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DropBox进行GTD和个人文档以及知识同步管理

我需要在线保存一些文件(GTD文档等),可以在不同电脑(家里和公司)或手机同步这些文件,随意访问,找了很久,没有找到
一个好工具或稳定/免费的ftp空间。ANZAI3给我推荐了一个工具drop box,使用了后,
发现非常好用,功能很强大,算是同类软件中最好的了。现在推荐给各位。

首先大概介绍下DropBox
* 默认2G免费空间,免费可以最大扩展到5G空间,如果付费可以支持50G或100G空间。但保存
一些常用文件,免费空间已经足够用了。
* 安装他们的一个工具,可以设置多台本地电脑的目录和服务器同步,可以直接在复制粘贴后就
可以自动在后台完成同步。 。我的MLO 文件,to-do list,一些常用的文件设置了随时同步到
服务器。
* 可以设置一个文件夹或文件,让其他人可以通过web链接访问,这样传输和共享大文件,就非
常方便了。
* linux,windows,手机都可以访问。
*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能自动搜索HASH文件,如果发现服务器上有这样的文件,你的几百MB的
东东,就可以在瞬间上传完毕。之前一个朋友传给我文件的时候,就发现200MB的东东,几秒
种之内就完成了。同样的,dropbox可以支持外链接,这样就能轻松的下载下来了

如果你想使用Dropbox的话请复制下面的地址进行注册,这样你能一开始就多250M的附加空间,而我也会相应增加250M,我的2.3G Dropbox空间有点不够用了,谢谢!!
地址:https://www.dropbox.com/referrals/NTE1OTk3MjE5

用SAE架了一个小论坛(bbpress)

昨天申请到了(SINA APP ENGINE)SAE的邀请码。。大爽。。赶紧去试了试…虽然说没有GAE那么牛逼。不过最起码还是在墙内。速度也不错。。而且支持的是PHP。。。

今天就在上面搭了一个小论坛: http://justin.sinaapp.com/ 当作是一个收录各种碎片的小窝吧。。整个搭建流程确实方便迅速。。甚至比在GAE还方便,还加入了版本管理的概念。。更多特性。。大伙自己去发现吧

一切关于SAE的东西:SDK、文档、API、邀请码申请..请猛击:http://sae.sina.com.cn

搭建的论坛程序来自:http://code.google.com/p/bp4sae/

2009年五大网络趋势之结构化数据

FROM: http://bundles.blog.hexun.com/44963459_d.html

结构化数据展现给我们的将会是一个别样滴未来~~

我们首先关注的一个重大网络趋势就是结构化数据。在先前的介绍中,它有时会在“语义网”这个术语中被提及。但是2009年这年已经得出结果了,这一趋势无疑将不再仅仅局限于语义网。在本文中,我们将会分析今年结构化数据的发展,并提供三个产品实例:OpenCalais,Google,以及Wolfram Alpha。

数据网,而非文档

在今年二月份的时候,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就称我们已经身处数据网的时代,而非文档互联网的时代。伯纳斯-李掌管的机构—— W3C已经在积极推广用以构建数据网的两大关键计划:语义网(Semantic Web)以及最近才出现的关联数据(Linked Data)

虽然在过去几年中,我们已经知道构建数据并让其他人在此基础对数据加以利用的方式有很多种。目前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Twitter,它的API负责着Twitter上90%的用户活动——这些都是通过第三方应用程序来完成的。

数据网的基本原则仍然与Alex Iskold之前在读写网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所描述一样(link):“非结构化的信息将会为结构化的信息让路——从而铺砌出一条通向智能计算的道路来。”

案例一: OpenCalais

我们首先介绍的实例产品OpenCalais可能是我们目前找得出的关联数据有关的最佳示例(link)。国际商业与金融新闻巨头——汤森路透公司(Thomson Reuters)在08年2月的时候推出了一个名叫OpenCalais的API(link)。简单说来,OpenCalais将非结构化的HTML转换成语义上经过标记了的数据。它会将数据按照“人”,“地点”,“公司“等类别进行整理。这样,第三方应用程序和站点就能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制作出一些有意思的新东西来。

对于关联数据的完整阐述,读者可以读读Alexander Korth在09年四月份写的技术介绍《数据网:创建机器可以访问的数据》。我也在09年5月发表的一篇标题为《怒放的关联数据:你为什么应该关注?》的文章中也讲解过关联数据的背景以及相应的好处。

案例二:Google的富文本摘要

在今年三月份的时候,Google以一种被称为”富文本摘要“的形式在自身核心的搜索功能中添加了结构化数据。本质上来讲,这个特性可以从网页上提炼并显示有用的信息,它是通过结构化数据的开放标准像微格式(microformat)和RDFa来实现的。在5月推出的时候,Google就邀请发行商来标记他们的HTML(link)。尽管这类标记的普及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Google这类大公司对它的利用也显示出网络上结构化数据的重要性在不断增长。

