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分叉或者说是共识分裂

什么是比特币分叉,我之前讲过,比特币的价值来自于共识,那么,比特币分叉,简单说就是共识分裂,为什么共识会分裂。

比特币最开始的设计,本来区块大小是可以很大的,但为了防范某些攻击行为,就强行把区块大小限制为1M左右,但现在问题来了,比特币的市值越来越高,而比特币有一个特性,可以无限切割,一般货币最小单位是1分钱,比特币可以0.001,0.0001这样无限切割交易,所以,理论上,它的交易粒度是可以非常非常细碎的。那么现有的架构,其交易效率和支撑能力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比特币的蓬勃发展,所以,如果比特币市值继续提升,应用场景继续提升,现有的技术架构肯定是难堪重荷,想想当年谁能预料比特币这么值钱呢。

所以,做架构升级,实现系统的支撑性扩容,成为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所有相关币圈各种核心团队,包括矿池,包括核心开发团队,包括交易所,都非常关注的一个事情,于是他们坐在一起开了个闭门会议(是的,被你们猜对了,我并没有被邀请),讨论这个事情怎么办,然后几个主流矿池都签了协议,支持某个升级计划,按说,这事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升级和扩容的话题,虽然技术可能有点深奥,但业务逻辑并不复杂。

但后来问题出现了,这个协议并没有被很好的贯彻执行,然后有人决定要抛开现有的架构团队,提出新的主张,于是技术方案分裂成了两派,具体细节,我不展开了,简单说就是激进派和保守派,激进派要求彻底重构,大幅度扩大支撑能力,但可能对旧有版本的客户端兼容性存在问题,但保守派希望在现有架构上补丁,尽可能兼容现有的客户端升级系统,但这种补丁的效率和支撑性肯定不如重构更强大。两派不可调和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主张,激进派打算抛开保守派单干,用全新架构,从比特币中分出一种新的货币体系。

这两派其实都是为了比特币的发展,只是选择的技术路线不同,我也不敢妄议其中对错,而且即便如此,在保障分叉的安全性和平稳过渡上,还是有大量的技术细节一起讨论和研究。所有核心的交易所,矿机厂商,都发表了声明,对这次分叉的准备和他们的观点,并对用户安全策略做出了阐述。比特币的价值来自于共识,而共识分裂是比特币价值的极大隐患。每个币圈的核心团队对这个事情其实都是非常谨慎的。

分叉方案用简单语言描述一下,就是在某个特定节点以后,新的架构就用新的模式挖矿,产生新的格式区块,而保守派则沿用他们的技术升级方案挖矿,两种格式不再互相兼容,但新的架构会承诺,所有旧有比特币用户在分叉的同时都自动获得一个同等数量的新币,也就是比特现金(BCC,区别于比特币的BTC)。 我在新加坡线下分享会用的案例是,有点类似于当年新马分家,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本来是一个国家,一种货币,当时分成了两种,新币和马币最初是1:1的,但现在我们知道了,已经超过3:1了,这是两种不同的货币,汇率也会随着市场发展情况变化。

这个比喻未必准确,但可以粗浅理解比特币分叉的逻辑,从一种货币分成两种货币,开始的时候提供了1:1的完全复制(不是兑换,是复制,这是比喻不十分准确的所在),但从此之后就各行其路,谁的共识更强大,谁的价值就更高。

其实分叉已经进行了,系统扩容后,大家认为比特币能更好的支撑未来的发展,所以比特币(BTC)的价格依然上涨,而新产生的比特现金(BCC),由于不能完全兼容旧有系统,共识基础相对薄弱一些,目前价格远低于比特币,但其实也有1000美元了。

再说一个额外的八卦,比特现金(BCC)出现后,很多交易所并没有立即支持比特现金的交易,也是出于一种安全考量,因为最开始比特币和比特现金是完全复制的,而比特币本身就是一串字符串,理论上,一个用户获得了别人的比特现金,就可以同步复制去窃取对方的比特币,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为了保障客户比特币安全,他们对相关比特现金账户是非常谨慎的。需要对整个交易环境的安全性做出调整和改造,才敢支持这样的交易。

这就是比特币分叉的前因后果,相关的逻辑,风险,和现状。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MjA1Mjg2Ng==&mid=2649867501&idx=1&sn=79566e7aa5bd81aecf2ec6bbfd18f1c3

 

信用的价值以及比特币的价值构建

金融领域,信用的价值是更加被公认的,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有点班门弄斧,比如说,货币是什么,发达国家,或者说强势国家发行的货币,其实就是主权的信用,比如美元为什么是全球硬通货,因为美国的国家主权信用最高。早期货币是金本位,黄金支持货币的信用,但后来发现不足以支持世界贸易和经济的发展,金本位取消后,美元的信用就不再与黄金有关,而与美国的国家实力和发展趋势相关。

那么一些弱小的国家和地区发行的货币,就不存在足够的主权信用来支撑,就只能依靠其他强权来支持,比如港币,本质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而是紧紧跟随美元。 再比如文莱币,文莱这个国家虽然富裕,但是毕竟人口规模太小,经济总量太小,所以在货币发行上从来没有追求过自主权,开始是依附于马来西亚,后来依附于新加坡,现在文莱币的信用完全是建立在新加坡的国家主权信用基础上的。我们看一下文莱最大的经济收入来自于石油,而新加坡是东南亚最大的石油炼化基地,再看看新加坡是离文莱最近的大型国际港口,我们就可以理解这种经济依存、彼此双赢的关系。

最近一则新闻,国际知名的主权评级机构开始调低中国主权信用,为此我们政府也是挺不满的,但这个事情背后的逻辑是,主权信用是所有重大金融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也是各种对冲基金选择战场时最关注的信息之一。而与此相关的金融产品也非常多,我是外行,就不多献丑了。

我们都知道要努力赚钱,那么钱是什么,钱其实就是信用。最早,信用来自于稀缺金属或稀缺物资,比如黄金,白银,以及贝壳等;而后,来自于金融机构,比如钱庄;到现代社会,金融机构的背后是政府的信用。发行货币的是央行,但央行背后,是政府。那么未来呢?

