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addy域名再度优惠, $0.99首年. 优惠码 BOWL2010 ,支持域名.COM, .US, .MOBI, .BIZ, .NET, .ORG, .CA, .CO.UK and .IN
2010年2月8号前有效,每个godaddy用户只能使用一次哦,而且这个优惠码支持godaddy下的信用卡和支付宝购买哦!!OH YEAH。。支付宝太强大了。。
我入手了一个域名…byfeeling.com 随机想到的。。。随意了。。总算是有了一个.com的域名。。暂时还是指向youc.net吧。。。
欢迎来到荷兰~~
Godaddy域名再度优惠, $0.99首年. 优惠码 BOWL2010 ,支持域名.COM, .US, .MOBI, .BIZ, .NET, .ORG, .CA, .CO.UK and .IN
2010年2月8号前有效,每个godaddy用户只能使用一次哦,而且这个优惠码支持godaddy下的信用卡和支付宝购买哦!!OH YEAH。。支付宝太强大了。。
我入手了一个域名…byfeeling.com 随机想到的。。。随意了。。总算是有了一个.com的域名。。暂时还是指向youc.net吧。。。
来源:http://apple4.us/2010/01/-google-1.html
GOOGLE退出中国了。。最近的传言太多了。。我们的网络自由也慢慢在流失。。回顾一下心中的巨人GOOGLE。。

本文写作前与各种场合的很多朋友进行了讨论,恕不一一致谢。题图版权属于@junyu。
一、
博尔赫斯有一部极短的小说,《沙之书》,描写了一本无始无终,有无穷多页的书。任何一页一旦翻开再合上,就再也不可能找得到,这一页仍然存在于这本书里,但是这种存在就像是一片树叶存在于树林中一样,只具有哲学上的意义而已。
上周 @virushuo 所写的那篇关于 Google 和百度的精彩评论受到了广泛的好评。那篇文章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值得转录在此:
Google 给我们的最大价值,除了信息流动加速,就是信息永存。当我写完这篇 blog,发布在我的 blog 上,按下「发布」之后的几分钟,各种蜘蛛就会蜂拥而至,把这篇文章复制若干次,存在这世界的各个角落。这文章即永存。无法被某个组织控制或删除,也无法阻止其流动。公关公司不行,某个国家政府也不行。孙云丰的言论,和百度其他员工的言论,也将和这篇文章一样,被永存,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热爱 Google 的原因。
我不能否认,这里有某种令人赞叹的庄严感。不幸的是它不总是真的。如果写这篇文章的人不是 @virushuo,一位 IT 圈中的知名业者,而是一个全然不知名的个人博客作者,这篇文章有很大可能不会得到广泛的注意,它也许仍然会被蜘蛛收录于搜索引擎,但是只会出现在第一百页之后的搜索结果之中。它也许确实会永存,但是同样地,这种存在也几乎只具有哲学上的意义罢了。
互联网构成了一部史无前例的沙之书,而搜索引擎就是它的目录。它在纷乱的网络世界中引进了秩序,换言之,也就是引进了不平等。这种不平等通常是合理的,但是只要稍加思量就会发现,这里隐藏了大量难于描述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按照赞美 Google 的观点,Google 促进了信息的自由流动,而它的竞争对手则未必如此。但是这种促进是如何发生的?有没有明确的评估标准?它的基本思想──利用 pagerank 对网页进行排名并且不加干预──是否是唯一能够促进这种流动的手段?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显然的答案。
另一方面,Google 的对立面因为对结果进行过滤而受到了普遍的指责。可是在一个信息过载的世界中,搜索和过滤其实只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侧面。我们也许可以争辩说,即使我们总需要有人帮助我们从浩瀚的网络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我们也更愿意信赖一个不受干扰的机器算法,而非由老大哥在暗中制订的晦涩的清规戒律。但是两者说到底都是不透明的黑箱,前者在道义上的优越性究竟何在呢?