案例三 3: Wolfram Alpha

自 Wolfram|Alpha五月份高调发布以来,我们一直在密切关注这创新产品。它自称是“计算型知识引擎”,尽管它并不像某些人所预言的那样是Google杀手,但是它还是具备许多潜在的用途。

Wolfram|Alpha 有一个类似搜索引擎的界面,它可以允许用户向里面输入自然语言的语句。但是这款产品的一个主要组成功能就是你可以对数据进行运算。这款产品是以数据的利用和运算为前提条件。如果Web2.0的本质是关于数据的生成(也就是用户生成内容),那么下一代网络则与数据的利用有关。

结论

从上面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结构化数据正在快速成为当今网络的一个特性。像汤森路透和Google这样的公司正在让数据变得有组织,而新型的产品(像Wolfram|Alpha)将会以一种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方式对这些数据加以利用。

(译者:Moon.Wong)

网站改版之 Revolution .vs. Evolution

from: http://robertmao.com/2010/01/24/revolution-vs-evolution/

看到一篇谈论网站或者软件改版时取舍的观点博文,不少很好的观点需要学习,用户需要的是波涛汹涌的骤变,还是缓缓的暗流呢? 遂分享之。。。

一个新产品即将诞生,一个新网站即将发布,一款新软件即将推出,应该是走革命(Revolution)的道路还是演进(Evolution)的道路? 其实这个问题根本是个伪问题,因为Revolution和Evolution本身的区分就比较模糊,时代不同、市场局势不同、基础不同,最适合的策略就会不同。

然而如果我们不那么较真,把Revolution定义成“改头换面”式的改变,把Evolution定义为不易察觉或者不改变用户习惯的改变,那么可能更加容易讨论一些。比如我的理解中,C –> C++ 是evolution, 也许有人不同意,但我认为其是evolution的根据是我可以在C++里不变地写C代码。 C++ –> Java, C#是 revolution, 他们虽然神似但已经完全不同。 Unix –> System V, BSD, … –> Solaris, HPUX, IRIX, Mac OS X, Linux … , 这个复杂的演变树可以画满整页,但从用户角度来看,这仍然是evolution, 因为一个old school从装着8”软驱的M68000机器上学到的unix命令,在今天的Mac Book Pro上我照样应用自如。

有趣的是,我上面举的两个例子,C/C++, Unix的发展,其实另一个角度看全是revolution!  C++引进了OO、Template等C前所未有的概念; 今天的Unix及变体无论体系结构还是具体部件都和70年代的K&R的系统有了彻底不同,这些不是revolution是什么?! 其实这是看问题的两个角度,一个从用户的角度,一个从创造者的角度 — 我以为成功的产品或者设计,大抵都是从用户角度的evolution和从创造角度的revolution.

反过来可不可以?成功的例子我没有想到,但失败的例子我可以想到一堆,如果您有相反的例子欢迎补充。

我过去经历的一些教训是一些活生生的教材,写下来希望自己未来能免于重蹈覆辙。其中之一是网站的改版,花了大力气的改版,其实从设计和架构上是evolution, 架构没变,性能问题仍在;主要代码没变,阻碍前端开发灵活性的问题尤在; 但是前端却是revolution, 界面全变了,ajax支持了,table layout换成css但样子也变了。表面看起来好像大改,只要用下去就会发现没有本质的变化,原有的问题大多存在,新的问题更多,而熟悉的设计(哪怕是不那么理想的设计)却没有了。 结果是,改版花了很多人力物力,架构和服务本身的创新以及改进没有精力顾及,每改版一次,用户就流失更多一次。相反一些成功的站点,比如craigslist, 比如blogger, 比如twitter, … 似乎从发布以来就没有变过, 其实他们变过很多次了,只不过不容易察觉,这就是其威力之一。

翻看过去blog来反思一些问题,如果换成今天的我来决策当初的决定,也许会有很不同的决定,虽然这样的决定是否有成功的改善已经无可考证。 现在我越来越倾向于认为,用户不可见得部分可以大刀阔斧,如果存在最初的设计问题,甚至可以推翻重来,而且这种推翻应该越早越好; 用户可见得东西,一定要谨慎又谨慎,即便要改动,也要一点一点如履薄冰地进行。 这和过去的思路真是有些颠覆的变化 — revolution是也。