比特币就是一个神奇的颠覆性产品,你说比特币背后是什么,没有央行,没有稀缺资源和贵金属,甚至连一个为之背书的金融机构或巨头都没有,好歹Q币背后还有市值超过一千五百亿美元腾讯帝国。比特币背后有什么,甚至连这玩意的发明人是谁大家还都不能确认。可是比特币现在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一种全球通兑跨国货币,去中央化,区块链这个概念因比特币而兴起。信用来自于公开的算法和规则,来自于可信任的技术,这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事情

比特币的算法和规则决定了总量可控,而总量可控的情况下,其价值就只能通过使用场景和成交规模来决定。简单说就是使用场景越丰富,成交规模越大,比特币的价格就会上升;而使用场景越狭窄,成交规模越小,比特币的价格就会下降。那么,这个核心,依然是,信用,人们是否愿意相信这个意。事实上,比特币爆发的契机,恰恰是传统货币失信的时候,塞浦路斯和希腊经济崩溃,银行开始限制取款和外汇兑换的时候,老百姓开始疯狂的去买入比特币作为避险和换汇途径,比特币的价格随之直线上升。(所以共识的构建以及数字货币的价值还是建立在非常刚需的需求之上的,这一点和很多互联网产品的构建思路是一致的)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征信,大数据征信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兵家必争之地,蚂蚁金服,陆金所,都在各个场合强调这一点。各个互联网巨头也开始推出各种自己信用分的体系,其实这事竞争门槛挺高的,你过于谨慎,可能优质的用户在你这里享受的信用额度就太少,就会去别人平台;你过于大胆,可能很多浑水摸鱼的在里面兴风作浪,这损失谁来承担。所以这里不仅仅需要技术,还需要一些更广泛视野和思路,才能有更强大的判断力。

关于信用套利的话题,简单说几句,核心思路就是低信用产品和服务借助高信用平台获得信用溢价的一种套利模式,当然,这不是值得鼓励和赞扬的行为,我们要鼓励的是创建和维系自己的信用对不对。 但必须说靠这个思路赚钱的生意挺多的。 说个能公开的吧,比如美国通用汽车,收购了韩国大宇汽车,把对方旗下一些低端车型拿过来贴个别克或雪弗兰的标高价卖给中国人,这就是信用套利。

让老百姓守信用,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是提高失信成本,让失信的人,失信的企业付出足够的代价。发达国家的老百姓,如果失去了信用,几乎寸步难行;发达国家的政治领袖,一旦失去信用,基本上政治生涯就完结了。这就是他们日常沟通交流信用成本很低的原因。而我们,连很多地方政府和媒体自己都没把信用当回事。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MjA1Mjg2Ng==&mid=2649866851&idx=1&sn=a6ab8ea547910a273f6e13260e2729a4

 

比特币和挖矿到底是什么,有些什么机会?

比特币的好处是,去中心化,总量可控,我认为这两点是这个货币价值的最大体现,那么在这个前提下,其价值只与流通性有关。也就是,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大。当然,另一个超级优势是,不可追踪。

比特币几次爆发,主要是第一,非法交易,利用其不可追踪特性,比如北美比特币市场曾经最大的客户群体是毒贩和其他犯罪行为。第二,转移资产套汇,针对一些外汇管制的国家和地区。第三,保值抗通胀,比如某些欧洲国家经济崩溃的时候,货币大幅度贬值,取款困难,很多人就开始换比特币。

那么,问题来了,在东南亚、中东、拉美、甚至欧洲一些经济崩溃的国家地区对应的进入产品能不能做呢?如果结合上面的比特币特点来看,确实是可以做的,只要有流量,产品做得快和好且接地气,这些地方的金融体系越不稳定之时就是这个生意的最佳发展之时。

 

下面是参考信息:

 

1、矿机到底是什么?

比特币这样的网络币,以及莱特币等等,核心是去中心化,没有央行,没有发行中心,那么货币的发行是怎么实现的呢?是每个运营比特币的终端,基于一定的计算规则,并在总数可控的情况下,自动生成比特币。也就是,每个比特币的使用者,他的终端,都有一定几率,生成新的比特币。

那么,这里并没有说,一定需要特殊的机器或设备,每一步具有计算能力的电脑,手机,服务器,理论上都可以成为比特币终端,并生成新的比特币,于是就有人开始思考这里的价值,如果能够低成本获得大量计算力,就可以获得超过其计算成本的收益,这就被成为比特币挖矿。也就是积累计算力,实现比特币产出。

2、成本与平衡性。

成本是什么呢?一是一次性硬件成本,所谓矿机;二是每次产出的能源开销,也就是电费。

收益是比特币,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比特币每年的发行总量,是可控的,是这个系统自己控制的,也就是说,如果系统中存在巨大的计算量,那么,平均计算量的比特币产出就会变得非常小,这就形成一个动态平衡,如果你的计算成本超过收益,肯定就没人增加计算量,挖矿行为就会被遏制;如果你的计算成本低于收益,就会有新玩家入局,挖矿行为就会增加。

现在问题来了,如何降低成本。如果你的成本比其他玩家成本低,你就拥有竞争优势,并在其他玩家没有收益甚至负收益的情况下,保持赚钱。

3、降低成本的策略

第一条,黑招,通过木马,黑产去挖矿。

不开玩笑,我遇到过这样的实例,一个朋友公司技术很强,做超算平台的监控安防,有一次就发现有木马入侵到超算中心(中国top几的大型科研计算平台),入侵后的行为就是上面跑了一个比特币挖矿程序。

这种利用其它人的成本去挖矿,其实蛮多的。

好像之前有人爆料,一个流行的使用频率蛮高的客户端软件,捆绑了一个挖矿程序,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趁空闲偷偷挖矿。

第二条,电费和用电成本。

之前有说一个超级大的比特币挖矿基地,是在芬兰还是冰岛来着,是因为那里电费很低,而且因为气候寒冷,机房降温空调成本基本为0。这样就拥有了极大的比价优势。

第三条,节省计算能耗。

这就是为什么要定制芯片的原因,彻底基于比特币挖矿的算法,定制专有芯片,达到挖矿效率的最大化,和能耗的最小化。

所谓升级到第九代矿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这种芯片,除了挖矿,其他什么都干不了。

顺便,因为某些政策原因,淘宝上已经不能搜索矿机,比特币等词汇;在之前,淘宝上卖矿机还是很火的,当时我记得还是一堆显卡和风扇插一起的那种,真的是上古记忆了。所以在比特币领域,GPU确实已经不存在任何使用价值了。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MjA1Mjg2Ng==&mid=2649867111&idx=1&sn=580dda4f48e122606183ea581b4da9a7

忘掉思维导图,用Workflowy来更好地整理你的思维

你应该做过这样的事情:

在纸上写下一份提纲,分成1、2、3点,逐一阐述。就像下面这张图。

 