因为我们相信 Google 「不作恶」。
可是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人人皆知,作为现代社会的普遍准则,一个系统的健康运转应当有赖于制度而非道德。Google 扼住的是信息时代的咽喉,而我们居然把希望仅仅寄托在它对自身价值观的自律之上,这委实构成一副蔚为奇观的场景。
正如很多人知道的那样,在 Google 撤出中国的决策过程中,其创始人 Sergey Brin 是极为重要的幕后推手,而 Brin 个人的意识形态倾向甚至包括他的东欧移民背景也在各种讨论中一再被提及。但是这似乎说明,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网络发展前景,就这样极其偶然地取决于一个个人的道德选择。如果 Brin 不是出身于东欧移民而是新英格兰富商家庭呢?很显然,这并不会改变他和 Larry Page 一道在1996 年写下那段著名的程序的历史。
二、
上周我和我的法国同事聊起 Google 声称受到某国政府间谍攻击的新闻,他耸耸肩说:「这有什么可大张旗鼓抱怨的,难道美国政府没有做过这种事情?」
我无言以对。我自己和很多人一样,有时候会本能的把某些对 Google 的质疑划归于,呃,某个和金额有关的词汇名下,但是这也许不尽然是公平的态度。就在今天,我阅读到这样一则评论:
2009 年 12 月,Google 除了照例说过一些漂亮话之外没有因为人权和网络检查的问题做任何反抗。2010 年 1 月,Google 忽然威胁说要违反中国法律,弃一亿用户、所有中国雇员和资产于不顾。
发生了什么事情?罪恶感积累得太多了?良心忽然发现了?
拜托,这是在中国。Google 所做的那些过滤其实对任何对中国的网络控制不爽的人来说都无关紧要,找几个坦克图片这种事有那么重要么?Google 不会、不应、也不可能就此把一切置于险地,仅仅因为它忽然觉得在中国做生意有点不舒服。如果它真不舒服,它早就该走人了。世界上任何公司都会说一些关于责任感和道德的漂亮话,就连烟草公司也是一样。把市场决策非要说成责任感,实在是扯淡。
这评论并非来自《环球时报》或者强国论坛,而是来自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the Googlization of Everything 一书的作者 Siva Vaidhyanathan。它虽然尖刻,但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反驳。
和很多人一样,我刚看到 Google 的声明的一刹那,心里涌起的是一阵惊讶和感叹,因为这孤注一掷的动作带有某种决绝的壮烈感,仿佛以一人敌一国一般。但是我们常常忽略的问题是,Google 已经是一家市值逼近两千亿美元的跨国公司,其政治、经济、乃至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早已远远超越很多国家和政治实体。事实上,已经有很多评论文章(例如这里和这里)直接将 Google 和中国的争端看作国家级的争端,德国《时代周报》更是用大标题打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称呼:Google 共和国。
这个「国家」是网络世界中的第一个霸权,它可以控制数据和知识的流通,影响人类的所见所闻乃至精神世界的每个方面;它握有大量个人隐私信息,并且具有无可撼动的垄断地位;它在许多场合起到的已经是近乎可以类比于公权力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它只是一家私有公司,没有任何方式可以从外部对它合法的控制力进行监督和制约。它当然也许确实会始终尽量不干预搜索排名,小心翼翼地维护互联网的自由和公正,但这只是它自己的道义承诺而已,而我们甚至想不出什么办法来验证这一点。
那我们为什么还是这么相信 Google?