不幸的是如今我所参加的项目却正走在我所严重不认可的方向上,我甚至以为这和我过去弯路的情形是一样的:作为先行者,用户逐渐不喜欢我们而喜欢竞争对手,我们认为是我们的前端不够好,左改右改小改然后大改,用户却渐行渐远。显然这是一个完全无可相提并论的比较– 现在的项目要大太多,背后决策的人要资深太多,可操控的资源要多太多。把这个感受和观点写下来,是为了未来能够反思用,我今天的感受是错了还是对了?如果错了,为什么? 尤其是是如今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观点,我是如此不认同这种对用户revolution对架构evolution的决策,如果最终证明自己再次错了,对提升自己的认识定能上一个层次。可惜这个问题没有办法展开来谈,留着今后看到结果的时候再谈吧。

无论如何,我欣喜地看到了越来越多的走evolution道路的产品是如此地成功,也看到了这些evolution的背后其实有着多少的revolution存在于不为用户所知之处。做为我自己今后做的事情,也应当如此。

分享2009互联网产品盘点

From: http://hx.okvi.com/?p=1065

2009年匆匆而过,让我们看看这一年里的互联网界吧。。一起欣赏和反思…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更多产品的革新换代。2009年开心网、山寨开心、QQ校园偷菜大行其道,中国电信客服没少接到60岁老头老奶奶的投诉电话“为什么上不去网啊,我定时偷菜的”,寒一个。新浪微博的及时推出,让憋久了的中国人一吐为快。Google算是较多新产品推出的,Google contacts独立,日历、文档、邮件能在手机平台同步、Google Voice、Google Wave的推出,更是对传统企业业务的挑战,多人协作的应用创新。废话少说,见PPT吧。

1、手机平台

2、WWW平台

Chrome 4.0来临,丰富扩展,书签同步,速度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FROM: http://www.appinn.com/chrome-4-extensions-setup

如果说我一直被FF的丰富扩展所吸引。。同时我也为CHROME的快速轻盈所迷恋。。但我依然向往着FF的各种插件。。。如今越来越丰富CHROME插件库已经让我找不到不把CHROME作为我冲浪的当家花旦的理由了。。当然。。网银还是得靠IE。。推荐

2008年9月,Google 推出了 Chrome 浏览器,版本号:0.2.149.27,2008年12月,Chrome 发布 1.0 稳定版本,2009年5月,Chrome2发布,2009年9月,Chrome3 发布,2010年01月25日,Chrome4 发布,并且开始支持Linux和Mac。 via

Chrome 4.0,用扩展武装它[图] | 小众软件 > google

Chrome 已经发布到 4 了,速度很快,效率很高,而且令人兴奋的是,Chrome4 已经支持书签同步及扩展程序了,并且已经有了许多强大扩展加盟,就让我们用扩展武装你的 Chrome4 吧。
P.S. Firefox 需要加油,IE 需要进步,Opera 需要继续个性。。。

Chrome 4.0,用扩展武装它[图] | 小众软件 > google

让我们看看都有哪些扩展吧:

Chrome 4.0,用扩展武装它[图] | 小众软件 > google

Chrome 4.0,用扩展武装它[图] | 小众软件 > google

Chrome 4.0,用扩展武装它[图] | 小众软件 > google

Chrome 4.0,用扩展武装它[图] | 小众软件 > google

上面仅仅列出了我看到的一些不错的扩展,还是非常值得将这个扩展库完全浏览一遍的,祝您玩的愉快。对了,您可以在这里下载安装 Chrome

apple的平板终于来临了。。

from:http://www.wangtam.com/50226711/apple_ipad_199320.php

众多FANS们苦等的。。。IPAD来了。。虽然JOBS说是要弥补手机与笔记本电脑之间的空白。。IPAD其实也不错。。可是我怎么来觉得就是ITOUCH的哥哥呢。。。3000大洋买个ITOUCH的哥哥好。。还是2000买个ITOUCH呢?。。60天后发布。。

补充:中文字幕的IPAD介绍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bvBzSOnpmk/

iPad.jpg
今天,Apple 在加州旧金山前卫艺术中心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了传闻已久的 Apple Tablet,定名 iPad

发布会开始后,亲自登场的 Jobs 先简单介绍了 Apple 已经卖出去 2.5 亿台 iPod、并且开了 284 家零售店,App Store 已经有 14 万款软件,下载次数超过 30 亿次。1976 年创立的 Apple 公司到现在已经实现了 506 亿的纯利润,是营收最大的移动设备销售公司,比 Nokia 等还要大。

659e1095-9884-40f1-bfa3-253c70ad3e4e.jpg

接着 Jobs 引出了 iPhone 和 Macbook 之间的空白,正式发布了平板电脑 iPad。从外观上看,iPad 就是一个大号的 iPhone,运行类似于 iPhone OS 的操作系统。厚度仅为半英寸,重 1.5 磅,IPS 屏幕尺寸为 9.7 英寸。Jobs 演示了 iPad 的基本功能后,iPhone 软件负责人 Scott Forstall 介绍了 iPad 可以运行所有 App Store 的程序。

pad3.jpg

并且,新版 iPhone SDK 已经可以支持 iPad 程序开发,现场演示了 Gameloft 的 Nova、纽约时报、EA 的 NFS – Shift 和职棒等应用程序和游戏,体现了 iPad 强大的性能。