0
当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事实上已经在结构化自己的思路。

为此你也可能寻找了不少工具,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一个。

但是思维导图在整理你的思路上,并不是那么好用。

 

下图是一张常见的思维导图

1

 

它存在两个问题:

1.结构乱

思维导图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帮助你按照一定的结构排列信息,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它的排列方式是发散的,对于观看者而言,视线需要不停地在各个层级之间穿梭,乱的感觉也就随之产生。

2.功能多

常用的思维导图软件提供了很多的功能。更改字体类型、颜色、大小,更改框的类型、颜色大小……功能越多,越显得繁琐。在进行内容书写的时候,总是需要不停考虑格式的问题:这个颜色好不好看,大小合不合适……很多时候,往往会有“编辑格式比写内容时间长”的情况发生。

为了更好地解决结构化输出的问题,我会给你推荐一个新的工具Workflowy(我们可以叫它“沃克”)。它长这个样子:

2

 

Workflowy是一款在线工具,网址是www.workflowy.com。

正如其口号——Organize Your Brain 宣称的那样,它可以非常有效地组织你的思维。

 

写在最前面

 

Workflowy的核心特点在于其结构化的信息排列方式。这种方式类似于思维导图,它迫使你去分层次的考虑问题和计划任务。因为再庞杂的信息,都可以不断地按照层级进行拆解和排列,而通过Workflowy,你可以清晰简单地将这一切有效组织起来。用的越多,你的思路就会越有逻辑性和结构化。

因此在使用Workflowy之前,你需要建立结构化的思维习惯。若你已经习惯于使用思维导图,相信你可以更快地上手使用。

事实上,我们所接触、处理的大量信息,都是结构化的。法律服务过程中的信息尤其如此。以张健律师经常做的指引为例:

3

这份指引中,事实上就已经按照层级把所有的信息进行了排列。把信息按照层级进行排列,就是信息的结构化。

 

Workflowy的优势

 

与思维导图相比,Workflowy更加极致——它纯粹为结构化思维而生。

1.多平台
WorkFlowy支持多平台同步(PC端-手机端),随时随地查看无压力。

2.结构清晰
WorkFlowy按照层级建立条目,整理信息的过程,就像建立书籍的目录一样。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被理顺并清楚的展示出来。

3.功能极致
使用Workflowy时你会发现,它只有一张纸。与此同时,它无法修改字体大小,无法修改颜色……但很快你就会发现去掉了复杂的格式编辑的好处——你可以更加专注在内容的编辑上。

 

Workflowy应用实例

1.撰写各种内容的提纲
注:这是我为本文撰写的第一版提纲

4

2.工作日程管理

5

 

3.案件流程管理

6

 

4.证据体系搭建

7

5.模拟攻防

8

 

以上示例均可点击以下链接查看:https://workflowy.com/s/hqNZzjpxC4

使用指南

 

【基础功能】

1.实用热键(仅限PC端)

WorkFlowy对于基本功能都设定了相应快捷键。

· 缩进/降低层级:tab
· 减少缩进/提高层级:shift+tab
· 编辑条目note:shift+enter,note和条目不一样,是对条目的说明,右侧没有条目符号
· 完成条目标记:ctrl+enter,是的,Workflowy还可以当to do list用

2.快速编辑/浏览层级结构。
WorkFlowy支持对每个条目展开或者合起,以及随意拖动条目重组层级结构

 

【进阶功能】

1.标签
WorkFlowy支持通过#和@来自定义标签,官方Blog推荐使用#来定义类似优先级(priority)等描述事物属性的条目,使用@来定义与人有关的条目,比如任务分配。

方法非常简单,就在@或#后面直接打标签名称即可。点击标签,所有被标记的条目都会被检索出来。

 

2.条目分享(目前仅限PC端)
WorkFlowy支持将任意条目通过网页超链接分享。利用这个功能可以非常方便实现多人协同文档。

 

注:Workflowy免费版使用时有条目限制(每一个点即是一个条目),除了直接购买之外,您也可以邀请更多的朋友使用这款软件,邀请成功,就会增加更多的条目。

 

希望你用得愉快。

 

FROM: http://victory.itslaw.cn/victory/api/v1/articles/article/dd8d6213-9824-4580-88c5-36cc6e24edd9

Lost in ternet

来自一位前豆瓣产品经理的改编歌词:

How many roads must a PM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PM
How many PRD must a PM done
Before he sleeps in the bed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requirements be changed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原歌曲来自 Blowing In The Wind – Bob Dylan

失眠调理方法汇集

​一、技巧部分

1.回忆你做过的梦:
有时候,早晨醒了,眼没睁开,梦还在继续,你也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眼睛一睁,会突然忘记梦的内容;眼睛一闭,又想起来了。
当你试着去把控梦的发展,你就会发现「矮马要迟到,刚才怎么又睡过去了!」

如果你曾有过这样的状态,那就好办啦~
在早晨睁眼之前好好地记一下,此时你都梦着了什么,尤其是那些梦时觉得天经地义、醒来却觉得天马行空的细节。下次睡前,从那里继续梦(YY)下去,就和早晨睡回笼觉时候一样。
更美妙在于,这个过程充满乐趣:就算没有马上睡着,圆个梦不也挺好的么~(▰˘◡˘▰) 想梦哪样梦哪样!

2.呼吸睡眠法
那就是闭上眼睛排除杂念呼吸,感受吸进去的那一口气在体内涌动,深吸一口气,感受这口气到了自己的大脑,然后慢慢这口气向下沉,达到你的脚跟,你的手指,然后往回走,小腿,大腿,腹部,胸部,喉咙,同理,小臂,大臂,咽喉。这口气把所有的浊气都带走,慢慢吐出来。
这个时候,身体也热起来了,人很自然的就有了倦意。很容易入睡,入睡快且质量高。

这个方法的重点在于,排除杂念,冥想这一口气的流动。一开始可能是你等到吐了这口气的时候才感觉到放松,到后来你会发现,这口气还没有来得及被你正式吐出的时候,你就睡着了。
这个方法很简单,推荐大家试一试。

如何解释这个呼吸睡眠法的功效,就是瑜伽休息术,参考链接:http://baike.baidu.com/link?url=2E7hm39tS4erR8UicCxVV3G-dZnqAhrtG8YAA4B9yROlC3DXQSkSyh0DjzB1UAXnkuMKlL3wr3IVPpWoeYunjK