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怀疑大公司,这种怀疑有时候会发展到阴谋论的程度。很多人相信跨国烟草巨头和医药公司处心积虑地牺牲世人的健康以博取利润,相信军火商操纵着国际间的合纵连横,相信几个犹太资本家在幕后控制着世界上一切台面上的政治风云。但是似乎并没有太多人会怀疑 Google 一直在悄悄干预着搜索结果的排名,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的进程乃至走向,尽管理论上它确实能够做到这一点。
在很多人眼中,Google 是个异类,它轻而易举地享受到了许多跨国商业巨头梦寐以求而不得的尊敬,仿佛与生俱来一般。
这种信任并非完全基于理性,而更多的来源于这个时代。在短短十几年间,人类的眼界被前所未有地打开,在精神层面上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地理、政治、经济、乃至种族之间的障碍,似乎一夜之间都变得无关紧要了。
而 Google 是这个时代的骄子,是我们推开的第一扇窗户,从第一天开始它就陪着我们经历和见证着这场革命,一直到今天的此刻。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我念大学三年级的某一天,隔壁寝室的一个同学闯进我们的寝室,激动地在电脑上打下这一行网址,告诉我们从这个页面可以搜出许许多多闻所未闻的信息。从那一天开始,生活的面目截然不同了。
这是我──以及很多和我类似的人──对 Google 的信任的终极来源。自始至终,它伴随着某种近乎于乌托邦般的理想:一个自由、平等、公正、开放的世界。这个世界即使在网络上也从未真正存在过,但是在 Google 的帮助下,我们曾经一度离它越来越近。
对 Google 的信任和尊敬,是我们对这个乌托邦世界的向往的一个影子。
这就是为什么我明知道在大多数非极端情况下它的搜索体验同它的竞争对手并没有本质的可分辨的差别,我也仍然在心理上将它置于更优越的位置。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从来没有被真正说服过 Google 的算法真的能够有效地促进信息的流动(事实上我怀疑它的垄断地位早晚有一天会阻碍而非帮助这种流动),却还是相信它的做法确实优于别的许多冠冕堂皇口号之下的人工手段。也许有一天,Google 一家独大的局面会被更有竞争的市场格局所取代,严格保密的核心算法也会让位于更开源更安全的新一代搜索引擎,甚至不作恶的承诺也会被它自己所打破,但是它曾经享有过的崇高地位不会消失。
也正因为如此,即使明知 Google 撤出中国的背后有太多一言难尽的考量和复杂因素,我仍然对它的做法给予敬意和惋惜。身为一个中国人,这情感既直接,又微妙而难于言表。
我们信任 Google,是因为我们愿意相信信息时代的技术革命会改变我们的命运,带来我们所企盼的进步,因为「它使一切受难的人感到温暖,觉得这世界还有希望。」
上面这最后一句话其来有自,它摘自 1943 年的一篇文章。如果有人好奇它的来源,Google 会告诉你答案。
FROM:http://jandan.net/2010/01/21/when-focus-becomes-more-important-than-knowledge.html
我们以前想到些什么不记得的问题,可能都会先记下笔记,或者记在脑子里,然后回去查查百科全书,去去图书馆,问问长辈,而现在取而代之的是。。百度之。。GOOGLE之。。。电话号码也是一样。。有了手机通讯录。真正记下号码的人没几个,哪怕是亲人的号码。。
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去选择自己的记忆呢,哪些才是我们最需要用大脑记忆的东西呢,大家肯定各有各的说法。下面看看一个我自己比较同意的观点:专注力是驾驭知识军队的王道…
网络时代:人们学习思考工作的基本模式都在巨大的变化,其中有一个词,叫“google”,既是动词,又是名词,既是褒义词,又是贬义词,既是新词汇,又是敏感词。
典型的问题是:“搜索让人变傻还是变聪明”,这是一场讨论和研究的大战,从生理心理战场,绵延到道德伦理,政治军事。总之,我们处于大变革时代,又在生态危机的毁灭阴霾之下,机会和危机并存,前进可能危险,后退终会灭亡,何去何从呢,你!
麻省的 David Dalrymple 有一个独特的观点:专注力是驾驭知识军队的王道。
网络史前年代,大多数的专业人员吃下去很多知识,积年累月的经验,终于拥有了专家标配的知识啤酒肚。网络纪元以后,只需拥有优良的思考辨别能力,能够专注于相关的重要,任何人都可以从网络获得超水准的专业信息,从而完成特定工作(社会需要大量的相关专业人员,网络的发展极大的满足这一需求)。这些企业和员工离不开网络,但是,网络上也充斥了大量的无关信息:新闻、笑话、brabrabra。
所以,雇员的专注力能力值,比他的知识水平能力值更重要。
史前,知识是一个人的内在美,专注是外在品格。
网络纪元以后,知识可以通过外部网络后备补充,就相当于可以随时调用的军队。专注于特定的知识和任务,才能提高处理效率,才是统帅万军的上将。

@wirx 认为,上面的观点歧视像他一样的少儿多动症患者,人类思维活动的一切方面都应该,用技术引导的优良的思维模式(比如专注力)来驾驭:学习,思考,工作,娱乐莫不如此。
比如,知识的积累,以前,优良的学者把最重要的东西放在大脑主机,系统化或需要研究的用笔记本的形式保存到备份,然后专项研究,然后还要在大脑建立大量书籍的索引,方便随时翻阅研究。网络的发展,我们可以懒惰很多。
比如,讨论问题,智者论是为了和他人互通有无,完善自己,愚者论,是为了话语权,是为了在思想领域打猎沥血。当然,智者未必好,愚者未必劣,技术应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如何用技术手段来驾驭论坛性质的言论场呢?