Apple 接着宣布了自己的新应用 iBooks,这个程序可以让 iPad 变身成一个电子书阅读器,用户可以通过 iBook store 购买电子图书。

c0a6bfcd-a33b-42fc-a652-0da385242469.jpg

Apple 全球市场营销高级副总裁 Phil Schille 接着介绍了专为 iPad 重新开发的 iWork,在多点触摸的支持下,用户可以利用 iPad 加 iWork 打造出各种各样的文档、幻灯和表格等。

Jobs 再次登台后,宣布 iPad 将和 AT&T 合作,推出两个套餐:第一个是每月 250MB 流量,月费 14.99 美元。另外一个是不限流量的包月,月费 29.99 美元,均无需签约。

60528554.jpg

同时,iPad 分为 WiFi 版和 3G/WiFi 版两种,16GB 版本售价为 499 美元,32GB为 599 美元,64GB 为 799 美元。如果需要 3G 模块,每款需要加价 130 美元。也就是说,WiFi+3G 版本售价分别为 629,729 和 829 美元。

60529652-911651b2467e8bc30bf1a078195e0866.4b60ac68-full.jpg

根据 Jobs 所说,60 天内,iPad 将正式出货,与 iPad 搭配的还有一款配有物理键盘的 Dock,会上并未公布售价。

27993651.jpg

图赏如下:

1_8830.jpg

2_6256.jpg

3_5177.jpg

4_2078.jpg

5_5575.jpg

6_5879.jpg

7_6166.jpg

8_4169.jpg

9_4990.jpg

10_3185.jpg

11_659.jpg

12_3242.jpg

13_8411.jpg

14_5950.jpg

15_467.jpg

Godaddy最新优惠码,0.99美刀买域名

Godaddy域名再度优惠, $0.99首年. 优惠码 BOWL2010 ,支持域名.COM, .US, .MOBI, .BIZ, .NET, .ORG, .CA, .CO.UK and .IN

2010年2月8号前有效,每个godaddy用户只能使用一次哦,而且这个优惠码支持godaddy下的信用卡和支付宝购买哦!!OH YEAH。。支付宝太强大了。。

我入手了一个域名…byfeeling.com  随机想到的。。。随意了。。总算是有了一个.com的域名。。暂时还是指向youc.net吧。。。

「来看我们的最新创造」—— 苹果证实新产品发布会

来源:http://apple4.us/2010/01/come-see-our-latest-creation.html

IPHONE,APPLE代表着是一个时代..JOBS…这一次他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1月27号..拭目以待…

Apple Jan 27th Media Event.jpg

美国时间本周一,苹果正式向相关媒体发出邀请,将于 1 月 27 日举行新产品发布会。这一次苹果的主题词直接而张扬 ——「Come see our latest creation.(来看我们的最新创造)」,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快加速你的肾上腺素分泌?
自 iPhone 之后的每一场发布会前,无数爱好者们总会将一个自己又信又疑愿望添加到发布会的预测中去,期待乔布斯在最后时刻摸出一块魔法般的设备,让整个世界再次眩晕。这就是那款「平板」设备 —— 也被认为可能是乔布斯的终极谢幕之作。
当然,这些期待的结果往往是令人遗憾的。其实只要稍微想想,苹果对待一款重量级全新产品该有的时间周期,就知道这些愿望来的太早。但有几次我们还是信了,唯一的解释是,我们太渴望了。
太平洋时间 1 月 27 日上午 10:00 ,北京时间 1 月 28 日(下周四)凌晨 2:00 ,媒体活动将在旧金山欧巴布也那艺术中心(Yerba Buena Center for the Arts)举行。或许我们没有见证麦金塔的诞生,甚至连 iPhone 也是在发布会结束后才知道,但我们还有一次机会。
没有了 Macworld 的 1 月,依然叫人兴奋。另据说除了演示平板电脑,苹果可能还会发布 iPhone OS 4.0 。
【更新】 据 FoxNews.com 援引苹果内部的未具名消息源称,下周发布会的重点将是:平板电脑、iPhone OS 4.0 和新一代 iLife 2010 软件套装。

iPhone OS 4.0 细节功能

iPhone OS 4.jpg

iPhone OS 3.0 的诸多细节在软件发布前几乎都被预测,但之后却几乎没有更新。可以理解,苹果的软件工程师们应该都在忙于平板操作系统的大量工作。

最近几周 iPhone OS 4.0 的传闻兴起,不过都没有提到细节。如果苹果的工程师们都忙的热火朝天,而 iPhone OS 4.0 又确实存在,或许 iPhone OS 4.0 的许多细节优化和结构改良都来自于平板操作系统的开发。