3.布钦疗法:
到现在为止,已经有超过30个研究比较了布钦疗法和其他行为疗法。所有的研究都证明,布钦疗法一般都好于其他的疗法。如果你认为自己有条件性失眠症,那么布钦疗法是个很好的选择。但是,这个疗法需要毅力,而且需要时间来改变你对床和卧室的感觉。有一些人能够自己做到.大多数病人还是需要一位行为治疗师来帮助他们度过最艰难的时期。

下面是布钦疗法的步骤:
1.只有当你感到非常困的时候才上床。
2.床只能用来睡觉,不能看书、看电视或者吃东西。
3.如果你不能入睡,请起床到另一个房间去,待到十分想睡觉的时候,再返回床上。如果还不能入睡,请再次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将床跟困和入睡联系起来,而不是沮丧和无法睡着。
4.重复步骤3,如果需要,整晚重复。
5.调好闹钟,每天早上准时起床,无论晚上睡得怎样,睡了多久。这样能够帮助身体形成一个良好、有规律的睡眠一清醒节奏。
6.白天不要小睡。

 

二、辅助以及工具部分

综合部分:

  1. 睡前适当运动,锻炼、减压。
  2. 牛奶、钙片、或者褪黑素,利于安眠。
  3. 睡前远离电子设备,提升睡眠质量。
  4. 利用90分钟循环规律可使睡醒后更精神。

BBC的睡眠十律:

  1. 睡前1小时洗一个热水澡 / 15分钟肌肉拉紧和放松练习有助于睡眠。
  2. 如果遭遇失眠则要限制自己的睡眠时间。譬如每晚只能在卧室呆6小时,持续以往会有所改善
  3. 打盹时间:07:00—12:00 不可打盹 / 14:00—17:00 打盹,一次约30分钟 / 18:00—20:00 不可打盹
  4. 睡前喝咖啡会减少深度睡眠。
  5. 饮酒后会快速进入睡眠,但到了下半夜,醒着的时间会更长。
  6. 蓝光灯可以减少人体内褪黑色素,帮助人清醒。
  7. 拉紧窗帘。
  8. 碳水化合物能有助于睡眠 / 蛋白质能让人更加清醒 。
  9. 如果想要消除时差:在旅途中禁食,并在到达目的地后在当地人的用餐时间用餐。
  10. 薰衣草有助于睡眠。

睡前小运动:

把双腿竖在墙上,促进血液循环,非常有效的放松方法。
图示:

3e3bad366696f3d2ed055eab49306e08_b
(个人认为不一定要如此标准,也能达到放松的效果)

 

辅助工具:

1、红酒。
少量的红酒对睡眠会起到不错的作用,但是不要贪杯哦~

2e277d6e81997b752b255e7bb0a65ec7_b

2、秘密武器,轻易不会告诉别人的!就是无印良品的香薰机https://knewone.com/things/wu-yin-liang-pin-chao-sheng-bo-xiang-xun-ji,加上sleeping精油。

c409ed83eb88a6f8ff73ade0c4f8c4dc_b

香薰机,也是加湿器,中号一晚上可以定时开3小时,滴上2-3滴精油。

9cf66d5fe4850344865c7114eee0778a_b

这款是无印良品sleeping舒睡精油。

 

技术管理者的创业工具箱

目标人群是技术团队在10人到几十人的初创企业,人太少没必要,人太多可能会有更好的选择。

IT平台

 

建议把整个IT平台放在amazon上,或者阿里云,表面上看上去要比在本地建立各种服务多花不少钱,但间接的好处不容忽视。这个不多说。

身份管理

 

一个公司的IT系统,最基本的是身份管理(Identity Management)系统,它能识别进入这个王国(realm)的用户是否是一个授权的用户。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协议(LDAP,Kerberos,RADIUS等)和软件,一个个装配起来很麻烦。可以使用freeipa,它是一组开源软件的集合,能帮你解决涉及到身份管理的几乎所有问题。

部署好freeipa后,公司内部的大部分系统都可以与之集成,员工可以一套密码,到处使用。

邮箱

 

国内公司不用想了,QQ企业邮箱吧。

聊天/交流

 

电脑上hipchat是首选,托管免费,自己部署要买license。优先考虑托管。

如果想自己部署,但又舍不得花钱,可以看看开源的kandan。

神马,为什么不用QQ?给跪了。用用hipchat,你就知道为啥工作上的交流不该使用QQ。。。

手机上自然是微信了。

代码托管

 

代码托管可以放在github上,按月交租子就好。github解决了代码托管,知识管理(wiki),问题追踪(bug tracking),代码走读(code review)等基本需求,而且它倡导fork/branching/pull request/review/merge这样的best practice,是第一选择。

如果你对代码这样的「核心资产」托管在别人家里不太放心的话,但又非常习惯于github上的工作流程,可以尝试Atlassian的系列系统:stash/confluence/jira。这些都是需要花钱买license的,如果你不选github,这些可以优先考虑,而且10人以下的企业license基本算是白给($10),业界良心。

不想花钱,那就gitlab + redmine,没那么好,也够用。

自己做代码托管要想清楚,因为日常备份和灾难恢复会占用开发人员(或者devops)的宝贵时间。建议备份往S3上备,无他,安全,便宜(阿里云有无类似服务我不知道)。

CI

 

jenkins是第一选择,其次是travis,这两个都没得说。QuickCheck CI没用过,感兴趣的可以也试试。

SSL VPN

 

如果你把各个系统部署到了amazon,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安全性。内部系统不该有公有IP,这样,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安全性。然而,没有公有IP,员工怎么访问?

我们需要部署OpenVPN,这样每个员工就可以登录到内网(比如说内部的IT系统,建立在10.0.0.0/24的网段)。OpenVPN是个开源软件,自带各个平台的客户端,员工可以安装相应的客户端。mac用户可以上tunnelblick。客户端配合google authenticator,可以实现高大上的密码+动态token级别的保护,创业公司一下子有了大公司的逼格。

出差时想远程访问公司内部系统?在家办公?OpenVPN全帮你搞定。

域名管理

 

貌似现在的选择也就是dnspod,还有其他么?

