式是竞价排名和马云创立淘宝的愿景。

  而且加入之后,你一方面能够在公司上市之后分到巨额的溢价,在上市之前还能收到报酬,其中35%的收益来自点广告,35%的收益来自于广告收入,30%来自公司分红,不定期会有股份回购,反正就是投资回报率特别特别高的一款产品。

  不明觉厉的产品介绍,用陌生的概念来忽悠人应该是传销的惯用手法。

  4、用爱国主义情怀来激励人。

  你造么,新浪85%是由日本人控股的、淘宝网85%是由美国人控股的,xxx网的85%是由某国人控股的,这个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是我们中国人不够聪明不够富有吗?为什么要让大把大把的钱都让别人赚去了,现在我们要抓住机会,也来赚外国人的钱!

  你平时点击淘宝的链接、点击百度的链接,嘀嗒一下,就给马云和李彦宏赚了一个流量,给日本人赚到了钱,但是在我们xxx,你每点的一下都是在为自己赚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xxx的股东。

  是不是超级激励的!

  5、用套近乎来拉拢人。

  阿姨陆续用,小孩、孩子、姑娘、丫头等名词来称呼我,问我学什么的→我女儿也是学这个专业的,问我毕业几年了→确实工作不容易,都辛苦,问过现在一个月工资多少→这么点真的不够花,得再找个副业,特别是当阿姨知道我还没找对象的时候,阿姨尤其建议我先多赚点钱,把自己的lever提高再更高的水平再找对象,简直就是心灵鸡汤,都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如果是那种生活中不太如意,略显缺爱的人,受到一个亲切的阿姨这样细致周到的心灵慰问,你能不和阿姨一起致富吗!

  说到底,其实阿姨的手段无非就是,创造需求、产品包装、成功案例的引导,激励措施,从用户角度考虑问题。虽然产品本身漏洞百出,但是这些营销手段都值得做产品运营推广的人好好学习。

支付宝客户端的插件机制

前言

因为开了iOSDevTips的微信公共账号,老收到各种iOS开发的问题,前两天收到一个问题的内容是:

请问像支付宝钱包那样可以在应用里安装自己的应用,是已经在应用里写了逻辑,还是可以向应用里发送代码?

我觉得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估计大家都感兴趣,所以今天就抽空研究了一下,将支付宝客户端的插件机制具体实现方式介绍给大家。

先介绍一下该插件机制,如上图所示,支付宝客户端在安装后,对于像“彩票”、“爱心捐赠”这类功能,需要再点击安装一次,然后才可以使用。有些时候该插件功能进行了升级,需要点击升级才可以继续使用。插件的方式有利于软件动态增加新的功能或升级功能,而不用再一次向AppStore提交审核。另外,由于用户不需要的插件可以不用安装,也缩小了应用本身的体积大小,节省了下载流量。

分析过程

截取网络请求

分析第一步,截取网络请求。截取网络请求可以查看当用户点击“彩票”进行安装的时候,客户端到底做了什么事情。使用Charles的代理设置功能,启动一个http代理,然后在iPhone上设置连接此代理,则可以看到,当点击“彩票”插件时,客户端下载了一个名为 10000011.amr的文件。如下图所示:

下载插件文件

尝试用wget将文件下载下来,发现其没有验证cookie,下载成功,命令如下:

1
wget http://download.alipay.com/mobilecsprod/alipay.mobile/20130601021432806/xlarge/10000011.amr

amr本意表示是一个音频文件,明显不对,尝试将其后缀名改成zip,成功将其解压。用itools连接上支付宝的客户端,同样能看到客户端将其下载后,也是解压到document目录下的。解压后的内容与应用内新增加的内容一致,如图所示:

分析文件内容

大概浏览了一下解压后的文件,主要包括html、css和js文件。可见支付宝的插件机器是通过UIWebView来展示内容的方式来实现的,那为什么要先下载安装这些内容而不通过UIWebView实时下载html呢?这主要应该是为了节省相应的流量。我看了一下,10000011.amr文件整个有将近1M大小,如果不通过插件机制预先下载,则只能依赖系统对于UIWebView的缓存来节省流量,这相对来说没有前者靠谱。

另外,使用基于UIWebView的方式来展示插件,也有利于代码的复用。因为这些逻辑都是用js来写的,可以同样应用于Android平台,在Config.js文件中,明显可以看到对于各类平台的判断逻辑。如下图所示:

另外,/www/demo/index-alipay-native.html 文件即该插件的首页,用浏览器打开就可以看到和手机端一样的内容。如下载图所示(左半边是手机上的应用截图,右半边是浏览器打开该html文件的截图):

插件的网络通讯

接下来感兴趣的是该插件是如何完成和支付宝后台的网络通讯的。可以想到有两种可能的方式:

  1. 直接和支付宝后台通讯
  2. 和Native端通讯,然后Native端和服务器通讯。

要验证这个需要读该插件的js源代码,整个js源码逻辑还是比较干净的,主要用了玉伯写的seajs做模块化加载,backbone.js是一个前端的MVC框架,zepto.js是一个更适合于移动端使用的”JQuery”。

大概扫了一下,感觉更可能是用的方法一:直接和支付宝后台通讯, 因为Config.js中都明确将网络通讯的地址写下来了。另一个证据是,利用下面的脚本扫描整个js源码,只能在backbone中搜到对于iframe的使用。而在iOS开发中,如果js端和native端要通讯,是需要用到iframe的,详细原理可以参见我的另一篇文章《关于UIWebView和PhoneGap的总结》。不过我不能完全确认,因为我还没有找到相应控制页面切换和跳转的js代码,如果你找到了,麻烦告诉我。

1
find . -type f -name "*.js" | xargs grep "iframe"

交易的安全

用Charles可以截取到,当有网络交易时,应用会另外启动一个https的安全链接,完成整个交易过程的加密。如下图所示:

总结

支付宝的插件机制整体上就是通过html和javascript方式实现的,主要的好处是:

  1. 跨平台(可以同时用在iOS和Android客户端)
  2. 省流量(不需要的插件不用下载,插件本地缓存长期存在不会过期,自己管理插件更新逻辑)
  3. 更新方便(不用每次提交AppStore审核)

坏处如果非要说有的话,就是用javascript写iOS界面,无法提供非常炫的UI交互以及利用到iOS的所有平台特性。不过象支付宝这种工具类应用,也不需要很复杂的UI交互效果。

另外教大家一个小技巧,如果你不确定某个页面是不是UIWebView做的,直接在那个页面长按,如果弹出”拷贝,定义,学习”这种菜单,那就是确定无疑是UIWebView的界面了。如下图所示:

相关工具

欢迎关注我的技术微博 @唐巧_boy 和微信公共账号 iOSDevTips ,每天收获一些关于iOS开发的学习资料和技巧心得。

我在研究时使用了Charles来截获支付宝客户端的网络请求,用iTools来查看支付宝客户端的本地内容。如果你想自行验证本文内容,请先下载上述工具。在此就不额外介绍它们的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