再比如:学习问题,用技术手段能让人们更有效的学习吗?
如果说,人类的思维模式,是一系列线路图,那么每一条线路,都会有一些上佳的网络运用来辅佐,能够将众多运用有效整合又是更上一层的野望考虑了。
@大象 记得不久以前还有一门很NB的学科叫做:图书馆学
现在这门学科消失了,因为google诞生了。
讨论知识和专注时,另外一种提法可以理解为如何不被信息压迫。
网络的出现把人类限制在网络终端上,违背了自然进化的规律。成为信息的奴隶。
提升自己的辨识能力去筛选信息,本体的存在与意识的运动脱节,类似于宅文化。
完整的信息是脱离不了本体而存在,如感官的刺激。
于是通过网络对于一个事物的认知始终是残缺的。
即使有一套完善的方法论去处理信息,其实质还是如同《骇客帝国》一样把人体插上网线,从现实中抽离。
若是信息的载体发生问题又该像《夏日大作战》里一样了。
我并不想说这样不好,我只是觉得生命辛辛苦苦的进化到现在,应该并不是为了找个东西往上插上插头嗨一下吧。
求知欲与性欲和食欲一样,饿的时候来包泡面,寂寞的时候去交个朋友,无聊的时候就上个网。吃饱了可以强壮身体维持生命,成家了可以组成社会群体延续后代。信息丰富了呢?即使专注率和信息储备超高,也只是达到考试能考100分的效果吧。
有时候我觉得若做一只金鱼就好了,只有3秒钟的记忆,什么都是新鲜的。金鱼能够如人一样在这个星球上繁衍,定有些除去“专注”“信息”之外的,从物种诞生之始就一点点积累的本能。
比如做饭,光有食谱和教学作出来的饭并不好吃。多做几次,用味觉去体会,自然而然的就会做出好的料理。
比如体育运动,很少有人看过别人骑自行车自己就会骑吧。
比如滚床单,刚开始细细研究慢慢摆弄,上手了即轻车熟路翻云覆雨松弛有度。
我高中语文老师下笔知识犹如神祝,讲课如神灵附体。“知识”和“专注”同步率高达99%。但是她死活学不会骑自行车。
如此说来,完整的流程应该是:知识积累—>专注分析—> ?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 =
http://bicespring.blogbus.com/logs/3398010.html
上网干什么?通常有以下几种回答:1,看新闻,看电影和下载歌曲;2,查资料;3,写Blog,上传相片和整理图片;4,聊天,泡论坛;5,在线K歌和玩游戏……内容我想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那么隐藏在这些用户活动和行为背后的基本模式是什么呢? 用四个词语概括,我认为,是浏览、收集、分享和创造以及联系。它们可以看作是互连网用户需求的四个阶段。

浏览:绝大多数用户的活动开始于这一阶段。特别是对于刚接触互连网(或者说刚学会上网)的人来说,他们对信息只是被动地接收,上网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就和看电视一样,点一个连接看一个网页,甚至点到哪里算哪里,打开了N个窗口都不知道关闭。他们与计算机网页之间的交互仅仅是单击链接,然后阅读它们。此时,用户只是被动的获取信息。
收集: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用户开始对互连网产生兴趣,他们不但需要阅读而且希望将它们收藏起来,于是他们主动去探索如何使用系统中的一些功能以帮助他们达成这一目标,并且他们愿意去学习如何操作。搜索和聚合信息是用户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
分享和创造:得到了信息,用户自然希望将它表达出来。表达的手段有两种,一种是分享,而另一种则是创造。一般用户直接分享他的发现,比如转载和链接他人的文章;善于思考和总结的用户则附加自己的观点,通过Blog的形式表达出来;而那些具有创造力的用户,则在思考和总结之后,形成新的观点和计划,以自己的语言表述并分享、传达给他人。
联系:联系其实是对上述模式的整合。当用户表达、分享完信息之后,他自然需要看到其他人的回应,回应的方式可以是浏览、收集,同样也可以是分享和创造,比如一篇文章被点击/浏览的次数,被收藏的次数,被引用的次数,被评论的次数等等,这实际上就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循环,一个用户分享的结束正是另一个用户浏览和收集的开始,所有有关用户回答问题、参与对话(如聊天)和活动的行为都可以归结为联系。
来源:http://bicespring.blogbus.com/logs/3447638.html