据 Boy Genius Report 的最新消息,iPhone OS 4.0 可能具备以下新功能:

  • 全局多点触控手势

基于系统层面的改进,这意味着更多的操作将通过「多点触控」而非「点击」来完成。换句话说,让 iPhone 的操作与平板设备更类似。

  • 多任务处理

终于“有新的方式能实现后台程序运行”,尽管应该会有应用数量或类型等限制。

  • 全新用户界面

自发布以来,iPhone 的界面本身变化很小。但 iPhone 0S 4.0 中许多图形和界面都已经更新,使得操作系统的导航和应用操作更加方便和高效。

  • 日历、联系人同步功能升级

据称,iPhone 的日历和联系人应用同步功能将全面改进,但细节仍不详。

  • 适用机型

iPhone OS 4.0 仅适用与 iPhone 3G 和 iPhone 3GS(应该也包括第二、三代 iPod touch),第一代 iPhone 和 iPod touch 可能无缘升级了。

我们为什么信任 Google

来源:http://apple4.us/2010/01/-google-1.html

GOOGLE退出中国了。。最近的传言太多了。。我们的网络自由也慢慢在流失。。回顾一下心中的巨人GOOGLE。。

GoogleCN.png

本文写作前与各种场合的很多朋友进行了讨论,恕不一一致谢。题图版权属于@junyu

一、
博尔赫斯有一部极短的小说,《沙之书》,描写了一本无始无终,有无穷多页的书。任何一页一旦翻开再合上,就再也不可能找得到,这一页仍然存在于这本书里,但是这种存在就像是一片树叶存在于树林中一样,只具有哲学上的意义而已。
上周 @virushuo 所写的那篇关于 Google 和百度的精彩评论受到了广泛的好评。那篇文章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值得转录在此:
Google 给我们的最大价值,除了信息流动加速,就是信息永存。当我写完这篇 blog,发布在我的 blog 上,按下「发布」之后的几分钟,各种蜘蛛就会蜂拥而至,把这篇文章复制若干次,存在这世界的各个角落。这文章即永存。无法被某个组织控制或删除,也无法阻止其流动。公关公司不行,某个国家政府也不行。孙云丰的言论,和百度其他员工的言论,也将和这篇文章一样,被永存,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热爱 Google 的原因。
我不能否认,这里有某种令人赞叹的庄严感。不幸的是它不总是真的。如果写这篇文章的人不是 @virushuo,一位 IT 圈中的知名业者,而是一个全然不知名的个人博客作者,这篇文章有很大可能不会得到广泛的注意,它也许仍然会被蜘蛛收录于搜索引擎,但是只会出现在第一百页之后的搜索结果之中。它也许确实会永存,但是同样地,这种存在也几乎只具有哲学上的意义罢了。
互联网构成了一部史无前例的沙之书,而搜索引擎就是它的目录。它在纷乱的网络世界中引进了秩序,换言之,也就是引进了不平等。这种不平等通常是合理的,但是只要稍加思量就会发现,这里隐藏了大量难于描述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按照赞美 Google 的观点,Google 促进了信息的自由流动,而它的竞争对手则未必如此。但是这种促进是如何发生的?有没有明确的评估标准?它的基本思想──利用 pagerank 对网页进行排名并且不加干预──是否是唯一能够促进这种流动的手段?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显然的答案。
另一方面,Google 的对立面因为对结果进行过滤而受到了普遍的指责。可是在一个信息过载的世界中,搜索和过滤其实只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侧面。我们也许可以争辩说,即使我们总需要有人帮助我们从浩瀚的网络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我们也更愿意信赖一个不受干扰的机器算法,而非由老大哥在暗中制订的晦涩的清规戒律。但是两者说到底都是不透明的黑箱,前者在道义上的优越性究竟何在呢?
因为我们相信 Google 「不作恶」。
可是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人人皆知,作为现代社会的普遍准则,一个系统的健康运转应当有赖于制度而非道德。Google 扼住的是信息时代的咽喉,而我们居然把希望仅仅寄托在它对自身价值观的自律之上,这委实构成一副蔚为奇观的场景。
正如很多人知道的那样,在 Google 撤出中国的决策过程中,其创始人 Sergey Brin 是极为重要的幕后推手,而 Brin 个人的意识形态倾向甚至包括他的东欧移民背景也在各种讨论中一再被提及。但是这似乎说明,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网络发展前景,就这样极其偶然地取决于一个个人的道德选择。如果 Brin 不是出身于东欧移民而是新英格兰富商家庭呢?很显然,这并不会改变他和 Larry Page 一道在1996 年写下那段著名的程序的历史。
二、
上周我和我的法国同事聊起 Google 声称受到某国政府间谍攻击的新闻,他耸耸肩说:「这有什么可大张旗鼓抱怨的,难道美国政府没有做过这种事情?」
我无言以对。我自己和很多人一样,有时候会本能的把某些对 Google 的质疑划归于,呃,某个和金额有关的词汇名下,但是这也许不尽然是公平的态度。就在今天,我阅读到这样一则评论:
2009 年 12 月,Google 除了照例说过一些漂亮话之外没有因为人权和网络检查的问题做任何反抗。2010 年 1 月,Google 忽然威胁说要违反中国法律,弃一亿用户、所有中国雇员和资产于不顾。
发生了什么事情?罪恶感积累得太多了?良心忽然发现了?
拜托,这是在中国。Google 所做的那些过滤其实对任何对中国的网络控制不爽的人来说都无关紧要,找几个坦克图片这种事有那么重要么?Google 不会、不应、也不可能就此把一切置于险地,仅仅因为它忽然觉得在中国做生意有点不舒服。如果它真不舒服,它早就该走人了。世界上任何公司都会说一些关于责任感和道德的漂亮话,就连烟草公司也是一样。把市场决策非要说成责任感,实在是扯淡。
这评论并非来自《环球时报》或者强国论坛,而是来自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the Googlization of Everything 一书的作者 Siva Vaidhyanathan。它虽然尖刻,但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反驳。
和很多人一样,我刚看到 Google 的声明的一刹那,心里涌起的是一阵惊讶和感叹,因为这孤注一掷的动作带有某种决绝的壮烈感,仿佛以一人敌一国一般。但是我们常常忽略的问题是,Google 已经是一家市值逼近两千亿美元的跨国公司,其政治、经济、乃至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早已远远超越很多国家和政治实体。事实上,已经有很多评论文章(例如这里和这里)直接将 Google 和中国的争端看作国家级的争端,德国《时代周报》更是用大标题打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称呼:Google 共和国。
这个「国家」是网络世界中的第一个霸权,它可以控制数据和知识的流通,影响人类的所见所闻乃至精神世界的每个方面;它握有大量个人隐私信息,并且具有无可撼动的垄断地位;它在许多场合起到的已经是近乎可以类比于公权力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它只是一家私有公司,没有任何方式可以从外部对它合法的控制力进行监督和制约。它当然也许确实会始终尽量不干预搜索排名,小心翼翼地维护互联网的自由和公正,但这只是它自己的道义承诺而已,而我们甚至想不出什么办法来验证这一点。
那我们为什么还是这么相信 Google?
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怀疑大公司,这种怀疑有时候会发展到阴谋论的程度。很多人相信跨国烟草巨头和医药公司处心积虑地牺牲世人的健康以博取利润,相信军火商操纵着国际间的合纵连横,相信几个犹太资本家在幕后控制着世界上一切台面上的政治风云。但是似乎并没有太多人会怀疑 Google 一直在悄悄干预着搜索结果的排名,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的进程乃至走向,尽管理论上它确实能够做到这一点。
在很多人眼中,Google 是个异类,它轻而易举地享受到了许多跨国商业巨头梦寐以求而不得的尊敬,仿佛与生俱来一般。
这种信任并非完全基于理性,而更多的来源于这个时代。在短短十几年间,人类的眼界被前所未有地打开,在精神层面上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地理、政治、经济、乃至种族之间的障碍,似乎一夜之间都变得无关紧要了。
而 Google 是这个时代的骄子,是我们推开的第一扇窗户,从第一天开始它就陪着我们经历和见证着这场革命,一直到今天的此刻。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我念大学三年级的某一天,隔壁寝室的一个同学闯进我们的寝室,激动地在电脑上打下这一行网址,告诉我们从这个页面可以搜出许许多多闻所未闻的信息。从那一天开始,生活的面目截然不同了。
这是我──以及很多和我类似的人──对 Google 的信任的终极来源。自始至终,它伴随着某种近乎于乌托邦般的理想:一个自由、平等、公正、开放的世界。这个世界即使在网络上也从未真正存在过,但是在 Google 的帮助下,我们曾经一度离它越来越近。
对 Google 的信任和尊敬,是我们对这个乌托邦世界的向往的一个影子。
这就是为什么我明知道在大多数非极端情况下它的搜索体验同它的竞争对手并没有本质的可分辨的差别,我也仍然在心理上将它置于更优越的位置。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从来没有被真正说服过 Google 的算法真的能够有效地促进信息的流动(事实上我怀疑它的垄断地位早晚有一天会阻碍而非帮助这种流动),却还是相信它的做法确实优于别的许多冠冕堂皇口号之下的人工手段。也许有一天,Google 一家独大的局面会被更有竞争的市场格局所取代,严格保密的核心算法也会让位于更开源更安全的新一代搜索引擎,甚至不作恶的承诺也会被它自己所打破,但是它曾经享有过的崇高地位不会消失。
也正因为如此,即使明知 Google 撤出中国的背后有太多一言难尽的考量和复杂因素,我仍然对它的做法给予敬意和惋惜。身为一个中国人,这情感既直接,又微妙而难于言表。
我们信任 Google,是因为我们愿意相信信息时代的技术革命会改变我们的命运,带来我们所企盼的进步,因为「它使一切受难的人感到温暖,觉得这世界还有希望。」
上面这最后一句话其来有自,它摘自 1943 年的一篇文章。如果有人好奇它的来源,Google 会告诉你答案。