服务集成

 

hashicorp在github上open source了一个叫consul的系统,golang写的。它用DNS的方式来进行服务发现,很有意思。可以把它部署成一个中间层,屏蔽各个服务的细节,由它来进行中转(通过DNS解析)。consul不光可以对内部IT系统做服务发现,还可以对你公司的产品内部的服务部署和发现提供支持。有空的话我会讲讲consul,它是个非常有意思的服务。

开发/测试环境

 

建议公司统一有dotfiles(可以clone我的 tyrchen/dotfiles),把vim/bash/osx等的基础设置统一。编辑环境可以用osx,运行/测试环境可以放在vagrant上。公司可以提供一个配置妥当的内部的vagrant box,也可以使用标准的box,然后用ansible做provisioning。建议后者,因为反正也要做测试环境和生产环境的部署脚本,ansible的脚本可以做好几套,vagrant/testing/production,而且可以随着代码的变化(比如加了新的dependency)而不断更新。

差不多就这些。一个新员工到来后,admin给创建邮件账户,VPN账户,域账户就OK。为方便计,员工最好一水的mbp,磁盘做加密。devops最好提供给用户一套脚本,可以给新电脑同步dotfiles,安装必备软件(如homebrew,vagrant等),然后provision 最新的 vagrant box。生成完vagrant box后,新员工就可以运行所有的unit testing,TA会欣喜地看到,所有case都跑过 —— 在这个基础上,TA的生产力就可以迅速爆发出来,在新手训练营阶段,就可以hack-test-hack-test。

有什么遗漏么?或者,你有不同的practice?说来听听。:)

PS: 本文所涉概念和软件很多,就不一一提供链接。所有的名词你应该都可以google到,直接google不到,可以 google xxx github 或者 xxx opensource。至于怎么上google(科学上网),我想,这不仅是技术管理者需要掌握的,每个技术从业人员都需要知道,你说呢?

 

From:http://zhuanlan.zhihu.com/prattle/19974568

用户体验自检清单

当设计完成的时候,你一定特别希望立刻就找到一些用户来参与用户体验测试,不过别着急,你可以看看下面的这些可用性要点是不是都已经被遵守了。我们相信这会节约你不少时间,所以认真看看吧。

用户体验

个性化的功能,货币、语言、具体国家的税收、还有快递选项是基于用户位置的。未经用户授权,不能启用基于IP的地理位置。
让用户觉得注册使用产品有价值,『免费试用』的按钮要比『注册』按钮更吸引用户。并且,如果能够不注册就允许用户使用,那么就不要加入注册流程,这会让更多人愿意试用你的产品。
透明的价格,价格需要被清晰地显示出来,不要隐藏在条款里隐藏价格或者相关信息。
页面不自动刷新,如果页面突然有新的内容加载,用户会感到困惑。比如在浏览新闻网站时候。
演示内容,比如,在一个表单旁边加上一个该表单内容的示例。
证明网站真实可信,真实可靠的参考资料、凭证(备案)、联系方式,地点以及在网站上显示真实的人像。此外,网站需要经过专业的设计和保证及时的更新。
整洁的产品和服务信息,信息是可以被扫描的,图片可以被放大或缩小以保证不同尺寸下的可见。

首页

明确的操作步骤,让用户知道下一步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让用户明白网站的价值和目的。
第一印象,首页能够给用户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并且支持跳转。
显示已登录的用户名,比如显示『你好,Charles 』 而不是『您好,先生』。
在主页上进行发布一些重要变化的通知。如策略的变更或网站停机等。
能够很轻松的从主页上获取到公司的地点和联系方式。
隐私策略,如果网站获取了用户的信息,应该要保护用户的隐私。
图片、视频必须是与主题相关的或有意义的,不要有不相关的照片,要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的截图、视频或者照片等。未经用户允许,音频或者视频不要自动播放。
URL重定向,网站有无www均可以访问。比如 “www.userium.com “ 和 “userium.com”。

可访问性

给非文本元素加上Alt属性,如图像和地图,然后给音频和视频加上字幕和说明。
单色不足以传达信息。
内容在没有css样式下都可以顺利阅读。
链接,复选框,按钮容易被点击,例如用户可以通过点击文本达到选择复选框的目的。

导航

重要的链接不要去使用动画特效,比如转盘或者轮播效果。
不要只是用按字母排序,如果有更好的排序方式(如分类、等 )尽量不要使用按字母排序方式。
让用户能够明确的知道所处位置,比如Wordpress里的breadcrumbs效果,还有大型网站的站点地图。
导航在每一个页面上都是一致的。
链接都是具有描述性的,不要出现「点击这里」的链接。
在网页的标题要有一个简洁的描述,这样的话在书签中很容易被识别和理解。
网址如果能令人记忆深刻就最好了。

搜索

在数据比较多的网站上,需要有一个全局搜索。
在每一个页面都能找到搜索框,而不仅仅是在首页。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开始搜索,而不是需要点击链接才能搜索。

链接

重要的操作都应该使用按钮,比如「购买」「支付」都应该是按钮,而不是链接。
链接很容易辨识,他门应该是看起来可点击的。不是链接的文字不要做成可点击状态。
访问过的链接颜色要不同于未访问过的。
不要有不能访问的链接。

布局

重要的内容优先显示。
响应式设计 ,网站的内容要能适应不同尺寸的屏幕。不要出现横向的滚动条。
相关的信息作为一个组合放在一起。这样看起来清晰易读。
尽量少使用弹出框。
页面保证整洁,保证足够的留白。

流程

问题跟踪。有一个专门的地方处理可用性和用户体验问题。
用户测试。在开发的不同阶段都需要进行可用性测试。参与测试的应该是非项目开发和设计成员。
优先级。根据功能重要程度、目的、紧迫程度、预算和其它限制因素等确定功能的优先级 。
改版的影响分析。如果变化会影响到产品的其他部分,其他人或者整个流程,改版可能会变得费时费力的。所以在做任何改变的时候做影响分析是很重要的。
网站改版前后的投入产出比评估。

表单

简洁。表单里只出现必要的项目。
避免出现很长的下拉列表。可以采用通过文字进行筛选的方式,长的下拉菜单在鼠标滚动的时候容易出错。
出错提示出现在输入框旁边,而不要出现在页面顶部。

内容

对比。文字和背景之间要有明确的对比度 。
内容是可以被扫描的,尽量使用简洁的段落,描述性的标题,列表和图片。适当地使用一些视觉元素,而不是大片的文字。
内容采用用户可以理解的通用语言。
联系方式和公司信息能够被清楚地显示出来,点击联系的链接不要自动打开邮件应用程序。
内容是有用的并且经常保持更新,常用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不要出现很长的介绍或者「欢迎使用我们网站」之类的文字。
不要在文本中滥用大写,大写仅限于在具体格式中使用。

From: Click here

 