一位大虾写出的人们上网都在干什么?对于IT从业者应该是必须要了解的东西了。。就相当于你是一个商人,你就要明白,你的客户需要些什么。或者平时都做些什么,你就可以在这些信息之中挖掘出他们的需求,以便于更好的设计出他们喜欢的产品,或者说。。你也可以依据这些来开发出新的产品需求。。。总之。。信息之本。。
前两天把那幅图翻译了一下交给白鸦,感觉还是不太完美,一直想再改下,后来看到的一些图都美化得相当不错,不过翻译上还是有些小问题,这里就此做一些补充,希望能够和大家探讨,并在某些地方达成共识。
这里要说明的是,如果纯粹按英文字面意思去翻译,可能就会脱离它的本意或者中文表达得很拗口,因此我们要结合上下文和中文的句法习惯来翻译,便于别人理解,另一方面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不要改变单词在图中的位置。
浅显的、大家都理解的地方就不说了,主要说下几个可能会有争议的地方:

1,include meeting 如果你直译的话就是“包含会议”,这在上下文是讲不通的,meeting这里不是名词而是动名词,做状语表示“符合”、“满足”或“达到”,在图中,它的箭头是由“Expectations(期望)”指向“Goals(目标)”,而前面有箭头从“User”指向“Expectations”, 因此完整地翻译就是:用户有确定的期望,而这些期望又包含了那些能够满足用户的目标。换句话说,用户目标是他期望的一部分;
2,Expectations frame his or her User Experience. 这个句子很多人照字面意思翻译成了“期望框架/制订(定)了他或她的用户体验”,从中文句子结构来看,这很难叫人理解:“期望”是个抽象名词,它怎么去“框架”或“制订(定)”某人的“用户体验”?完全不符和汉语的主谓宾构句原则;此外,从概念上看也是不符合逻辑的,用户的体验是能够被他的期望“框架/制定”出来的吗?那么是不是作者弄错了?显然更不是。出现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我们没有很好地理解什么是“用户体验”,什么是“期望”(这个问题以后我会写篇文章说明),另一个方面是我们没有根据图中的上下文揣摩它的含义。Frame这里作动词更确却的表达是“制订(定)”“设计”而不是“框架”,此处引申为“使…符合”,因此我把它翻译为“使他或她的用户体验符合(他或她的)期望”,如果我们非得把“期望”放在前面,则可翻译为“为(用户的)期望制订(定)/设计适合他或她的用户体验”;
3,When met,ensure a 这个地方也要结合上下文理解,作者在这里省略了主语,实际上就是指上面所讲的Expectations和User Experience;“When met,ensure a”——met在这里不仅是“相遇、接触、汇集”,而且有可能会产生“冲突”,所以作者才会把体验分为“Positive Experience(积极、正面的体验)”和“Negative Experience(消极的、负面的体验)”,因此,这里我把它翻译为“当两者(期望和用户体验)相汇时,要确保一种(积极的体验)”,反过来说就是,当两者相汇时,要避免它们之间发生冲突,导致用户产生消极的体验;
4,Prior Experience(with you or a competitor)“先前的体验”这里指的是用户在使用你现在的产品之前,在你或某个竞争者那里获得的体验,这些体验构成了他期望的一部分;
5,Perceived Credibility 直译的话是“可以被感觉到的可靠性和确实性”,简单说就是“信誉”(之前我把它翻译为“荣誉感”,也是错了);
6,Profit-ability 是“获取利润的能力”或者说“盈利能力”;
7,Intent to Return 直译是“打算返回”,在这里的意思是“回访意愿(图)”,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就是用户的体验(积极的或者消极的)会影响到用户是否愿意再次光顾你的网站,从企业的角度说,就是网站等产品是否能够“黏住”用户,因此也叫“黏度”;
8,Positively Influence和Negative Influence直译就是“积极/正面影响”和“消极/负面影响”,但根据上下文,更通俗也更好的译法是“有利于”和“不利于”。
把翻译后的图再整理了一下(如下图),需要的可以单击这里下载