一、
博尔赫斯有一部极短的小说,《沙之书》,描写了一本无始无终,有无穷多页的书。任何一页一旦翻开再合上,就再也不可能找得到,这一页仍然存在于这本书里,但是这种存在就像是一片树叶存在于树林中一样,只具有哲学上的意义而已。
上周 @virushuo 所写的那篇关于 Google 和百度的精彩评论受到了广泛的好评。那篇文章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值得转录在此:
Google 给我们的最大价值,除了信息流动加速,就是信息永存。当我写完这篇 blog,发布在我的 blog 上,按下「发布」之后的几分钟,各种蜘蛛就会蜂拥而至,把这篇文章复制若干次,存在这世界的各个角落。这文章即永存。无法被某个组织控制或删除,也无法阻止其流动。公关公司不行,某个国家政府也不行。孙云丰的言论,和百度其他员工的言论,也将和这篇文章一样,被永存,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热爱 Google 的原因。
我不能否认,这里有某种令人赞叹的庄严感。不幸的是它不总是真的。如果写这篇文章的人不是 @virushuo,一位 IT 圈中的知名业者,而是一个全然不知名的个人博客作者,这篇文章有很大可能不会得到广泛的注意,它也许仍然会被蜘蛛收录于搜索引擎,但是只会出现在第一百页之后的搜索结果之中。它也许确实会永存,但是同样地,这种存在也几乎只具有哲学上的意义罢了。
互联网构成了一部史无前例的沙之书,而搜索引擎就是它的目录。它在纷乱的网络世界中引进了秩序,换言之,也就是引进了不平等。这种不平等通常是合理的,但是只要稍加思量就会发现,这里隐藏了大量难于描述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按照赞美 Google 的观点,Google 促进了信息的自由流动,而它的竞争对手则未必如此。但是这种促进是如何发生的?有没有明确的评估标准?它的基本思想──利用 pagerank 对网页进行排名并且不加干预──是否是唯一能够促进这种流动的手段?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显然的答案。
另一方面,Google 的对立面因为对结果进行过滤而受到了普遍的指责。可是在一个信息过载的世界中,搜索和过滤其实只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侧面。我们也许可以争辩说,即使我们总需要有人帮助我们从浩瀚的网络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我们也更愿意信赖一个不受干扰的机器算法,而非由老大哥在暗中制订的晦涩的清规戒律。但是两者说到底都是不透明的黑箱,前者在道义上的优越性究竟何在呢?
因为我们相信 Google 「不作恶」。
可是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人人皆知,作为现代社会的普遍准则,一个系统的健康运转应当有赖于制度而非道德。Google 扼住的是信息时代的咽喉,而我们居然把希望仅仅寄托在它对自身价值观的自律之上,这委实构成一副蔚为奇观的场景。
正如很多人知道的那样,在 Google 撤出中国的决策过程中,其创始人 Sergey Brin 是极为重要的幕后推手,而 Brin 个人的意识形态倾向甚至包括他的东欧移民背景也在各种讨论中一再被提及。但是这似乎说明,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网络发展前景,就这样极其偶然地取决于一个个人的道德选择。如果 Brin 不是出身于东欧移民而是新英格兰富商家庭呢?很显然,这并不会改变他和 Larry Page 一道在1996 年写下那段著名的程序的历史。
二、
上周我和我的法国同事聊起 Google 声称受到某国政府间谍攻击的新闻,他耸耸肩说:「这有什么可大张旗鼓抱怨的,难道美国政府没有做过这种事情?」
我无言以对。我自己和很多人一样,有时候会本能的把某些对 Google 的质疑划归于,呃,某个和金额有关的词汇名下,但是这也许不尽然是公平的态度。就在今天,我阅读到这样一则评论:
2009 年 12 月,Google 除了照例说过一些漂亮话之外没有因为人权和网络检查的问题做任何反抗。2010 年 1 月,Google 忽然威胁说要违反中国法律,弃一亿用户、所有中国雇员和资产于不顾。
发生了什么事情?罪恶感积累得太多了?良心忽然发现了?
拜托,这是在中国。Google 所做的那些过滤其实对任何对中国的网络控制不爽的人来说都无关紧要,找几个坦克图片这种事有那么重要么?Google 不会、不应、也不可能就此把一切置于险地,仅仅因为它忽然觉得在中国做生意有点不舒服。如果它真不舒服,它早就该走人了。世界上任何公司都会说一些关于责任感和道德的漂亮话,就连烟草公司也是一样。把市场决策非要说成责任感,实在是扯淡。