如何通过额外训练来提高 Touch ID 识别率

Touch ID 确实是个非常方便和安全的产品,但是指纹识别的能力有时候也会突然非常不稳定。表面上来看,一方面可能怀疑是 Home 键脏了,又有可能是因为手指湿了。但其本质原因其实是 Touch ID 在首次获取指纹样品 (Sample) 的时候采集不足造成的。理论上来说,样品被采集的越多,则识别率越高,但是从用户的易用性上来说,用户是没有办法忍受比如一根手指按指纹一百次的。所以问题的根源是在易用性和基本样品采集之间找一个平衡

以下所述已证实有效 (文章的最后会给出判别标准),是通过额外提供指纹样品来提高识别率,这在 Apple 官方文档里面并未提及。

1. Settings – Touch ID & Passcode

2. 输入 Passcode 后进入如下界面
touch_id_training

3. 这个界面中,有列出之前已经设置好的几个指纹,比如 Finger 1, Finger 2, Finger 3, Finger 4。如果此时将已经录入过的指头正常的按压在 Home 键上,你将可以立刻看到对应的 Finger 3 闪烁灰色背景。每一次闪烁表明又一次新的样品的输入。依此类推,可以多次缓慢的小距离移动并正常按压手指在 Home 键上的位置,以保证整个手指包括边缘部位都被 Touch ID 采集。如果你有时间,请按照这种方式也给其他已录入的指头一个机会。

操作方式就这么简单。

之前承诺的会谈到此种方法有效的判别标准:可以在 Touch ID 的设置界面上首先按压一个指纹的盲区,这时相应的 Finger Profile 不会闪烁灰色背景,因为是无记录也无法匹配的。然后我们开始按照上面第三步的方式,指纹按压区从 “已被识别区” 多次缓慢小距离移动至 “盲区”,这个过程就是 Touch ID 全新的学习过程。做完之后,以后直接使用 “盲区” 指纹来按压 Home 键也是完全可以被识别的了。

FROM:http://www.yaoblog.info/?p=7947

Apple Pay 究竟改变了什么

看到一篇真正将 Apple Pay 解释得清楚的文章,希望可以给大家的思路带来一些火花。

我们熟知的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颠覆传统行业的往往都是比较激进的破环、替换原有的连接,用互联网作为新的媒介来创造更高效的连接。Apple Pay却和我们熟知的做法不同,给了支付行业新的启发。读完这篇文章,你也会惊叹Apple这样伟大的企业是如此的克制,如此的了解自己的优势,如此的专注。Stay focused的结果,就是保证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致,从而一直保持领先。

缘起:Apple Pay 发布后,我一直关注相关的文章,期间读了媒体的很多报道和知乎上的分析,感觉云里雾里,大多是泛泛而谈,像我这种对平时对支付没有太多关注的人理解起来难度很大。于是我决定自己搞清楚 Apple Pay 究竟是什么。

对于Apple Pay ,我有几个疑问:

  1. 线下支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流程,当中涉及到银行,银联,商户和用户多方的利益,苹果的方案如何解决复杂的支付问题?
  2. 它和现在的刷卡支付有什么不同?对比现在大家熟知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它有什么优势?
  3. 在中国,苹果支付能否普及?
  4. 苹果的支付方案对手机厂商,商户,用户意味着什么?
  5. Apple Pay 能给其他手机厂商带来哪些启示?

查阅了Wikipedia,了解Credit Card历史后,结合整理到的Apple Pay信息,对支付体系终于有概念了。遂有此文,希望给更多想要了解 Apple Pay 的人一个通俗易懂的介绍。

要理解Apple Pay究竟是怎样的方案,我们首先要回到传统的信用卡支付系统中去,看看前辈们是如何解决线下支付这个问题的。

传统信用卡支付是如何工作的

在没有信用卡之前,利益相关者很简单,只有2个:

  1. 商户(Merchants)
  2. 顾客(Consumers)

顾客到商户的商店中用现金来交换商品。顾客随身持有现金,商户需要准备零钱来找零。这个购买流程非常传统。20世纪50年代,有个哥们到餐厅吃饭,结账时候发现自己没带钱,餐厅老板跟他急了,最后他不得不让他太太大老远跑过来结账。事后,他大呼怎么人和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了?能不能基于信任建立一套赊账体系呢?于是这哥们创办了一个名叫食客俱乐部(Diners Club)的组织。凡是俱乐部会员到餐厅吃饭,亮出金光闪闪的VIP会员卡就能赊账消费。这个哥们名叫 Frank McNamara,美国曼哈顿信贷专家。食客俱乐部会员卡就是信用卡的前身。

食客俱乐部的成功让很多金融公司看到了机会,觉得有利可图(刷卡手续费),开始认真干起了信用卡生意。这里就要引进一个“信用卡组织”的概念。我们现在熟知的卡组织(Card associations)有Visa, MasterCard, American Express,还有,中国银联。

卡组织并不是银行,他们的角色任务是制定交易条款,保证赊账可以顺利进行。后来卡组织越来越多,他们之间也开始竞争,信用卡积分,飞行里程兑换等等就是卡组织差异化竞争的产物,这里就不做展开。

理论上来说,整个模式的运转是可以不牵涉银行的,顾客到店亮出卡片,商户记一下这笔赊账,让顾客签字,然后定期找卡组织要钱,卡组织又向顾客要钱。如果都是现金周转很费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用户体验差。要做到顾客欠的钱直接从银行卡里扣,商户也能直接把钱收到自己的银行帐户中,这事才有可能成。

于是卡组织就必然的要和各个银行搞在一起,各个银行一看这东西很喜欢。银行和卡组织联合发卡,一是能有效吸收现金;二是可以收利息呀,搞分期;三是可以收过路费(手续费),当然乐意搞起来。这就形成了现在的版图:

  1. 商户(Merchants)
  2. 收单方(Acquiring bank) – 替商户收钱的金融机构,商户在他们这开户
  3. 信用卡组织(Card associations)- 制定规则
  4. 发卡方(Issuing bank) – 或者叫开户行,给顾客发信用卡的金融机构
  5. 顾客(Consumers)

CreditCard-Transaction-Steps

5方参与者通过一张长85.60毫米、宽53.98毫米、厚1毫米的塑料卡片为媒介,建立起了一种新的信用卡生意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各方利益者均获得了一部分好处,也相应的承担了各自的职责。顾客可以不带现金结账,发卡方能吸收现金和收过路费,卡组织赚过路费,收单方可以吸纳商户现金,商户接纳信用卡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冲动消费,解决了收现金的各种麻烦。