注意:英文原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之前看到有人送lockerz邀请,要了一个注册了一下,仔细研究了一番,这个网站是由时代华纳旗下的公司赞助,虽然还没有完全开发完整,但不像是假的,豆瓣上有小组http://www.***.com/group/yezhaizhongxue/,土豆上有别人拿到奖品的视频http://www.***.com/isearch/lockerz/。玩法很简单,每天登陆回答一个问题,就有一定积分,时间久了积分多了就能用积分换东东的。另外,这个网站全E文的,适合有e文基础的童鞋玩。
该网站必须要邀请才能注册,需要的同学,请留下邮箱地址,谢谢!
虽然邀请别人可以得积分,但也不算是拉下线,推荐一个新的娱乐网站给大家而已。没事就去登陆下,回答下很简单的问题,积分够了就可以换各种奖品了。IPHONE,IPOD,IPHONE 手机外壳 各种正版电影等等。。。
下面是简介
什么是Lockerz?
Lockerz 是一个新型态的网站,它成立于09年3月,
由美国最大的媒体公司之一美国有线电视公司Liberty Media投资建立,
目标是整合影音、游戏、购物等多项服务。 网站为免费注册,但是现阶段只有被邀请的人才可以注册。
Lockerz怎么玩儿?
lockerz的积分点数叫做PTZ,好吧,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何Q币是一类的东西
使用者只要每天登入(2PTZ) 、回答当日的问题(2PTZ以上,有时会加倍放送)
或邀请朋友加入(2PTZ) ,就可以赚取积分点数
这些点数是可以拿来换一些不错的东西,
例如Apple MacBook、Ipod nano、Ipodshuffle,甚至还有motocycle
依奖品本身价值,换取点数也不同。
目前2PTZ大约可以换取相当于1美金的东西,
例如旧版ipod shuffle(价值$50)100PTZ、ipodnano(价值$150)300PTZ等,
所以奖品并不难换。
刚加入的使用者,
会让你玩一个接方块的游戏,等于白送你美元的
在限定时间内,方块会一直掉下来,价值1PTZ至3PTZ,方块越小越值钱!
另外右下角还有一个DAILIES按钮,
点进去可以回答当日的问题。
每天都是一题随便可以回答的问题,
回答完就可以拿2~10PTZ。
最近Lockerz刚刚更新了一个版本,修改了一下网站的交互方式.该网站的特色是网站开发团队会用视频的方式告诉用户各种信息……
目前Lockerz只有通过邀请才能加入!接收到邀请的同学注册后可以再邀请他人,每邀请1位朋友可以获得2个PTZ,这也是获得PTZ的一种方式。
好莱坞明星们为LOCKERZ做的广告采访:http://blog.lockerz.com/?p=696
来源:http://www.williamlong.info/archives/1956.html
twitter 最近越来越火了.可是直接上又麻烦。。客户端很好用。。可惜又和谐了。。于是需要API代理了。。下面分享一下用GAE搭建的方法。我自己搭建了一个,有需要的同学可以使用[youc520.appspot.com], 具体使用方法见下文中…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Google App Engine搭建基于Python 2.5的BirdNest环境,建好的BirdNest可以在TwitterFox或twhirl中使用。
环境准备:Google App Engine
先要注册Google App Engine,注册地址 http://appengine.google.com/ ,然后建立一个application,目前第一次使用需要验证用户手机,输入手机号码就收验证码即可,之后,就可以用yourid.appspot.com来访问你的app应用。
此外,还需要下载安装Google APP Engine的开发环境,注意Python的版本,需要是2.5系列的,不能使用2.6或更高的版本,否则运行会出错。
Google App Engine SDK 下载地址 http://code.google.com/intl/zh-CN/appengine/downloads.html
Python 2.5.4 下载地址 http://www.python.org/download/releases/2.5.4/
关于Google App Engine的详细使用说明请参见这个地址,这里我就不再累赘。