这评论并非来自《环球时报》或者强国论坛,而是来自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the Googlization of Everything 一书的作者 Siva Vaidhyanathan。它虽然尖刻,但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反驳。
和很多人一样,我刚看到 Google 的声明的一刹那,心里涌起的是一阵惊讶和感叹,因为这孤注一掷的动作带有某种决绝的壮烈感,仿佛以一人敌一国一般。但是我们常常忽略的问题是,Google 已经是一家市值逼近两千亿美元的跨国公司,其政治、经济、乃至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早已远远超越很多国家和政治实体。事实上,已经有很多评论文章(例如这里和这里)直接将 Google 和中国的争端看作国家级的争端,德国《时代周报》更是用大标题打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称呼:Google 共和国。
这个「国家」是网络世界中的第一个霸权,它可以控制数据和知识的流通,影响人类的所见所闻乃至精神世界的每个方面;它握有大量个人隐私信息,并且具有无可撼动的垄断地位;它在许多场合起到的已经是近乎可以类比于公权力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它只是一家私有公司,没有任何方式可以从外部对它合法的控制力进行监督和制约。它当然也许确实会始终尽量不干预搜索排名,小心翼翼地维护互联网的自由和公正,但这只是它自己的道义承诺而已,而我们甚至想不出什么办法来验证这一点。
那我们为什么还是这么相信 Google?
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怀疑大公司,这种怀疑有时候会发展到阴谋论的程度。很多人相信跨国烟草巨头和医药公司处心积虑地牺牲世人的健康以博取利润,相信军火商操纵着国际间的合纵连横,相信几个犹太资本家在幕后控制着世界上一切台面上的政治风云。但是似乎并没有太多人会怀疑 Google 一直在悄悄干预着搜索结果的排名,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的进程乃至走向,尽管理论上它确实能够做到这一点。
在很多人眼中,Google 是个异类,它轻而易举地享受到了许多跨国商业巨头梦寐以求而不得的尊敬,仿佛与生俱来一般。
这种信任并非完全基于理性,而更多的来源于这个时代。在短短十几年间,人类的眼界被前所未有地打开,在精神层面上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地理、政治、经济、乃至种族之间的障碍,似乎一夜之间都变得无关紧要了。
而 Google 是这个时代的骄子,是我们推开的第一扇窗户,从第一天开始它就陪着我们经历和见证着这场革命,一直到今天的此刻。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我念大学三年级的某一天,隔壁寝室的一个同学闯进我们的寝室,激动地在电脑上打下这一行网址,告诉我们从这个页面可以搜出许许多多闻所未闻的信息。从那一天开始,生活的面目截然不同了。
这是我──以及很多和我类似的人──对 Google 的信任的终极来源。自始至终,它伴随着某种近乎于乌托邦般的理想:一个自由、平等、公正、开放的世界。这个世界即使在网络上也从未真正存在过,但是在 Google 的帮助下,我们曾经一度离它越来越近。
对 Google 的信任和尊敬,是我们对这个乌托邦世界的向往的一个影子。
这就是为什么我明知道在大多数非极端情况下它的搜索体验同它的竞争对手并没有本质的可分辨的差别,我也仍然在心理上将它置于更优越的位置。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从来没有被真正说服过 Google 的算法真的能够有效地促进信息的流动(事实上我怀疑它的垄断地位早晚有一天会阻碍而非帮助这种流动),却还是相信它的做法确实优于别的许多冠冕堂皇口号之下的人工手段。也许有一天,Google 一家独大的局面会被更有竞争的市场格局所取代,严格保密的核心算法也会让位于更开源更安全的新一代搜索引擎,甚至不作恶的承诺也会被它自己所打破,但是它曾经享有过的崇高地位不会消失。
也正因为如此,即使明知 Google 撤出中国的背后有太多一言难尽的考量和复杂因素,我仍然对它的做法给予敬意和惋惜。身为一个中国人,这情感既直接,又微妙而难于言表。
我们信任 Google,是因为我们愿意相信信息时代的技术革命会改变我们的命运,带来我们所企盼的进步,因为「它使一切受难的人感到温暖,觉得这世界还有希望。」
上面这最后一句话其来有自,它摘自 1943 年的一篇文章。如果有人好奇它的来源,Google 会告诉你答案。