信用卡消费的手续费对不同的商家不同,从1%到0.05%都有。公益类,例如学校,公立医院手续费会低至0%。当然最终这部分费用都转嫁给了消费者,在国内,手续费的收入分配就是大家熟知的“721分配”,7为发卡方,2为收单方,1为银联。关于信用卡的模式就不展开了,大家可以找到很多资料。

垂涎已久的大蛋糕,两派竞赛开始

支付到了这个历史时间点要被革命,只怪这蛋糕太大,太诱人。什么科技人文的十字路口都是扯淡,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对利益的不断追求,才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用罗辑思维节目的罗胖话说,“每个人都为自己考虑,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虽然听上去自私残酷,但真理或许就是残酷的。

目前看,垂涎已久的狼分为两派,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网络支付派,Apple Pay 开启了新的一派。听我细细道来。

支付宝为代表的网络支付派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代表的网络支付派,前几年就叫嚣说传统银行和金融公司不要数钱数得太爽,我们这些科技移动互联网公司总有一天要革你们的命。他们为什么有底气说这样的话?这要看他们是怎么发家的,下面以支付宝为例讲解。

支付宝的模式就是线上支付,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但如果你对比上面的信用卡的版图看,就很微妙。在支付宝开户的过程中,是用户在支付宝平台上输入自己的银行卡、身份信息和银行预留手机号完成银行卡绑卡的,在支付宝上的商户也是一样的流程。这意味着商户和用户都通过支付宝连接,支付宝和各个银行直接打交道。

Alipay-Transaction-Steps

没错,这里面没有银联和收单方啥事,支付宝取代了银联,对商户来说支付宝就是收单方。(严格的说,支付宝并没有完全取代银联,支付宝来不及直连的银行还是通过接入银联来提高自己银行覆盖率的。)

随着支付宝的用户增多,用户接受度越来越高,用户就产生了用支付宝来做线下支付的诉求。支付宝也就开始琢磨怎么把线下支付这个更大的蛋糕抢到手。支付宝的优势很明显:

  1. 庞大的网购绑卡用户
  2. 和银行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
  3. 回到线下支付的本质,它只要做到连接商户和顾客就可以,踢开其他角色,这样就可以把费率做到很低

也就说,支付宝作为平台,通过互联网直接连接了商户和顾客,踢开了「收单方」和「银联」,从而可以降低费率,顾客的钱放到支付宝余额里,可以干很多事,做到0费率,甚至补贴给线下商户。对于银行来说反正都是被薅羊毛,被谁薅羊毛都差不多,支持支付宝,还可以让支付宝和银联相互牵制。

等一下,刚才前面介绍的是信用卡的体系,是可以赊账的,支付宝不行呀?其实这不重要,信用卡做的事简单来说就是小额贷款,这是银行的老本行,支付宝也完全可以推出小额赊账服务。信用卡积分现在也是越来越水,支付宝也完全可以做会员积分体系,秒杀了信用卡的积分只是时间问题。

说完了优势,我们来看看问题。支付宝为首的网络支付派系,最核心,最关键的挑战就线下推广问题,本质上是线下支付体验问题。如何让遍布在各个角落的商户和顾客群体愿意使用支付宝?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它们的一些策略,关键点是:

  1. 培养网络支付习惯(打车软件大战背后的真正推手其实是财大气粗的支付)
  2. 线下商户地面推广,比如给店家低手续费,甚至倒贴钱,帮店家培训店员
  3. 对顾客推广,例如用支付宝正在弄的支付立减15元,做会员积分
  4. 支付体验创新,例如二维码支付等

顺便说一句,支付宝主要业务在中国,所以它可以和中国的银行搞暧昧;如果要做国际业务,就要和国外银行搞,全球扩张起来速度比较慢,这是支付宝模式固有的缺点。

Apple蓄谋已久,破冰来袭

Apple没有世界第一的电商平台支撑用户绑卡,没有支付平台,也没和银行搞暧昧,这怎么革命,难度好大,看不到未来呀!但Apple手上握着庞大的终端设备呀,或许真的有机会呢?

在9月的发布会之前,就有传言说苹果将推出自己的支付解决方案。传言有两种,一是说,苹果将利用 iBeacon 和 TouchID 把线下支付放到线上进行;另一种则认为会是 NFC 与 TouchID 的组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是苹果选择的是后者。

可在Apple Pay发布之前,没几个人能想得清楚怎么做才能让这事成。Apple再一次以颠覆式的创新,证明了自己的牛逼!

有小朋友坐不住了,说你别吹牛逼了,不就是「NFC + 指纹」嘛,Google 为首的安卓阵营早就布局了 NFC 技术,Apple 不就是多了指纹验证,iPhone 5S 发布指纹识别的时候,早想到了。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太小看Apple了。我上面一千多字的铺垫绝不是废话哦。

让我们回到传统信用卡支付的版图中来看,「NFC + 指纹」是挺高科技的,但支付的核心是资金交换,其中涉及多个参与者,钱究竟如何从顾客的 iPhone 上倒腾到商户的银行帐户里的呢?

好,我们分析一下Apple的能力:

  1. Apple学支付宝,去和银行直连? – Apple一直都没有和银行合作经历,再说全球银行太多了,一家一家银行搞太慢。这是第一个死胡同,用户的卡没法绑到iPhone上。
  2. Apple推出Apple POS机,成为收单方? – 凭借一个公司的力量要说服全球的商户使用他们的POS机收款没可能。这是第二个死胡同,没办法让商户接受新收款设备。
  3. Apple做卡组织,发布 iCreditCard? – 听上去都怪怪的,Apple从没做过信用卡生意,没办法去做一个规则的制定者,这也不是 Apple 所擅长的。

完蛋,这事根本没法做呀,从银行到商户,什么都搞不定。没错,「NFC + 指纹」只是对用户层面的支付体验,整个线下支付是一个庞大的设计难题,并非只做好体验就行。

目标很清晰,Apple要设计一套完整的支付方案,而且这套方案要在全球范围内都适用。现在想想看,你还觉得很简单吗?