环境准备:BirdNest
下载birdnest要注意是下载分支branches/gae,别下载主干trunk,否则更新到GAE上也不能用,会报错。可以使用一个SVN工具下载。例如TortoiseSVN等。将其放到一个目录中,进入目录,编辑app.yaml文件,将第一行的application里的参数修改为自己的应用名。
发布应用到GAE
准备好了上面的一切后,就可以发布这个应用到自己的Appspot上了,执行 appcfg.py update 目录名,中间会要求输入Gmail的用户名和密码,之后就可以使用了。你创建的API地址应该是yourid.appspot.com/api/ 。
使用BirdNest
在twhirl里的使用方法是,打开账号管理Accounts manager,选择laconi.ca账户类型,输入:[你的twitter帐号名]@yourid.appspot.com,密码为Twitter密码,即可使用。
在twitterfox里的使用方法是,打开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MozillaFirefoxProfiles 随机信息 .defaultextensionstwitternotifier@naan.netcomponents目录,编辑nsTwitterFox.js文件,找不到的话直接在Documents and Settings中搜索nsTwitterFox.js文件,编辑该文件的38行,将其修改为 var TWITTER_API_URL = http://yourid.appspot.com/api/ 即可。
因为大巴被封前几天就想办法转移出去了。。当然还是选择最NB的 WP啦。。。下面是参考资料。。希望对大家有用
来源:http://xland.zobyhost.com/blog/archives/2316
紧急告知该方法不能用于WordPress 2.9.1,会出现每篇文章的评论丢失(如果某篇文章有评论且有多条,只会剩下一条),强烈建议使用2.8.*(我用的是2.8.6),可以用2.8.* 的做WP导入再升级到2.9.*!!!!
坐在电脑前折腾了一个下午的WordPress,但我最希望的还是BlogBus能回归。
金窝银窝,还不如自家的狗窝。
今天在G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几个文章,终于把非标准的BlogBus .xml导出数据转变为标准的WordPress eXtended RSS (WXR) .xml,然后又在yo2老大oneoo设计的DivXml.exe帮助下把转换成功的文件分割为小块。
具体操作嘛,很简单,分享一下前辈们的好东西。
用的是Python转换法,程序是用Daniel的(下载:bus2wp_modified),因为他说已经解决了BlogBus到WordPress的分类及标签问题。至于方法嘛,原创是ant21的,但阿七说得更具体,如下:
1.在BlogBus的后台导出日志,保存XML文档。具体方法:进入BlogBus后台,博客>博客设置>导入导出>导出日志>保存为XML格式,假定保存的名字为bus.xml。放在D盘根目录,即D:bus.xml。
2. 下载python以及bus2wp.zip。python的下载地址是:http://www.python.org/ftp/python/2.5.1/python-2.5.1.msi(我已经在用2.6版本了),bus2wp_modified。下载python后,安装,解压下载的bus2wp_modified到D盘根目录,即D:bus2wp.py。
3. 点击开始菜单>运行>输入cmd,回车进入Windows的命令行窗口>输入d:,回车,转到D盘目录下。输入bus2wp.py bus.xml wp.xml,回车,等待转换…>如果没有出错,就成功了!如果提示出错,检查导出的bus.xml,发现并解决问题(会提示是哪行哪列出错的)! 建议用Notepad++进行检修,毕竟用系统自带的记事本实在太简陋。xrspook在转换过程中就出现过问题,不知道为什么代码里有些很诡异的 “sub”,每次都会卡死。
4. 登录安装好的WordPress后台,导入日志。具体方法:管理>导入>选择“WordPress”,从WordPress导出文件中导入日 志、评论、自定义字段、页面和分类。选择导入文件D:wp.xml,导入>选择导入后日志所属作者,确定导入(可选上导入附件)。成功!