Apple发现自己最擅长的其实是在支付环节的用户体验,它有iPhone,有指纹识别。在支付的体验上可以秒杀所有对手(Apple Pay的支付体验确实已经是目前最好的)。Apple下定决心,那就只做我最擅长的东西,其他部分就交给传统支付体系中的角色来做吧。

iPhone上的「NFC + 指纹」提供了无人能及的支付体验。目前只有苹果可以做到。NFC技术来代替原来信用卡的磁条,指纹来做授权验证,代替信用卡支付中的签名。简单来说,iPhone代替了信用卡塑料卡片,并且省去了签名。iPhone要代替信用卡,只需要和发行信用卡的卡组织合作就可以啦,全世界没几个卡组织,问题变得简单多了。

于是Apple和几家卡组织搞暧昧去了,卡组织一看,妈呀,Apple简直就是救星呀,我们被网络支付要搞死了。可以想象,谈判很顺利。只有安全问题需要解决,卡组织不能让用户把信用卡信息放iPhone里,用户丢了手机就等于丢了信用卡,这风险太高,安全问题一定需要解决。技术问题都好说,Apple Pay方案如下:iPhone上不直接存储信用卡信息,而是一个由卡组织发放加密的一个token,存放在iPhone的独立安全芯片中(叫SE芯片),用它代替磁条上的信息,你可以理解为token和信用卡上的磁条等价。只有指纹认证通过的时候,iPhone才允许你利用NFC读取token出来。假设token泄漏,也无法逆向还原出信用卡信息。

Apple-Pay-vs-CreditCard

Apple Pay的绑卡是在线的,你需要首先在iPhone输入信用卡信息,Apple Pay把你的信用卡信息拿到卡组织处验证,卡组织验证通过后,将token发送到Apple Pay,存放在iPhone的安全芯片中。

token的格式其实是一个16位字符串,它与传统POS机协议里的格式是兼容的!这意味着Apple Pay兼容整个传统信用卡支付网络,无论你是刷信用卡,还是用Apple Pay,在整个传统支付体系中是透明的。

Apple Pay的支付过程是离线的,你可以把iPhone简单理解为一张信用卡。Apple Pay只做了苹果最擅长的事情,整个支付网络和传统信用卡线下支付没有任何区别,见下图:

Apple-Pay-Transaction-Steps

理解到Apple Pay的牛逼了吗?有同学可能已经怒了,我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同学,稍安勿躁,我给你分析一下,你也一定会细思极恐。

既然Apple Pay只是代替了塑料信用卡,那整个交易,钱的流向还是原来的方式对吧?

  1. 商户还是和它的收单方打交道,结算到了自己的帐户,而不是支付宝帐户,而且iPhone用户群之广,不支持就没法服务好顾客;
  2. 收单方还是负责帮商户收单,没有被踢出游戏,定会积极更新自己的设备支持NFC;
  3. 卡组织马上抱紧Apple大腿,恨不得认干爹;
  4. 发卡方依旧还是按照老模式玩,发更多的信用卡,吸纳更多的现金,不用担心养大了“支付宝”,用户钱都不存它这了;
  5. 顾客,依旧有他的信用卡积分,还是兑换他的里程,该怎么还款怎么还款,Apple Pay体验太好了,顾客使用它绝不是问题。

Apple Pay没有消灭传统信用卡支付体系中任何一方,但给了这个世界最便捷的支付体验。我个人预测Apple Pay模式有极大的可能性成功,关键因素在于它并没有激进地破坏原有的支付生态系统,而是充分尊重了现有支付体系。

OK,Apple如何赚钱呢?根据现有的报告,Apple Pay最终是向银行和发卡方处分到了交易手续费。目前这个协议并没有对外公开(也没有必要公开),The Financial Times 的消息是,通过 Apple Pay 的每100美元交易,苹果将从银行拿到15美分,也就是0.15%的收入(美国每天信用卡的交易额大约是120亿美元。)。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已经感受到了Apple这家公司的牛逼战略眼光。还记得Apple之前是如何颠覆音乐唱片业的吗?所有的歌曲单首销售,统一定价,这当中说白了没什么科技创新。这种战略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在2014年Apple又搞了一回。线下支付的战火已经打响,留给其他支付相关公司的时间已经不多,我们即将目睹一次移动支付的革命。

到这里说一些自己的感悟,从连接角度聊聊。我身边大多都是互联网人士,大家所熟知的,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一般是破坏式、颠覆式的创新。确实,互联网进入传统行业,往往都是比较激进的破环、替换原有的传统连接,用互联网作为新的连接来提高效率,从而创造价值。而破环并建立新的连接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尤其是涉及那些必须在线下完成的经济活动(我们熟知的O2O)。Apple Pay给了我们新的启示——不去破环,而是更好的利用原有的连接,在连接中将自己作为新的角色参与到整个活动中,用自己所长给整套体系创造更大的价值,也是一种非常聪明和高效的模式。

Apple Pay是Apple这几年做的最棒的一件事。全球如此多的手机厂商,为什么每一次移动的创新都来自Apple?我认为,这是Apple的DNA中一个重要的特质:Stay focused(专注)。Apple到现在为止的所有产品可以在一张桌子上放下,做加法谁都会,但没有几家公司能静下心来,专注地把几件重要的事情做专做透做好。

引用一段Tim Cook的话: It’s so easy to add. It’s hard to edit. It’s hard to stay focused. We know we only do our best work, if we stay focused. The hardest decisions we made are all the things not work on.

这段话来自 Apple CEO Tim Cook on Charlie Rose FULL Interview Part 1 (2014),推荐大家都看看。

还记得文章开始的哪几个疑问吗?还有最后一个问题:「Apple Pay 能给其他手机厂商带来哪些启示?」,是不是手机厂商照抄Apple就没问题呢?肯定不是的。这个问题就留给大家自己去思考,就当是课外作业吧。 🙂

最后,是Apple Pay对比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总结:

Apple-Pay-vs-alipay-and-wechat-payment-1

Update: 最近以沃尔玛为首的几个零售业巨头公开申明拒绝Apple Pay,其实读完本文你应该理解为什么了吧?零售业本来毛利率就不高,他们期望一个低手续费的方案,他们对信用卡长久以来都是hate-hate relationship,这次Apple也没能解救他们,于是决定自己搞一套支付体系。并不是“传统势力”在对抗“新型科技”,他们和科技没仇,说白了还是利益两个字呀。:)

Update: 大家都关心中国银联什么时候支持,其实今年年初(甚至更早)银联就已经开始和Apple秘密合作了,大概今年年底吧,不会很久的。

Update: 在发布会上介绍Apple Pay时提到了安全问题,说Apple不知道你买了什么,在哪里买的,什么时候买的,花了多少钱。其实这是因为Apple Pay的模式决定的,iPhone在线下消费就只是信用卡的替身,他们是无法获得这些信息的。支付宝不同,由于支付宝是平台,是要负责结算的,因此他们必须知道所有你的消费细节。在隐私方面,Apple Pay胜出,不过也是Apple的代价,用户消费数据对公司是非常有价值的。

 

FROM:http://ksmx.me/apple-p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