下图就是xrspook转换过程中的坎坷,修改多次才成功啊!转换共用66秒。原BlogBus的.xml大小为11.1MB,转换成WP型后减肥了,只有8.87MB。原先的.xml不能用DivXml.exe切分,但转换后的就可以了,呵呵,再次谢谢oneoo。

单机是用xampp搭建的php,而强大的它允许上传的WXR能达到128MB,所以切不切分无所谓,但是转换时间较长,我可有接近2300篇历史记录啊!但如果用在线上服务器不切分基本是不行的,所以测试不切无所谓,动真格的时候就得切了。
导入部分切分后的文件你就会发现虽然数据从BlogBus全部转化为WordPress了的,但还是有点瑕疵。我暂时发现的是:在评论的回复 中,BlogBus把客人的留言和blog主的回复都放到<CommentText></CommentText>里,而且都是 显示为“博主 对 ** 的回复:****-**-** **:**:**(后面那个为日期及时间)”。“博主”这个好不刺眼,于是我就全部重新替换为“xrspook”了,否则,真的让人很头大。不知道 WordPress的导出数据是如何区分留言者和回复者呢,应该不会像BlogBus这般囫囵吞枣吧,毕竟WP是支持多层回复的,不像BlogBus那样 只局限于blog主人对客人的回应。
如释重负般完成了WP模板的初步修改和历史数据导入。
但说到底,这还不是我从前大家所熟知的老家啊!
来源:http://mr21.in/2009-12/recommendations-about-domain-name-registration-in-china.html
最近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吖。。不管怎么样有博客有域名有网站的同学们还是多注意下吧。。
如果你能看到Mr. 21的这篇文章,请向您的朋友告知其中的一些事务和关键点,有益无害,谨防被坑。
昨晚(2009/12/09)吃晚饭的时候,听到CCAV“强烈批判”了手机WAP黄站和域名注册的便捷,并通过某些不为人知为人所不齿的行为让犯罪嫌疑人回答说“换了域名就找不到了”,而极大地忽视了G.F.W这个真实的谎言的存在,
身为GOV喉舌的CCAV既然出此言,那么很有可能接下来就是相关部门的相关行动。
身为一名稍微有点责任心的网民,Mr. 21强烈建议大家考虑以下几点:
好了,接下来是我的解释了:
基本上,Mr. 21是出于好心好意的,请不要怀疑Mr. 21是否有任何其它目的,虽然我也可以代购。 
还是那句话,你看到的和你知道的,离真相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Btw,
为什么标题不是“关于中国人域名注册的建议”,因为这是用中文写的、给国内看的。
Update: 10:17
刚刚搜索了一下,发现这篇博客,其中提到
“焦点访谈”的影响就是大,昨晚播了cn域名的问题(点名批评CNNIC及部分域名注册服务商,称其疏于管理,致使CN域 名被淫秽色情网站利用。),今天就看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各域名注册商发出通告,称将从10日起开展域名注册信息整治工作,凡注册信息 不实的域名将被注销。该通告指出,各域名注册商及代理商首先应明确要求注册者提供真实信息,此次还要在用户注册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审核。
说来就来,看来过渡时间都没多少了,各位好自珍重….
Update: Dec 14, 200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加强域名监管再出重击,于11日晚间发公告称从今日(12月14日)9时起,用户注 册.CN域名需提交书面申请,之前用户网上申请即可;并“停止”个人用户域名注册。CNNIC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我国一直未开放过个人域名注册,但存在用 户利用虚假资料注册并获得个人域名的行为。 From QQ News.
同样是来自于socialbeta的推荐~~~
下面是国外一些和社会化媒体相关的博客,有些值得一看,这些博客能让我们及时了解社会化媒体方面的新趋势,学习一些有关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知识,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利用社会化媒体,让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能更好地传递给消费者,让我们的网站本身变得更加“社会化”,变得更加吸引用户。如果你有好的博客资源,也请分享出来。
出处:http://freelancefolder.com/25-blogs-to-help-you-stay-current-with-social-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